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径很重要:通过控制颗粒大小调节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文摘   科学   2024-10-02 20:00   四川  
基于配位自组装的“自增强”型纳米治疗剂有效激活抗肿瘤免疫



近期,苏州大学药学院刘密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期刊2024年第373期上发表了题为“Size matters: Altering antigen specific immune tolerance by tuning size of particles”的研究论文。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多样,而且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纳米粒子/微米粒子载体(NPs/MPs)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方法有望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粒子表面电荷和粒子尺寸是设计这些纳米/微米粒子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可显著影响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效果。然而,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比较粒径在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方面的作用。因而,研究人员在本文中首次系统性的分析研究了NPs/MPs的粒径和表面电荷对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发现200nm-500nm左右的纳米粒子以及3μm左右的微米粒子能诱导更强的免疫耐受,使用PEMA作为乳化剂制备的NPs/MPs能较快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而使用PVA作为乳化剂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更慢但更持久,同时使用纳米粒子和微米粒子诱导免疫耐受效果更佳。本研究为使用NPs与MPs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提供了新视角。






图文摘要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MS)、1型糖尿病(T1D)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是由针对宿主自身细胞或组织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目前,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仍充满挑战。目前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并不仅是针对特异性抗原,而是系统的全身性免疫抑制。临床上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标准是使用广泛的免疫抑制药物,如皮质类固醇。这些免疫抑制剂有明显的副作用,包括严重感染和致癌的风险等。诱导免疫系统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最佳方法,是更安全的治疗方法。然而,如何诱导最佳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还有待持续探索。


纳米技术的使用有望克服传统生物疗法的局限性,从而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通过纳米/微米颗粒将抗原和免疫抑制剂共递送到抗原呈递细胞(APC) 可以降低药物用量,减少潜在副作用。在共递送抗原和免疫抑制剂时,递送粒子的理化性质在调节免疫功能中至关重要。递送粒子的粒径大小会影响递送粒子的生物分布、淋巴结聚集以及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控粒径将免疫抑制剂和/或抗原更高效地递送至APC1。此外,纳米颗粒的不同表面电荷也会影响它们与APCs的相互作用和内吞。由于静电排斥,高电荷递送粒子(正或负)更稳定。然而,在生物学环境中,蛋白质有可能吸附到颗粒表面,导致纳米颗粒聚集、巨噬细胞摄取和快速清除。研究表明,阳离子颗粒更容易被细胞内吞,但也可能是高度免疫原性的,而带负电荷的颗粒可以减少免疫疾病中的急性炎症2,3。


粒径大小、表面电荷、材料组成、致耐受药物等都是影响NPs/MPs诱导免疫耐受的因素。因此,本文中研究者选用生物可降解的PEG-PLA作为材料制备递送粒子,分别使用聚乙烯-马来酸酐(PEMA)和聚乙烯醇(PVA)两种乳化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了5种不同粒径的NPs/MPs(200 nm-5 μm)4,5。使用PEMA作为乳化剂制备的递送粒子表面具有更高的负电荷,使用PVA作为乳化剂制备的递送粒子表面的负电荷相对较低。本研究探究了不同粒径的递送粒子体外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并分析比较了不同粒径大小的递送粒子在小鼠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中(EAE)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强弱以及治疗EAE疾病的功效。最终,研究确定了制备抗原耐受性NPs/MPs的最佳配方。同时,研究结果也提示了一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策略,即利用最佳粒径大小的递送粒子载体,通过共负载疾病相关抗原和免疫抑制剂来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该方法有望通过靶向免疫调节干预实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在该论文中,研究者首先证实了不同粒径和表面电荷对颗粒均匀性影响不大(图1a-c),但对释放速率有显著影响(图1d)。带有高负电荷的NPs/MPs在体外研究中均表现出更快的释放速度。



图1. NPs/MPs的表征
(a)NPs/MPs的粒径分布。(b)NPs/MPs的粒径和粒子表面zeta电位。(c)NPs/MPs的透射电镜(TEM)图像。(d) NPs/MPs所负载的抗原体外释放速度。

