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
让我们一起恭迎月光菩萨圣诞日!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在汉传佛教中也是月光菩萨圣诞。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药师经》中这位以月命名的月光遍照菩萨,就是月光菩萨。月光菩萨又称月净菩萨,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之右胁侍,与左胁侍日光菩萨同为药师如来的两大辅佐。
月光菩萨身呈白色,手持月轮,坐鹅座上,与药师如来、日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
月光三昧
普照乾坤
法界众悉永蒙恩
一点净圆明
性海澄清
随处映禅心
这一刻,让红尘不到。
每月十五举办“月光茶会”,以茶为锚,回归本心。
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在佛教经典和禅宗祖师语录及诗歌中,经常会用月来表示某种特殊含义。恭逢月光菩萨圣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轮明月的意象世界,透过月华清晖,开启自性光明。
“标月之指”的故事,最初来自无尽藏尼和六祖慧能的对话:
无尽藏尼问:“我研读《涅槃经》多年,却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
慧能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
慧能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种佛性不可言说,也无形无相,要从自心中悟。禅宗在谈及证悟佛性时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禅宗要我们不执著于文字,并非完全不要文字,若离开语言文字的表达,我们不仅无法表达所证的佛性,而且对于佛所说的教法也无从理解。所以,在禅宗语录中有两部书是以月为名的,分别为《指月录》和《续指月录》。
《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意思是一个人用手指向月亮,应当看到“手指”指向的“月亮”,而非“手指”本身。
《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当人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向月亮。愚人只能看到指头,看不到月亮。比喻执著于语言文字的人,是无法看到真理的。而有智慧的人会清楚知道手指只是方便,月亮才是真理。
月在佛教中经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自性,因为自性本来清净圆满,皎洁如明月。佛性本自清净,犹如明月行空,修行者一旦悟得,则可不疑不惧。
《佛说月喻经》曰:“皎月圆,行于虚空,清净无碍。”“犹月行空,清净无碍。譬明眼人,涉履诸险,离诸疑惧。”
《大般涅槃经》卷九《如来性品》云:“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众生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啖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
我们看月亮有圆缺有无的变化,其实,月亮不论何时何地都圆满自足,光照四方,正如佛性本自清静无染。“而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譬如阴暗日月不现。愚夫谓言日月失没,而是日月实不失没。”
《楞严经》上讲白月黑月,不说圆月缺月,其实就包含了月球反射日光的道理。“白月”指上半月,初一到十五;“黑月”是从十六到三十的下半月。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其实月亮的形状何曾变过?只是因为人自身处在无明状态,从遍计所执的视角有了“初一月缺、十五月圆”的认知。心月孤悬,我们内心的佛性就像一轮明月,本自具足,光芒万丈。当内心的清明被烦恼妄想遮蔽了,就像天上的云层遮挡了月亮,只要拨开迷雾,就能显现圆满自足、清静无染的本性:“一切众生本原佛性,譬如朗月当空,只为浮云翳障,不得显现。”
“第二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个“以手捏目”的典故。《楞严经》里说:“人以手捏目望月遂成二轮,取其捏出者为第二月。……第二月虽非真月,然离真月,亦无第二月之可见。”小时候玩过斗鸡眼的游戏,就是把自己的双眼瞳孔朝中间靠拢,这时看所有东西都会变成双份。第二月差不多也是这样产生的,就是一个人硬用手捏自己的眼睛,眼睛一花,也可能看到类似的效果,于是看到了“第二月”。
佛教中常以幻月、第二月来喻指妄念、妄识。幻月、第二月如同幻花、空中花一样,都是似有非有的事物。如同有眼病的人,看月亮时,会看见两个月亮,所以便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其实,这“第二月”却是虚幻不实的。
《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粗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有弟子问“如何是第二月”,师答:“捏目看花花数朵,见精明树几枝花。”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认为语言文字都是第二月。我们不要执著这种妄念,要摆脱语言文字的束缚,但在弘法传教的过程中,禅宗留下的语言文字却非常多,所以,这便是“虽非真月,不离真月”。如果没有天上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又怎么会出现呢?在禅宗经典里,经常用水中月来表达无常、短暂、虚幻的意象,提醒我们既不能以假为真,又必须借假修真。
《维摩诘经》云:“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
《大智度论》卷六谓:“解了诸法如幻,如火焰,如水中月。”
月亮一直在对我们说法: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水中月影,看得见,摸不着,无实体。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诗是宋朝一个和尚的偈语,境界极高。
前一句指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心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佛光普照众生,任何一位有情众生,只要有心学佛,佛性便能显现,正如同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它就会倒映出明月。
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抬头便都是青天。虚空的天可看作是佛心,云是指代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古代高僧大德常将月亮比喻为佛性圆满的象征。《涅槃经》《华严经》里都有“众水皆含月、千江月体同”的譬喻。禅宗经典《景德传灯录》中说,“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
以月亮来比喻佛性,认为世界上凡是有水的地方,哪怕是一盆水、一杯水,都能映现出月亮来,所以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但不管地上的水映现出千千万万个无数的月亮来,总归月亮只有一个。一切水月反映的不过是天上那一个月亮,这个月亮就是佛性。
众生千千万,佛性本无别。
一性融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唐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
《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云:月喻菩萨十种善法。菩萨尘缘净尽,体性圆明,慧光普照,有情归仰,咸令发菩提心,成就种智。如月天子,离诸翳染,圆明朗彻,光照一切,功德无边,故取以为喻焉。
01.皆生欢喜
菩萨初出世时,令诸有情,悉得远离烦恼,而生喜乐。如月初出,见者皆得清凉,心生悦乐也。
02.众所乐见
菩萨初出世时,诸根清净,种子洁白,于诸威仪,无不具足,令诸有情,目睹心乐。如月初出,皎洁圆明,见者无不爱乐也。
03.善法增长
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善法,精进勤修,渐渐增长,乃至坐于道场,一切胜相,皆悉圆满,即智德成就也。如白分月,其光明增,至十五日,盛满圆具矣。
04.恶法损减
菩萨具出世智时,一切恶法,日减日损,乃至坐于道场,净尽一切,无复遗余,即断德成就也。如黑月分,其光明日减日损,至于晦日,一切不现也。
05.咸皆称赞
菩萨初出世时,一切天人阿修罗等,咸悉称赞。如月初出时,世间一切大小人民,咸悉瞻仰,无不赞美也。
06.体相清净
菩萨修远离行,体相无染,清净化生,非假父母遗体,不净所生。如月天子胜业感果,体相清净,洁白无染也。
07.乘最上乘
最上即无上,乘犹车乘,有运载之义,是大乘菩萨所乘,名最上也。菩萨得最上乘,广为一切有情,转大法轮,使其开悟,超出三界。如月天子,乘清净轮,照四天下,令诸见者,离暗得明也。
08.常自庄严
菩萨所修胜妙功德,常自庄严,不假外饰。如月天子,本相清净,常自庄严,不待澡沐,而光洁也。
09.游戏法乐
法乐者,以法而自喜乐也。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如月天子,常受天乐,而离去翳染也。
10.具大神通
菩萨神通自在,威德无量,普令有情,离诸垢暗。如月天子,清净圆明,具大神通,有大威德,遍四天下,无物不照也。
撰稿:默默
图片:智延、道力
排版/责编:善芥
审稿:善祉、慧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