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概念和情感渲染的问题

文摘   2024-10-24 15:12   重庆  

一、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考点:法的特征——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考题:法反映并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各阶级的行为。

本考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社会关系内涵的理解。社会关系是人们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社会关系的定义中,可以了解到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能被称为社会关系;而考题中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只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因此,考题将社会关系狭窄化了。

启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概念中的概念,只有将概念的内涵剖析清楚,才能更好上位概念。同时也才能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和提高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二、情感渲染到位是思维引导的前提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世间行乐亦如此,且放白鹿青崖间。这句话中的“且”指什么意思?“且”有三种解释:姑且、暂且、将要。你更赞同“且”的意思是?

生1:还没想好。

师:坐下。

生2:还没想好。

师:浪费时间,坐下。

师:这首诗是一场梦境,是对自己理想的追逐,被赶出官场,心如死灰,梦碎了,可排除暂且的意思;如果取将要的意思呢?诗歌反馈出的是作者已经在游行了,所以也不是将要;这里的且应该理解为姑且更为合适,姑且做个让步,寻访名山,这反映出诗人豁达的心态和逃避现实,也反映了诗人对恶势力的绝不妥让。

紧接着教师给学生浓墨重彩地分享了李白的人生经历。

其实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之所以不能回答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能切身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从而不能感同身受,不能准确把握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而教师在这个片段中,可以做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到作者当时的遭遇中,让学生体悟作者当时的心情。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情境教学呢?学生若不能身入诗人的生活情境,便无法体会他以诗言志、以歌诵情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学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的情感渲染和情境铺垫。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由解题转向解决问题,生活化教学应当是很重要的抓手和途径。生活化教学一方面要将学生的生活请进课堂,同时还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再现曾经的生活,还原时代背景、历史背景。

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教师、与课本、与知识、与生活达成思想的共鸣和情感的认同。若抛开情感教知识,抛开情感学知识,只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枯燥,无法找到学习的乐趣,成为死记硬背知识和盲目刷题的机器。

优秀度决定自由度
德育为先 教学并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