NPs/MPs的体外摄取实验显示(图2),在粒径小于3 μm 时APC对递送粒子的摄取随NPs/MPs粒径的增大而增加;,然而粒径到达5 μm后APC对递送粒子的摄取开始下降。树突状细胞(DC)优先摄取带负电荷较少的NPs/MPs,而巨噬细胞则优先摄取带高负电荷的NPs/MPs。



图2. APCs体外对NPs/MPs的摄取
(a)NPs/MPs在 DC2.4细胞系中的摄取。(b)NPs/MPs在BMDCs中的摄取。(c)与NPs/MPs共孵育后BMDCs的细胞活力。(d)RAW264.7细胞(巨噬细胞系)对NPs/MPs的摄取。(e)混合免疫细胞脾细胞对NPs/MPs的摄取。(f)脾细胞中APC各亚型对NPs/MPs的摄取。


NPs/MPs的体内摄取研究表明(图3a-b),APCs内化高负电荷粒子,特别是500 nm-PEMA和3μm-PEMA,表现出更高的摄取效率。相比之下,内化200 nm-PVA颗粒的APC在脾细胞中的运输效率高于其他细胞类型,这表明引流淋巴结可能更优先接受高负电荷的NPs/MPs,而脾细胞更倾向于较小且负电荷较少的NPs。

随后,该研究在体外研究了不同NPs/MPs诱导耐受性DC细胞(ToDC)形成的能力。如图3c-e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所有NPs/MPs均可诱导免疫耐受,并可显著降低BMDC中CD80、CD86和MHC II的表达。同时,对DC活化后分泌的细胞因子IL-10、IL-12和TNF-α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现象 (图3f-h)。而且,3 μm-PEMA在NPs/MPs的体外研究中表现出最强的体外免疫耐受诱导能力。

图3. NPs/MPs在体内的APCs摄取情况
皮下注射NPs/MPs后,淋巴结细胞(a)和脾细胞(b)对NPs/MPs的摄取。(c-e)NPs/MPs体外诱导免疫耐受和对BMDC激活的影响。(f-h)通过ELISA探究NPs/MPs免疫耐受诱导能力和对体外活化BMDC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NPs/MPs在EAE模型的治疗效果阐明了向APC共递送免疫抑制剂和自身抗原的必要性,APC摄取的递送粒子与治疗效果的改善相关,而且表面电荷的差异可显著影响治疗效果(图4a-h)。使用PEMA作为乳化剂制备的带更多负电荷的递送粒子可以更快的诱导产生免疫耐受;使用PVA作为乳化剂制备的带相对较少负电荷的递送粒子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速度更慢,但是更持久。并且,当混合使用带有不同电荷的纳米粒子和微米粒子时,可以分别利用其较快诱导产生免疫耐受和较持久产生免疫耐受的优势,从而引起协同效应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图4i-k)。


图4. NPs/MPs对EAE的治疗作用
(a)NP/MP注射及EAE诱导评分时间表(天)。(b)皮下注射不同粒径的NPs/MPs后对EAE的治疗作用(评分)。(c)PVA作为乳化剂制备的NPs/MPs诱导免疫耐受治疗EAE的效果。(d)PEMA作为乳化剂制备的NPs/MPs诱导免疫耐受治疗EAE的效果。(e)小粒径的NPs对EAE的治疗效果。(f)1 μm 的MPs对EAE的治疗效果。(g)3 μm 的MPs对EAE的治疗效果。(h)5 μm 的MPs对EAE的治疗效果。(i-k)同时使用NPs 和MPs联合治疗EAE的疗效分析。

进一步机制研究分析显示,摄取率较高的NPs/MPs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脾细胞免疫细胞中诱导产生更多的调节性T细胞Treg等各类抑炎性免疫细胞,从而诱导更佳的免疫耐受性,进而可以取得更好的免疫治疗效果(图5)。


