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鼻内递送特定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

文摘   科学   2024-06-26 20:00   四川  






近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胡建中、吕红斌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期刊2024年第369期上发表了题为“Intranasal delivery of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specific subpopul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itigates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的研究论文。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可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丧失。血管损伤被认为是继发性SCI的始动环节,靶向血管生成可以为SCI后功能恢复提供一种有效的策略。该团队通过分选获得具有血管生成优势的CD146+CD27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亚群(CD146+CD271+UCMSCs),并提取其sEV。鼻内递送CD146+CD271+UCMSC-sEVs可有效到达小鼠脊髓损伤处,并能显著促进SCI后小鼠血管生成和运动功能恢复。通过 microRNA 阵列分析,发现CD146+CD271+UCMSC-sEVs中存在多种microRNA富集,而miR-27a-3p是介导CD146+CD271+UCMSC-sEVs发挥促血管生成功能的关键分子。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CD146+CD271+UCMSC-sEVs的miR-27a-3p通过抑制DLL4的表达,在体外增强bEnd.3细胞的迁移和成管形成,同时在体内调控血管生成。本研究结果证实,CD146+CD271+UCMSC-sEVs通过miR-27a-3p/DLL4轴调控血管生成,鼻内递送CD146+CD271+UCMSC-sEVs可作为治疗SCI的一种富有前景的方式。






图文摘要


细胞外囊泡(sEV)是一种纳米级囊泡,含有各种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成分。间充质干细胞(MSC)衍生的sEV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功能,并能有效促进组织再生。MSCs来源于各种组织,其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由于易于从脐带获得,已成为细胞治疗的理想细胞。尽管已有多项临床试验采用UCMSC进行治疗,但由于MSC的异质性,治疗效果有限。因此,标准化MSC亚群和鉴定特定MSC亚群成为促进其临床转化的研究重点。多项研究表明,CD146+MSC亚群具有显著促进血管生成的潜力,并有效促进损伤组织的恢复。此外,CD271(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MSC也成为临床治疗中令人关注的亚群,CD271+ADMSC已被证明与血管结构共定位,而且CD271+ADMSC表达高水平的ANGPT1、ANGPT2、HGF和VEGFA等血管生成基因。总之,这些研究提示, CD146+和CD271+亚群都具有良好促血管生成的潜力。然而,尚未有研究探索CD146+CD271+UCMSCs亚群的血管生成作用,并评估其衍生的sEV在治疗SCI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获得CD146+CD271+UCMSC,并提取sEV。与UCMSC-sEVs相比,CD146+CD271+UCMSC-sVs能有效促进SCI后血管生成和功能恢复。进一步的实验证实,miR-27a-3p是介导CD146+CD271+UCMSC-sEVs功能的关键分子。miR-27a-3p通过下调DLL4的表达影响bEnd.3细胞体外迁移和管形成以及体内血管生成。总的来说,本研究发现CD146+CD271+UCMSC-sEVs的独特功能,具有增强SCI后血管生成和促进功能恢复的潜力,为无细胞治疗SCI提供了新的可能。

首先从人脐带华通胶组织中分选CD146+CD271+UCMSC,流式细胞术鉴定分选的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后仍高表达CD146和CD271,三系分化实验证实其具有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能力。


图1. CD146+CD271+UCMSC的获取和鉴定


分别提取CD146+CD271+UCMSC和UCMSC的sEVs,通过透射电镜、粒径分析和Western对两者进行鉴定,发现两种外泌体的形态、粒径分布及CD81等蛋白标志物表达相似。进一步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CD146+CD271+UCMSC-sEVs可在体外被bEnd.3细胞,在体内被脊髓微血管所摄取。此外,我们对鼻内递送的CD146+CD271+UCMSC-sEV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进行了评估。给药6小时后,sEVs在SCI组的损伤部位和大脑区域显著积聚。24小时后,SCI组损伤部位sEVs的积聚增加,而大脑中的sEVs显著降低



图2. CD146+CD271+UCMSC sEVs的表征、摄取和体内示踪


我们建立脊髓挫伤模型来评估鼻内递送UCMSC-sEVs和CD146+CD271+UCMSC-sVs对SCI后功能恢复的影响。BMS评分和神经电生理评估结果显示,sEVs治疗显著改善了SCI小鼠的运动功能,且CD146+CD271+UCMSC-sVs治疗效果更优。HE染色脊髓组织和膀胱的结果发现,与UCMSC-sEVs相比,CD146+CD271+UCMSC-sVs有效减少小鼠脊髓损伤的面积和膀胱的病理性重塑。这些结果提示,与UCMSC-sEVs相比,CD146+CD271+UCMSC-sVs更好地促进SCI小鼠的功能恢复



