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主观题一直是学生解题时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在解题时容易产生堵点的问题。因此,准确判断学生的思维“缺位”,疏通学生的思维堵点,是提升他们解题能力的关键。
做好政治学科主观题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实现主观题的知识逻辑、材料逻辑、问题逻辑、答案逻辑四统一;其中,弄清问题逻辑和知识逻辑是析题解题的关键,理顺材料逻辑是前提,理清弄顺这三个逻辑则是明确答案逻辑的前提。
接下来就以2024年山西大同统考的一道主观题为例,探讨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可视化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将中华文明比作水,文物便是水的沉积和创造。如何让穿越千年时空的文物“活”起来,不再是尘封的历史?
深挖内涵,让文物“潮”起来。例如,河南省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就是把考古代表的“传统”与盲盒象征的“时尚”结合起来,让大家体验到了发现“文物”的惊喜感、代入感和满足感,激活了年轻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奋点。
创新表达,让文物“活”起来。例如,《唐宫夜宴》就是从展示的文物中获得了灵感,让一群彩绘陶俑从博物馆里“走出来”,幻化成鲜活生动的唐宫少女,还原活化历史场景,引得不少网友惊呼:“原来古老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这么时尚!”
科技赋能,让文物“动”起来。例如,北京冬奥会火种灯创意就源于2000多年前的、设计巧妙环保的西汉长信宫灯,意指永恒的信念。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火种灯顶部,象征奥运激情,希望借“长信”之义,表达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结合材料,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谈谈让穿越千年时空的文物“活”起来的价值。
答案:文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文物“活”起来,体现了当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学生要解析本题,首先得理清四个逻辑:
一是问题逻辑
“结合材料,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谈谈让穿越千年时空的文物“活”起来的价值。"
对于这个问题,最关键的要明确问题问的是文物“活”起来的作用,而很多学生直接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这就没有弄清楚问题指向。
二是知识逻辑
文物的价值暗指本题要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于这个知识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主要存在记忆不全不清的情况。
三是材料逻辑
依据问题要求,就要在材料中找出反映。文物“活”起来后起到的作用,如材料中划出横线的句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文物“活”起来对人有价值,对传统文化有价值,对社会发展也有价值。大部分学生也能从材料中提取出相关信息。
四是答案逻辑
回答清楚这一问题,首先要说清楚文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因此它能够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应具备的作用。学生在梳理答案时,不易写出文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从而导致答案缺乏知识和问题有效融合的逻辑。
因此,教师在平常讲题时,要善于观察学生书写的答案,学生的答案是其思维的反映,教师要通过学生思维暴露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联结学生的思维。只有做到主观题“逻辑四统一”,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