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细胞内耐药细菌的新策略

文摘   科学   2024-11-04 20:00   四川  

基于配位自组装的“自增强”型纳米治疗剂有效激活
近期,云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与应用转化中心罗晓东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期刊2024年第375期上发表了题为“A new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against intracellular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的研究论文。多数抗生素对细胞膜的渗透性较低,且极易在细胞内被降解,导致抗生素难以达到有效杀菌浓度,因此细菌可形成胞内持留菌并富集和传递耐药基因[1]。2019年细菌感染导致全球770万人死亡,其中耐药菌导致495万人死亡,迫切需要研发抗菌新药[2]。细胞内细菌导致长期和反复感染,目前尚没有针对胞内菌的特效药物,一旦胞内菌成为耐药菌,临床治疗失败将成为普遍问题。





该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模拟持留菌微环境的新型筛选平台以挖掘植物天然产物作为抗生素佐剂,发现异戊烯基化黄酮类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形成的持留菌有效,其中光甘草醇-链霉素组合物对胞内菌具有协同作用。光甘草醇-链霉素组合物作用于细菌内膜磷脂、破坏精氨酸的生物合成、抑制细胞壁蛋白和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agrA/B/C/D),并促进ROS的产生,增加菌体膜和壁的破损。该研究还设计并合成了透明质酸-链霉素-硫辛酸-光甘草醇纳米(HSLGS-S),靶向递送至被感染细胞,在富谷胱甘肽(GSH)环境下,响应释放光甘草醇和链霉素组合物,二者协同作用杀死胞内耐药菌。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纳米分子靶向递送至感染细胞治疗体内外胞内菌的有效策略,靶向结合被浸染细胞过表达的CD44受体、快速载药进入胞内。 

图1. 针对细胞内多重耐药(MDR)细菌的治疗新策略


尽管全球范围内多重耐药(MDR)细菌感染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显著增加,但近几十年来,很少有新型抗生素成功上市,迫切需要新策略来发现抗菌新药。当前新药的研发是基于完全培养基(TSB)的抗菌敏感性试验(AST),然而抗菌药的AST通常是在体外进行,培养条件与感染环境、临床应用环境等完全不一样,与抗生素具有协同活性的天然产物因高MIC值而常常被忽视。目前出现的新抗菌药物主要是组合药物、老药新用、靶向药物设计、药物衍生合成等,但依然没有抗MRSA、VRE持留菌的研究方法[3],这限制了新型抗胞内耐药菌药物的开发。


为了靶向细胞内MDR细菌,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新的模拟持留菌生存环境的筛选模型:(1) 先测定植物天然产物与粘菌素对沙门氏菌在低磷酸盐、低镁培养基(LPM)中的协同潜力ε ̃, 其中ε ̃ = (WXY -WXWY)/ (|W̃XY -WXWY|), W为OD600 值, W̃XY是[WX, WY]最小值, 当WXY >WXWY或0时、W̃XY大于[WX, WY]最小值,那么ε ̃ = {(WXY - min [WX, WY])/ (1 - min [WX, WY])} + 1 [4]; (2) 测定植物天然产物与链霉素对MRSA在TSB培养基的协同潜力ε ̃; (3) 同时满足以上两个协同活性的植物天然产物,被用于清除胞内MRSA实验、验证其协同抗生素抗胞内MRSA活性。

图2. 筛选具有协同链霉素抗胞内MRSA潜力的植物天然产物(A和B),光甘草醇协同链霉素抗耐药菌(D-G)

该研究测定了1000种植物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筛选了72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MIC为1-20 μg/mL)与链霉素和粘菌素的协同潜力。在TSB培养基中,六种黄酮类化合物与链霉素具有协同作用(ε̃≤-0.5,图2C),六种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光甘草醇、桑辛素、苦参黄酮、藤黄酸、异藤黄酸和新藤黄酸)与链霉素和粘菌素均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详细评价了光甘草醇-链霉素杀菌时间曲线、协同常数FICI值、耐药性等体外抗菌活性。


为了研究光甘草醇-链霉素组合物抗菌机制,采用多组学联合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研究组合物对MRSA的影响。结果发现光甘草醇-链霉素通过多靶点发挥抗菌作用:一是靶向细菌细胞膜,与细菌内膜磷脂[磷脂酰乙醇胺(PE)、心磷脂(CL)]结合,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胞内的核酸和蛋白泄漏,直接导致细菌死亡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二是下调精氨酸合成相关基因(arcA/C/C1/C2、argB2/F),破坏其生物合成; 三是抑制细胞壁蛋白和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agrA/B/C/D),并促进ROS的产生,增加菌体膜和壁的破损。


图3. 光甘草醇-链霉素组合物抗菌机制

为使光甘草醇-链霉素组合物被选择性摄入细菌浸染的细胞中,该研究利用被浸染细胞大量表达CD44蛋白特性,选择透明质酸HA为载体,合成了负载光甘草醇-链霉素的载药纳米HSLGS-S(图4A和B),该纳米富含S-S键,使纳米体HSLGS-S在富含GSH的持留菌微环境响应释放光甘草醇-链霉素。HSLGS-S在细菌细胞共存环境中,选择结合细菌内膜而不破坏细胞膜(图4E),其杀死浮游菌的效果与光甘草醇-链霉素组合一致(图4F),同时其清除胞内菌的效果与穿膜抗生素阿奇霉素相似,说明纳米分子可以有效穿透浸染细胞的膜,将光甘草醇-链霉素组合物递送至感染细胞内,有效杀死胞内细菌(图4G,图4H)。


