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遇到过一群智商好、情商高的小孩儿。他们在班上从来不是以循规蹈矩的状态而存在。不是今天迟到,就是明天不交作业,又或者是上课吃零食、讲话等,总之,他们的种种行为让老师哭笑不得。
即便你想纠正他们的行为,可是第二天老毛病又依旧出现;有时候恨不得狠狠“惩罚”他们一下,可是他们所犯的错误,又还不足以过重处分。无奈之下,每天就只能和这群孩子斗智斗勇,疲惫中有喜悦,但每天和他们玩着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有时也会厌烦。
记得当时的班里有一名走读学生,早读长期迟到几分钟,每次抓到他迟到时,我都会立即处理,要么让他在走廊处背书,要么让他打扫教室卫生。多次处理,多次重犯,行为矫正效果并不明显。
现在回想当时的处理办法,虽无大错但却有不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自己没有很好分析学生的学情,没有做到以学定教,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为何会出现教师管了却没有效果的情况呢?像这种类型的学生,有着强烈的上进心、求知欲,成绩基础好,不会看着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即便有时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而影响或耽误了成绩,他们也会自行调整状态和行为,不会使自己一直处于走下坡路的状态中。
因此,教师对于这类型的学生,要尝试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他们一出现小错误,老师立即出现纠正,学生反而会把和老师间的“斗争”当作一种趣事,故意犯之。
就拿这位早读经常迟到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比他早到教室的办法。对于他早读迟到时,什么话也不讲,什么处罚行为也不采用,就让他进教室。起初,他或许会有侥幸心理,又或者是觉得老师不管这样的行为。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次数的增加,教师可以通过盯着他的方式,让他进教室并看着他学习,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一定会因为不好意思而自我纠正迟到行为。
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实际上就是教师在对待学生的一些偏差行为时,有一种容错的能力和留白的心理。相比那种激烈而又迅速的处理办法,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节省教师的精力,还可以从根本上让学生有一种羞愧心理,进而转变学习的态度和行为。
当然,每一种教育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性价比最高的办法,去塑造学生的行为。但无论任何时候,面对学生的问题或者是表现出有“问题”的学生,教师一定要适当容错,并恰当留白。给予师生双方合适的空间与时间,然后再采取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师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反思教学行为,实现平等沟通,解决出现的问题。
容错是一种胸怀,留白是一种艺术。只有在博大胸怀下,巧妙施展育人艺术,才能达到润物无声,润泽心田的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