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葡聚糖-阿司匹林纳米药物调控肠道炎症与微生物稳态治疗结直肠癌

文摘   科学   2024-07-28 20:00   四川  
口服跨胃肠道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





近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宋万通研究员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期刊2024年第370期(Special Issue In Honor Of Leaf Huang)上发表了题为“Orally available dextran-aspirin nanomedicine modulates gut inflammation and microbiota homeostasis for primary colorectal cancer therapy”的研究论文。肠道炎症和菌群失调引起的免疫抑制是结直肠癌(CRC)快速进展和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为此,该研究团队将活性氧(ROS)敏感的阿司匹林前药(PBAsp)与葡聚糖共价键连接,构建了一种可同时实现肠道炎症和菌群调节的多功能口服纳米药物(P3C-Asp)用于原位结直肠癌治疗。P3C-Asp的组装结构和响应性释放设计减少了药物在非肿瘤部位的泄露,口服后,P3C-Asp在原位CRC组织停留超12小时,提升了水杨酸的肿瘤蓄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口服P3C-Asp治疗显著地增加了与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相关的菌群的相对丰度,特别是Lactobacillus和 Akkermansia的丰度分别提升了6.7倍和103倍, 同时降低了病原相关细菌的丰度,如Bacteroides。在原位CRC模型中,口服P3C-Asp改善了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显著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和肝转移,并增强了αPD-L1免疫治疗的效果。该研究揭示了肠道炎症和菌群调节在原位CRC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为通过口服纳米药物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以实现结直肠癌治疗带来了新思路。





结直肠癌(CRC)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癌症,其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三。目前CRC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放疗和化疗,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仅可应用于少数具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的CRC患者。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会损害宿主的免疫应答和免疫监视,与结肠癌的发病率正相关,并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生物利用度,抵抗药物的治疗。此外,病原体相关肠道菌与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和粪便会诱发持续的肠道炎症,损害免疫系统,帮助肿瘤抵抗治疗,并加速肿瘤的进展和转移。肠道炎症与肠道菌群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持续的肠道炎症促进病原体相关肠道菌增殖,加剧肠道菌群失调。因此,逆转由肠道炎症和肠道菌失调引起的免疫抑制对于有效的CRC治疗和转移抑制至关重要

低效的药物递送系统和严重的剂量限制性脱靶毒性阻碍了CRC治疗中肠道炎症和菌群的精准调节。小分子药物的随机分布导致在安全剂量下难以实现有效剂量药物的肿瘤富集。尽管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在静脉给药时增强了药物在原位肝癌和大多数皮下肿瘤的富集,但是静脉注射的纳米药物仍然面临着原位CRC积蓄方面的挑战。这主要是静脉注射的纳米药物需要经血液循环系统,而非“直接”到达原位CRC,循环过程中的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导致严重的药物损失。由于炎性肠组织的上皮增透性和滞留(eEPR)效应,相较于小分子药物,口服的纳米药物具备更强的炎性肠组织富集和停留能力。因此,纳米药物经口服给药相比静脉给药在治疗原位CRC时具有潜在地更强的药物递送效率。 

基于上述背景,该团队构建了一种多功能口服葡聚糖-阿司匹林纳米药物(P3C-Asp),通过响应性释放的水杨酸(SA)协同活性氧(ROS)消耗降低肠道炎症,利用益生元(葡聚糖)实现肠道菌群调节,抑制原位CRC(图1)。P3C-Asp在口服治疗原位CRC时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P3C-Asp的自组装纳米结构保护阿司匹林免于小肠吸收和胃液水解,并增强SA的肿瘤富集;2)在原位CRC组织高水平ROS触发下实现SA的特异性释放;3)释放的SA协同ROS清除降低肠道炎症;4)益生元(葡聚糖)协同炎症调节肠道菌群。



图1. 口服多功能纳米药物通过肠道炎症和肠道菌群调控治疗原位结肠癌


该团队通过原位核磁监测证明阿司匹林前药(PBAsp)通过ROS触发的硼酸基团离去和自发的分子内重排实现“自分解”式药物释放(图2A)。体外的药物释放研究证明P3C-Asp在模拟胃酸条件下(pH1.2)的药物释放较为缓慢,但在模拟肿瘤高ROS条件下可以实现药物的快速释放(图2B)。进一步利用荧光探针DCFH-DA评价P3C-Asp的ROS清除能力,结果显示P3C-Asp呈现剂量依赖性的ROS清除(图2C),并且在清除ROS和释放药物的同时P3C-Asp的组装尺寸会显著的变大(图2D)。



