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缘”满,甘露别院终落成

2024-10-23 10:32   福建  

“丹桂飘香风含蜜,金秋十月花正香。”

10月20日清晨,甘露别院拈花广场的快乐树下,嘉宾云集,共同企盼甘露别院落成典礼开始的一刻。

一共2389天,近80个月,逾6年半——自2018年4月6日举行洒净法会,至今日正式落成,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人、多少次、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建设,才使这一“无上胜妙地,离垢清凉园”在大金湖畔得以圆满呈现。 

泰宁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秀娟代表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人民政府,对甘露别院的落成表示祝贺并讲话。

上海意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平凡,作为功德主代表,见证了从当初的烂尾楼,到建成甘露别院的全过程。在被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师、建筑师和施工人员的不懈努力深深感动之余,更庆幸自己能有缘参与到对别院的护持中来。

林少华先生则以甘露别院项目工程建设业主负责人的身份,通过三个小故事,分享了自己及身边所有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心灵成长的满满收获。

以三种身份,创建安心之处

“这叫作‘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对于这六年半以来的建设过程,禅意建筑思想的提出者济群法师认为,这就是众缘和合的结果。

与快乐树见证烂尾楼变身美丽别院所不同的是,法师不仅亲自参与了甘露别院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个空间的整个打造过程,更是从思考现代化道场的建设出发,探索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法师指出,佛教的中国化其实已经践行了2000多年,今天再倡导佛教中国化的意义何在呢?“我想,最主要是佛教在今天这个时代应该怎么去呈现?怎么更好地去服务当代社会?”这就涉及到佛教流传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即契理契机。

“佛教寺院最初的定位,主要是传承传播佛教文化,作为出家人,应该要修行、弘法、传播文化、服务社会。”法师认为,一个真正的寺庙应该是可以造福一方的,它所要满足的不只是烧香拜佛、求求拜拜,更要体现的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

“甘露别院有三个身份:一个是泰宁静心文化学会的身份,一个是东方静心文化研究所的身份,还有一个是静心禅院的身份。虽然有三个身份,但其实我们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就是传承传播东方智慧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而,从这一身份、定位来说,法师认为甘露别院更像是一所大学,“我们这里有讲堂、图书馆、教室和教研室。所有的这些都是希望能够把道场真正变成是一个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能够为现代人解除困惑、安顿身心。”

建立人本风格,筑就静心之地

要达到这一目的,在道场的建筑风格上需要做哪些改变呢?

“首先要改变的是以往寺庙以信仰为中心的风格,建立一种人本的风格,即以人为中心。”

法师希望每一个走进甘露别院的人,都能够让心静下来。“我们要信的不仅仅是外在的佛,还要去开启、去认识每一个人生命内在的佛陀。”

为此,早年法师曾走访了海内外的名山大川,但都与理想中的寺庙存在差距。在不断探索如何建设一个禅意寺庙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以“无我、无相、无限,出世、寂静、超然”为核心的“禅意设计十二字箴言”,成为禅意道场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此后,法师以禅意设计理论提出者的身份,参加了北京、苏州及意大利米兰等地的国际设计周,与国际设计大咖交流对话,旨在把禅的智慧切实落实到生活中。

“建筑设计师的作品最主要是为了表达他与众不同的设计,所以设计的作品可能很有名,但是这个设计到底好不好用,很多时候设计师是不会去特别考虑的。”法师认为,建筑其实是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生活用品,因此不仅要考虑它的特色,更应该考虑它的实用性。所以,整个别院的设计会特别重视用户思维。“不以彰显自我为目的,这就是无我。”

而重视对自然的保护,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与人的高度融合,即无相。让空间能够更加的朴素、自然、空灵,使人在空间里能够静下来,就是无限。以此理念为指导,才能创建出世、寂静、超然的建筑。“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建筑,而是一个家,一个可以为现代人安顿身心的心灵家园。”

秉着这一指导思想,始终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一宗旨,法师在打造禅意道场的同时,还不断探索并倡导包括禅茶、健康养生等禅意生活项目,以期利益到更多的人。

台上,郑秀娟部长、泰宁县政协副主席黄增福、中共泰宁县梅口乡党委书记张铮,及周平凡先生、林少华先生、郑明天先生,与济群法师一起为别院的落成剪彩,甘露别院落成典礼至此圆满。

 撰稿 :慧韬

摄影:慧吉、智延

 排版/责编 :善芥

 审稿 :善祉、慧凌

泰宁静心禅院
山水逢甘露,静心遇桃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