图3. CD146+CD271+UCMSC-sEVs促进SCI小鼠后功能恢复


血管损伤是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始动因素。我们进一步评估sEVs治疗对血管生成的潜在影响以揭示SCI后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我们在SCI后7天、14天和56天这三个时间点对体内血管生成情况进行了评估,这三个点分别对应于血管生成的高峰期和功能恢复的稳定期。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在SCI后7、14和56天,UCMSC-sEVs和CD146+CD271+UCMSC-sEVs的处理显著增加了损伤部位的CD31+细胞面积,且CD146+CD271+UCMSC-sEVs的效果更强。此外,我们还评估了损伤后7天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情况。与PBS组相比,CD146+CD271+UCMSC-sEVs组中Ki-67+CD31+细胞(增殖性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更多。为了证实CD146+CD271+UCMSC-sEVs对SCI治疗的良好效果,我们采用bEnd.3细胞为体外模型,并进行生物学行为评估。结果显示,CD146+CD271+UCMSC-sEVs有效促进了bEnd.3细胞的迁移和成管形成能力。这说明CD146+CD271+UCMSC-sEVs在体内和体外均有效促进了血管再生。


图4. CD146+CD271+UCMSC-sEVs在体内增强血管生成,在体外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管形成


为了探究CD146+CD271+UCMSC-sEVs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潜在作用分子,我们采用microRNA测序技术,比对UCMSC-sEVs和CD146+CD271+UCMSC-sEVsmicroRNA表达的差异。其中,miR-147b-3p、miR-501-5p、miR-27a-3p和miR-19a-3p在CD146+CD271+UCMSC-sEVs中显著的高表达。既往研究报道了miR-19a-3p和miR-27a-3p与血管生成之间的相关性。为了阐明CD146+CD271+UCMSC-sEVs促进血管生成的关键分子,我们在体外分别用miR-27a-3p模拟物和miR-19a-3p模仿物处理bEnd.3细胞,以研究它们对内皮细胞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iR-27a-3p模拟物有效地增强了bEnd.3细胞的迁移和成管形成,而miR-19a-3p模仿物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我们选择miR-27a-3p作为靶分子。进一步实验发现,抑制miR-27a-3p显著减弱CD146+CD271+UCMSC-sEVs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值得注意的是,miR-27a-3p模拟物没有完全复制CD146+CD271+UCMSC-sEVs的功能。因此,我们推测sEVs包含大量共同参与调节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物质,虽然miR-27a-3p是一个关键分子,但它可能不是控制血管生成的唯一决定因素


为了进一步确定CD146+CD271+UCMSC-sEVs是否可以将miR-27a-3p转移到SCI小鼠脊髓微血管,采用FISH实验检测鼻内递送CD146+CD271+UCMSC-sEVs的SCI小鼠脊髓标本,结果证实,SCI 7天后,鼻内递送CD146+CD271+UCMSC-sEVs的小鼠脊髓微血管中检测到miR-27a-3p表达的显著增加。然而,在SCI后14天和56天,miR-27a-3p的表达几乎无法检测到。这提示CD146+CD271+UCMSC-sEVs具有将miR-27a-3p转移到微血管的能力,但不增加miR-27a-3p的内源性表达



图5. miR-27a-3p在CD146+CD271+UCMSC-sEVs中大量表达,并可在SCI后转移到脊髓微血管


为了进一步阐明miR-27a-3p在介导CD146+CD271+UCMSC-sEVs促进SCI后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我们构建了敲降miR-27a-3p的CD146+CD271+UCMSC,并提取其sEVs(miR-27a-3pIN-sEVs)。与CD146+CD271+UCMSC-sEVs(NC-sEVs)相比,miR-27a-3pIN-sEVs改善SCI小鼠的BMS评分及神经电生理的作用减弱。此外,H&E染色表明,miR-27a-3p的敲降减弱了NC-sEVs减少损伤面积及改善膀胱病理性重塑的作用。这些结果提示了CD146+CD271+UCMSC-sEVs促进SCI后功能恢复是miR-27a-3p介导的。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来源于CD146+CD271+UCMSC-sEVs的miR-27a-3p是否调控了血管生成这一过程。与NC-sEVs组相比,miR-27a-3pIN-sEVs组CD31+染色面积减少。此外,CD31+Ki67+细胞的数量也因miR-27a-3p的敲降而减少。总之,这些结果表明miR-27a-3p可能是CD146+CD271+UCMSC-sEVs促进SCI后血管生成的关键分子。