图5. NPs/MPs诱导体内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研究
(a)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时的圈门策略。(b-c)不同递送粒子治疗EAE后,小鼠CNS中高表达CD45的白细胞和Treg的含量分析。(d)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IFN-γ+ T细胞、CD4+FOXP3+ T细胞和CD4+IL-17A+ T细胞时的圈门策略。(e-g)不同递送粒子治疗EAE后,小鼠中CD4+IFN-γ+ T细胞、CD4+FOXP3+ T细胞和CD4+IL-17A+ T细胞含量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表明,使用200 nm、500 nm和3 μm递送粒子可以更好的诱导产生免疫耐受,使用PEMA作为乳化剂制备的带有更高负电荷的递送粒子可以更快的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而使用PVA作为乳化剂制备的带有相对低负电荷的递送粒子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更慢但更持久。而且,200 nm-PVA与3 μm-PEMA联合用药或500 nm-PEMA与3 μm-PVA联合用药均具有协同效果,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阐明粒子粒径和表面电荷对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为其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强弱的依赖粒径大小的这种现象,也可能适用于在癌症等疾病中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研究亮点


  1. 系统性的分析比较了粒径和表面电位对递送粒子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影响;
     
  2. 发现200nm-500nm的纳米粒子以及3μm的微米粒子能诱导更强的免疫耐受;
     
  3. 使用PEMA作为乳化剂制备的NPs/MPs能较快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而使用PVA作为乳化剂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更慢但更持久;
     
  4. 同时使用纳米粒子和微米粒子诱导免疫耐受效果更佳。

     

文章信息


Volume 373, September 2024, Pages 823-836


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4.07.077

作者信息



 通讯作者 





刘密,苏州大学药学院药剂系特聘教授,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ETH Zürich)药学院药剂系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预防性和治疗性癌症疫苗、T细胞治疗、mRNA疫苗递送技术、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 Analytical Chemistry和iScience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作为第1发明人已申请关于预防和治疗性癌症疫苗、癌细胞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mRNA疫苗递送技术等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内发明专利60多项,其中已授权20项,部分国际发明专利已经进入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第一作者 




李柏松,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研究。

马琳,苏州大学和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联合培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疫苗、肿瘤微环境以及神经母细胞瘤。

李希雯,昆山市中医医院主管技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的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

Zainab Suleman, 苏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1型糖尿病的新型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



  1. Porter, C. J. H. et al. Targeting immune cells within lymph nodes. Nat Nanotechnol 15, 423-425, doi:10.1038/s41565-020-0663-z (2020).
  2. Saito, E. et al. Designing drug-free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to modulate inflammatory monocytes and neutrophils for ameliorating inflammation. J Control Release 300, 185-196, doi:10.1016/j.jconrel.2019.02.025 (2019).
  3. Getts, D. R. et al. Therapeutic inflammatory monocyte modulation using immune-modifying microparticles. Sci Transl Med 6, 217-219, doi:10.1126/scitranslmed.3007563 (2014).
  4. Saito, E. et al. Design of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to modulate phenotypes of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for antigen-specific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disease. Biomaterials 222, 119-432, doi:10.1016/j.biomaterials.2019.119432 (2019).
  5. Kuo, R. et al. Peptide-Conjugated Nanoparticles Reduce Positive Co-stimulatory Expression and T Cell Activity to Induce Tolerance. Mol Ther 25, 1676-1685, doi:10.1016/j.ymthe.2017.03.032 (2017).


编辑 | 谢明心  



本文系本公众号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它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需在正文前注明来源于J Control Release微信公众号。


往期精彩回顾

Cover Story:模拟病毒的脂质纳米颗粒增强肺部递送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调节

斑秃治疗——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促进托法替尼的经皮吸收和毛囊靶向

基于红细胞构筑的尿酸酶仿生递药系统用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

Cover Story:口颊黏附膜递送疫苗对抗呼吸道感染

JCR 40周年:回顾与展望

基于配位自组装的“自增强”型纳米治疗剂有效激活抗肿瘤免疫

缺氧激活型缓释纳米药物增强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疗效

基于羟基氧化铝-Poly(I:C)复合佐剂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高尔基体定制的“特洛伊木马”抑制肿瘤细胞糖酵解

清除ROS的脂质液晶递送细胞外囊泡促进创口愈合





— 长按扫码关注 


点击蓝字 阅读原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