图 2. P3C-Asp的药物释放和ROS清除研究

(A)1H NMR监测PBAsp在ROS触发下的降解;(B)P3C-Asp在不同条件下的药物释放曲线;(C)体外评价P3C-Asp的ROS消耗;(D)ROS对P3C-Asp组装的影响。


在细胞水平上,该团队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证明了P3C-Asp可以快速被结肠癌细胞(CT26)内化,并且P3C-Asp的细胞内化量与时间成正比(图3A-B)。原位CRC组织中存在的高水平的脂多糖(LPS)会诱导炎症相关的环氧合酶-2(COX-2)的过表达,诱发促瘤型炎症。团队随后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评价了P3C-Asp治疗对LPS相关的COX-2表达的影响。如图3C所示,LPS显著地升高了CT26细胞的COX-2表达,相比之下,P3C-Asp治疗有效地减弱了LPS对COX-2表达的影响。LPS处理过的CT26细胞经P3C-Asp治疗后,COX-2的表达水平甚至低于未处理过的CT26细胞。考虑到P3C-Asp在较高浓度下也未展现明显的细胞毒性(图3D),P3C-Asp应该是通过释放的SA协同ROS消耗降低COX-2表达。



图3. P3C-Asp的体外评价

(A)CT26细胞对Cy5标记的P3C-Asp摄取的激光共聚焦图像和(B)流式细胞仪以及定量分析结果;(C)不同处理后CT26细胞COX-2表达水平的蛋白质印迹和定量分析结果;(D)细胞毒性结果


在小鼠模型上,该团队首先证明了原位CRC造成的肠道通透性增加会显著地增强口服P3C-Asp的肿瘤富集,并且在肿瘤组织停留超过12小时(图4A)。进一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定量检测SA的生物分布,结果显示,与口服小分子阿司匹林相比,口服P3C-Asp可以显著地提升SA的肿瘤蓄积,口服给药后6和24小时,P3C-Asp治疗组肿瘤中SA的含量分别是小分子阿司匹林组的4.1和10.8倍(图4B)。此外,该团队利用DCFH-DA探针证明了口服P3C-Asp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原位CRC中的ROS水平,而其它治疗并没有这种作用(图4C)。 


图4. P3C-Asp的生物分布及体内ROS清除研究

(A)口服P3C-Asp后6和12小时,原位CRC荷瘤小鼠和健康小鼠的肠道荧光图像;(B)在原位CRC荷瘤小鼠口服小分子阿司匹林和P3C-Asp后定量检测不同脏器的SA含量;(C)不同治疗后原位CRC肿瘤组织的ROS水平和定量统计结果


在原位CRC荷瘤鼠的治疗中,单独口服使用P3C-Asp治疗可以显著地抑制原位CRC的生长,而同等剂量的小分子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有限(图5A-B),这种差异应该与P3C-Asp增强的SA肿瘤富集和ROS清除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口服P3C-Asp治疗有效地降低了原位CRC组织的COX-2表达(图5C),并降低了相关的细胞因子PGE2和IL-6的表达(图5D)。此外,与肿瘤转移相关的趋化因子CXCL8的含量也明显降低。对肿瘤组织的免疫细胞分析显示,口服P3C-Asp治疗可以显著地提升肿瘤内的CD8+ T细胞的比例,降低了免疫抑制性的Treg细胞、M2型巨噬细胞和MDSC细胞的比例,相比之下小分子阿司匹林治疗对这些免疫细胞的影响较小(图5E)。这些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的改变进一步证明了口服P3C-Asp治疗改善了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重振了抗肿瘤免疫响应。与CXCL8表达降低相一致,口服P3C-Asp治疗显著地抑制了原位CRC的肝转移,而其它治疗后小鼠肝脏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肿瘤转移(图5F)。



图5. P3C-Asp的原位CRC治疗和免疫微环境分析

(A)治疗方案;(B)治疗结束时各治疗组小鼠的肿瘤离体照片;(C)治疗后肿瘤组织COX-2的表达、(D)细胞因子的含量、(E)免疫细胞的比例以及(F)肝脏的H&E染色图像。