图6. miR-27a-3p介导了CD146+CD271+UCMSC-sEVs改善SCI后功能恢复和血管生成的作用


进一步探究来源于CD146+CD271+UCMSC-sEVs的miR-27a-3p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利用miRNA靶标的在线数据库miRDB和TargetScan来鉴定miR-27a-3p的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DLL4可能是与血管生成相关的潜在靶点。对bEnd.3细胞给予CD146+CD271+UCMSC-sEVs后,DLL4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DLL4是miR-27a-3p的直接靶标。随后,对SCI小鼠给予NC-sEVs和miR-27a-3pIN-sEVs,以探究miR-27a-3p调节DLL4表达中的作用。与PBS组相比,NC-sEVs组小鼠的脊髓血管内皮细胞DLL4表达水平较低。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证实,在miR-27a-3p敲降后,这些作用被逆转。Western blot的结果也与荧光实验的结果相一致。



图7. CD146+CD271+UCMSC-sEVs衍生的miR-27a-3p可下调血管内皮细胞中DLL4的表达


为了阐明DLL4在介导CD146+CD271+UCMSC-sEVs的促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我们在体外使用DLL4质粒以在bEnd.3细胞中过表达DLL4,并在体内使用AAV-DLL4敲低脊髓中的DLL4表达。DLL4过表达减弱了CD146+CD271+UCMSC-sEVs对bEnd.3细胞的迁移和成管形成的促进作用。同时,体内实验也发现敲降DLL4有效地改善了因miR-27a-3p的敲降而引起的脊髓CD31+面积和Ki67+CD31+细胞计数的降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CD146+CD271+UCMSC-sEVs可能通过miR-27a-3p/DLL4轴促进血管生成



图8. CD146+CD271+UCMSC-sEVs通过miR-27a-3p/DLL4轴促进血管生成


研究亮点


  1. 鼻内递送CD146+CD271+UCMSC-sEVs可有效促进SCI后血管生成和功能恢复;
     
  2. miR-27a-3p介导了CD146+CD271+UCMSC-sEVs改善SCI后功能恢复和血管生成的作用;
     
  3. CD146+CD271+UCMSC-sEVs可能是通过miR-27a-3p/DLL4轴促进SCI后血管生成。


文章信息


Volume 369, May 2024, Pages 335-350

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4.03.037

作者信息



 通讯作者 




胡建中,男,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移动医疗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The Journal of Xiangya Medicine》杂志主编。获1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Bioactive Materials和J Controlled Releas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

吕红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研究员、硕士/博士/博士后导师。器官损伤衰老与再生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运动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运动医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运动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湖南省重点学科运动医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领军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及运动康复专业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运动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骨科研究学会(美国ORS)会员及同行评议专家、国际联合骨科研究学会(ICORS)会士、国际华人肌肉骨骼研究会(ICMRS)终身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及面上/青年项目多项、湖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长沙市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成果发表在ACS Nano、Bio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Molecular Therapy、eLife、Am J Sports Med等知名期刊。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第一作者 





孙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干细胞亚群外泌体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


赵晋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脊髓损伤的表观遗传学调节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



  1. Sun Y., et al., Intranasal delivery of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specific subpopul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itigates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J Control Release, 2024.369:335-350. 

     


编辑 | 谢明心  


本文系本公众号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它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需在正文前注明来源于J Control Release微信公众号。


往期精彩回顾

利用自裂解连接子和内源性白蛋白增强SN38前药递送

原位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治疗急性炎症

微针制备新方法:基于医用胶带的无衬底倒钩微针

调节性T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介导巨噬细胞选择性极化以促进骨折愈合

靶向单核细胞实现脑部药物递送

皂树皂苷主要提取物QS-18用于脂质体佐剂递送肿瘤抗原肽的研究

Cover Story:刷状PEG聚合物上缀合的脂质影响淋巴结摄取和体内分布

原位生物矿化的锰纳米佐剂增强VLP疫苗的抗流感免疫

调控肿瘤SPARC含量提高白蛋白递送药物的肿瘤靶向性

寡肽修饰的工程化外泌体递送药物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





— 长按扫码关注 


点击蓝字 阅读原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