2024年10月长假,开化太平禅寺一众僧俗,怀着求法之切心,从全国各地乘车或驱车千里百里,同赴福建泰宁甘露别院拜谒参访。
看着一众同行的虔诚与热切,看着智香师兄听说可以见到师父之后的雀跃,眼中闪烁着满盈盈的泪光和激动。我的内心是非常羡慕的,因为我的心平平淡淡的,无法生起那种殷重与激动。或许,这种信的珍贵,我已然完全忘记了。
甘露别院位于碧波万顷的大金湖畔,仿佛是一座从山中生长出来的现代道场,这得益于济群法师以及设计师们超俗的高妙理念和立足实际的务实精神。
别院建筑的外观是经典的中国徽派风格,白墙灰瓦,自然融入到周围的水天一色中,显得格外轻灵、素雅。设施功能宜居好用,有众多感染力、新鲜感极强的文化项目,有由内外化的慈悲软语与温暖气息……交织着浓郁而鲜明的信仰、书香、超然、现代等特质,闪烁于山水之间,感染了、吸引了、摄受了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心灵。
我是被感染了。在宜居舒适的禅房,我不敢像往常一样玩手机、晚睡;在宽敞的教室,我被深深吸引,努力谛听;在原木质地的禅意茶室,我安顿身心专注品茗;在寂静的斋堂,我生起觉察放下对于美食的贪著;在清风徐徐的广场和庄严的洞窟式选佛场,我亦步亦趋地跟随大众练习八段锦、吟诵及禅坐。在风景如画的山间小路,霞波泛金的湖边,都有默默的行禅者,端坐如岩的坐禅者,我亦在缭绕的正念钟声中,或摄心止念,或正念思惟。
美丽的风景,舒适高雅的学习生活体验,反而凸显了我内心的某种失落和空洞:除了选佛场有一尊东方微笑的佛像,我没有再看到一尊佛像;与其说是道场,不如说像大学,道场僧人也不多,来学习项目的和游客更多。
我不是来游览风景的,我是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来,眼前的这些对于跑惯寺院的我来说,没有找到心灵依归处。没有传统寺院的殿堂佛像,没有烟气缭绕和传统仪轨的钟鼓讽诵,有种无有寄托、不知如何用功之感。
但我知道,济群法师是高僧大德,法师正在探索创建适合于新时代新社会的禅宗现代道场和修行模式。我信任一位菩萨的悲心。我在深深地思考,细细地体验……
当晚回禅房路上,我和同行的慧果师兄聊起这个话题,她也有同感。她说,这个道场只见到一尊佛像,是不是佛法已经到了大家的心里。
慧果师兄的话,一下激醒了我内心隐约的共鸣,刚才所诵《金刚经》的一些谒颂即刻浮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是的,离开了执著之相,内心的这种失落和空洞,让我开始探寻人生智慧的内涵,开启了寻找并改变贪嗔痴习性的反思,训练内心的慈悲、觉察、专注、以及放下。万法是心的化现,粼粼波光无非般若,凉凉清风尽是法身。这个美美的道场,离开了诸相,确实让我突出专注于正见正念的修习,这不正是学习和践行佛法的得力处和意义所在吗?
第一个晚上,我就在思考中入眠;第二天一早醒了,内心生起了确然的答案。后来拜见济群法师,我提出了这个困惑,法师微笑着慈悲开示,传统道场适合有信仰的,我们这里要让人们大智慧地生活。
接下来的第二天、第三天,在这儿遇到的点点滴滴,让我震撼,让我感动,让我惭愧。
无论客堂前台办理入住,还是在教室听取讲课,在茶室体验禅茶,在路上听取导览,我遇到的这些义工,除了让人非常舒服亲切的文明和礼仪,每一个人都结合岗位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着高僧大德才说得明白的高妙知见,这让我深深震惊。没有扎实深厚佛法理论和修行素养,是很难将弥深弥高的佛法智慧脱口而出的。
我知道他们也有各种烦恼,但是这种已然成为呼吸一样自然的正见正念,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性格、人格,进而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品质,他们已经乘上了通往转凡为圣的智慧方舟,假待时日,即到彼岸。
在游览体验的日子里,我逐渐体会到了法师的智慧和慈悲,如果没有“我将无我、不负众生”的慈悲,没有粉碎自己超然物外的智慧,怎么能够打造这样孑然独立、焕然一新的道场形态?怎么能够创造禅茶、按导、生命关怀等等风靡现代社会乃至国际的文化新形态?怎么能够塑造一批又一批富有极高佛法素养的菩萨们?
体验过修行的我知道,在直抵人性的改变面前,人是很难经得住一场又一场越来越难的考验的。就是伟大的舍利弗尊者挖眼布施给为母求药的孝子,也遭受了被误解被遗弃的惨境,甚至差点退失了道心,“这年头,做好人难,做菩萨更难,还是做一个平常人算了”。葱茏之间的屡屡风轻云淡,经历了如何的斧斫雷劈水淹火烤,才用愈炼愈坚的道心,蜕变建设了简单而本自具足又美不胜收的甘露别院。
在别院的最后一顿早斋,我穿上了海青,和一众老修行坐在了一起。忽而左边一位年长的男师兄碰了一下我,原来法师们用斋结束,要放下碗筷等侯表示恭敬,我却光顾着用斋没有留意。法师们离开后,师兄用殷重的语调轻轻告诉我,“法师说要觉察,专注。相对来说觉察更重要。”我内心倏然生起了深深认同的惭愧之心。
这一路走来,我已经在他人身上,发现了很多自己学习和修行的种种不足和巨大差距,早已经深深惭愧,此时的惭愧更浓烈而无以复加,更感恩菩萨的处处示现指点。
甘露别院地域为丹霞地貌,山间石头很多。有的散掩于泥土,有的斫成条用于铺路,有的切块建设房屋,有的雕刻成莲座作为文物展览,有的被工画师塑造成了各种造像供置于高处。
世人以匠石寓意经过刀劈斧斫才能脱胎换骨,佛法修行亦是如是。条石与石像是有区别的,散掩于泥土的石头,若是向自己开刀,舍得刀劈斧斫,把自己斫成无怨无悔、全心全意利益别人行走的条石,自然也能成为超凡脱俗的殿堂佛像,而升华为只是心怀众生。慈悲的极限已经泯灭我执我相,每一位佛菩萨都是如此由凡夫而成圣贤。你可以做得,我也可以做得。
但条石与石像也是没有区别的,穷究到底,石头未生之前连有和没有的概念都不存在,夫复何处分别。如此,天地万物皆为一体,梅花雪月交光之处,本来面目空落落了无分别,赤裸裸了无挂碍。
在回程的路上,古德的偈颂犹在耳畔,“莫要四处寻找,灵山就在心头”。
撰稿 :孤山
排版/责编 :善芥
审稿:善祉、慧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