图4. 光甘草醇-链霉素和HSLGS-S对细胞内细菌的抑制作用

HSLGS-S的体内治疗效果通过小鼠腹腔和表皮感染模型得到了验证。HSLGS-S治疗组的腹膜细胞数量是其他组的10-20倍(图5B),与其他组相比,HSLGS-S治疗组腹膜液细胞外细菌和内化腹膜细胞中的MRSA数量减少(图5D),脾、肝、肾等器官细胞内细菌的残留数量减少了10倍。同时组织切片分析结果显示HSLGS-S治疗组炎症细胞显著减少,细胞形态正常化,比链霉素治疗组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图5C)。

图5. HSLGS-S对小鼠腹腔胞内菌的清除作用

HSLGS-S治疗小鼠皮肤细菌感染(图6A),并显示出最佳的伤口愈合效果,治疗后伤口面积显著减小(图6B和C),伤口处细菌残留量明显降低(图6D)。使用H&E组织染色发现,未感染小鼠的皮肤完好无损,HSLGS-S治疗后炎症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且趋于正常(图6E)。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HSLGS-S治疗组的表皮生长因子显著上调,促进了伤口愈合(图6F和G)。

图6. HSLGS-S对小鼠皮肤伤口细菌的抑制作用

总体而言,HSLGS-S在小鼠皮肤和腹腔MRSA感染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包括降低细胞内MDR细菌载量、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并促进伤口愈合。

研究亮点


  1. 一个新的筛选模型,用于探索以前被忽视的植物天然产物是否能成为抗生素佐剂;

     

  2. 光甘草醇-链霉素组合物破坏细菌内膜磷脂、破坏精氨酸生物合成、抑制细胞壁蛋白和生物膜形成基因agrA/B/C/D,多靶点特性不容易产生耐药性;

     

  3. HSLGS-S在体内和体外高效清除细胞内MDR细菌。

     

文章信息


Volume 375, November 2024, Pages 467-477


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4.09.028


作者信息



 通讯作者 




罗晓东,云南大学东陆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骨干研究员。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于纽约市立大学和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研究。长期从事新颖结构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功能挖掘及新药创制研究工作。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ical Reviews,Organic Letters 等SCI杂志发表论文160余篇。基础研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2年度报告》(http://www.nsfc.gov.cn/nsfc/cen/ndbg/2012ndbg/04/18.html)。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及863等课题的支持下,将吲哚生物碱、柠檬苦素及植物化学防御的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到应用领域,一、主持完成新药“灯台叶碱”获CFDA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并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二、研制印楝柠檬苦素获《农药临时登记证》, 并获准使用于AA 级绿色食品生产(NY/T393-2013);三、合作诱导培育紫根水葫芦,挖掘其中抑制蓝藻活性物质,并在净化污染水体中示范、推广超过10000亩。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0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授权。



 第一作者 





王兆杰,云南大学2022级化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植物天然药物化学抗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一作/共同一发表SCI论文26篇,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于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Carbohydrate Polymer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Bioscience,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等期刊上,共同一发表SCI论文18篇于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ACS Infectious Diseases,Food Chemistry: X,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等药学/食品一区期刊上。


朱颜燕,云南大学2021级有机化学博士,主要从事植物天然产物抗耐药菌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SCI论文2篇,以共同一作身份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篇。






参考资料



  1. Bakkeren E, Huisman J S, Fattinger S A, et al. Salmonella persisters promote the spread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plasmids in the gut[J]. Nature, 2019, 573(7773): 276-280.

  2. Ikuta K S, Swetschinski L R, Aguilar G R, et al. Glob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33 bacterial pathogens in 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 The Lancet, 2022, 400(10369): 2221-2248.

  3. Wang Z-J, Qiu Y, Hou C, et al. Synthesis of hyaluronan-amikacin conjugate and its bactericidal activity against intracellular bacteria in vitro and in vivo[J].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8, 181: 132-140.

  4. Zhong Z, Zhou S, Liang Y, et al. Natural flavonoids disrupt bacterial iron homeostasis to potentiate colistin efficacy[J]. Science Advances, 2023, 9(23): eadg4205. 

     


编辑 | 谢明心  



本文系本公众号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它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需在正文前注明来源于J Control Release微信公众号。


往期精彩回顾

β淀粉样蛋白靶向免疫疗法在抗阿尔兹海默症中的应用

癌症免疫治疗的新途径: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

基于Pickering乳液的mRNA递送系统实现DC及NK的双向激活

基于稳定型D肽的体内功能化脂质体靶向脑胶质瘤

基于纳米粘土的免疫活性凝胶用于长效肿瘤疫苗的研究

粒径很重要:通过控制颗粒大小调节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Cover Story:模拟病毒的脂质纳米颗粒增强肺部递送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调节

斑秃治疗——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促进托法替尼的经皮吸收和毛囊靶向

基于红细胞构筑的尿酸酶仿生递药系统用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

Cover Story:口颊黏附膜递送疫苗对抗呼吸道感染





— 长按扫码关注 


点击蓝字 阅读原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