肠道定植约10^14的肠道菌,其中大部分存在于在大肠部位。肠道菌和CRC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也影响CRC的治疗。通过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对治疗后的小鼠粪便样本分析显示,口服P3C-Asp治疗显著地提高了肠道菌群的总体丰富度,并提升了Lactobacillus和Akkermansia的丰度,这两种益生菌与炎症缓解和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呈正相关。此外,P3C-Asp的治疗有效地降低了病原体相关的肠道菌的丰度,特别是Bacteroides的丰度。相比之下,小分子阿司匹林治疗并没有取得如此明显的改变。Spearman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平均肿瘤质量与拟杆菌的相对丰度呈负相关,但与细菌总丰度和乳酸杆菌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图6D)。上述结果表明,口服P3C-Asp治疗可以使肠道菌群的组成由促瘤型变为抑瘤型



图6. 治疗后的肠道菌群分析

(A) 治疗后肠道菌群的门和科级分类的相对丰度热图;(B) 治疗后肠道菌群的科级分类的相对丰度热图;(C) 治疗后肠道菌群操作分类单元 (OTU) 丰富度和特定科级分类群的相对丰度;(D) 平均肿瘤质量与观察到的OTU丰富度、拟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相对丰度之间的Spearman相关性。


该团队进一步在原位CRC模型上证明口服P3C-Asp与PD-L1抗体联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每只小鼠的肿瘤重量,最终实现90.2%的肿瘤抑制率(图7A-B)。与单独的PD-L1抗体治疗相比,联合治疗使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了36天(图7C)。



图7. 口服P3C-Asp与PD-L1抗体联合治疗原位CRC研究

(A)治疗方案;(B)治疗结束后肿瘤的离体照片;(C)不同治疗后小鼠的总生存时间结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肠道炎症和肠道菌群调节对原位CRC治疗的协同治疗作用。多功能的P3C-Asp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通过非侵入性的口服给药方式增强了活性药物在原位CRC组织的特异性释放和积累,高效地抑制了肿瘤生长,具有很高的临床转化潜力,相关技术已经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202010157217.9)。

研究亮点


  1. 肠道炎症和菌群的调控在改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和抑制肿瘤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2. 由抗炎药物、ROS清除基团和益生元构成的多功能口服纳米药物(P3C-Asp)可以同时实现肠道炎症和菌群调控,安全且高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 非侵入性且功能丰富的 P3C-Asp 为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候选药物。

     

文章信息


Volume 370, June 2024, Pages 528-542

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4.05.002

作者信息



 通讯作者 




宋万通,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13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之后留所工作。2016~2018 年在国家公派留学基金的资助下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Leaf Huang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核酸/疫苗递送载体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吉林省科技厅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等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Adv. Mater.、Biomaterials、Nano Lett.等杂志发表研究及综述论文8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得2018年度美中抗癌协会和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青年学者奖,2019年度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学会未来之星奖;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1年入选吉林省第八批拔尖创新人才。



 第一作者 




马胜,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导师:陈学思 院士),目前研究方向为刺激响应性高分子药物/mRNA递送载体的开发以及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截至目前,已经在Adv. Mater.、Nano Lett.、Biomaterials和CCS Chem.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项,获批5项。入选了第7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22年)和第五批吉林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021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厅项目1项(青年成长科技计划项目)、吉林省科协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和吉林省博士后择优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1项。



参考资料



  1. Epigenetics of colorectal cancer: biomarker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7 (2020) 111-130.
  2. The inflammatory pathogene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1 (2021) 653-667.
  3. Advances in oral nano-delivery systems for colon targeted drug deliver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elective targeting to diseased versus healthy tissue, Nanomedicine-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 11 (2015) 1117-1132.
  4. Oral colon-specific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ward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 9 (2012) 1393-1407.
  5. A ROS-Responsive Aspirin Polymeric Prodrug for Modulation of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 CCS Chemistry, 2 (2020) 390-400.
     

编辑 | 谢明心  


本文系本公众号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它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需在正文前注明来源于J Control Release微信公众号。


往期精彩回顾

美国盐城湖:第19届药物递送系统国际研讨会

金属配位纳米药物增敏STING通路用于肿瘤免疫联合治疗

第六届新型高分子材料与控制释放国际会议(SIPCD 2024)

舌下黏附型凝胶递送葡萄糖用于新生儿低血糖的治疗

抗体的定点修饰用于红细胞表面的功能化及药物的靶向递送

新型焦亡诱导剂“掀起”活性氧风暴用于敏化免疫治疗

口服跨胃肠道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

新型纳米调节剂可逆性打开血-脑肿瘤屏障,助力脑肿瘤治疗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鼻内递送特定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

利用自裂解连接子和内源性白蛋白增强SN38前药递送





— 长按扫码关注 


点击蓝字 阅读原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