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中,教师会提出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的是恰到好处又或者是随心所欲而提出的。对于同一个知识,采用不同的语言组织问题,所展现出的思维含金量极不一样,对学生的启发程度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有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顺利给出答案。有部分可能是因为学生知识积累的原因,而有些可能是问题本身存在问题。
而问题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经过总结分析,总结如下:
一是问题缺乏情境支撑。
如今的教学讲究情境化,考试试题也十分强调对生活情境的分析。可以说无情境的学习不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以情境支撑教学尤为必要。特别是教师在提问时,如果没有具体的情境支撑,就会让学习者感到生硬、突兀。
课上老师抛出问题“小学时我们学过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而,学生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任何反应。于是教师及时增加一个情境,从而具象化数字的比较——“比如2个男生和3个女生,我们就知道女生比男生多。”虽然后面的表达没有回答是如何比较两个数字的,但是后面的问题明显比前面的问题更加形象、具体,同时也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更有利于得出答案。
二是问题指向不够清晰。
一个好问题定是能够指引学生解决问题所涉及的任务。这就要求问题有清晰的问题指向,否则就如同在迷宫里走路一样,不知道目的地在哪,从而无法找到准确的路线到达目的地。
比如,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分析两个数应位于数轴的什么位置。对于低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还无法很好用语言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所以,很少有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究其原因就在于问题中的“什么位置”过于宏观,也就是问题的指向不够清晰,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将问题的指向窄化,比如改成“两数字应该位于数轴的左边还是右边”,这样的表述更能让学生接受、理解,从而给出正确的答案。
三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这里的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有可能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语言本就有问题;同时也有可能是因为教师的语言理解力强于学生的认知力,从而导致教师说出的问题语言,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教师想表达的问题意思,也即问题无主题,就好比一个人讲了很多话,大家听了却不知道他表达的什么一样。
比如,某堂课的教学片段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比-4大的负整数有多少个?”一名学生给出了错误答案“无数个”,另一名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3个”,此时教师追问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不同的点儿在哪里?”学生刹那间没有反应过来,这种状态明显是学生不太理解教师究竟问的问题是什么意思,所以无所适从、无从回答;但若是教师将这个追问换成:“请说明你所给出答案的理由”,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该回答什么了。
总之,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问题本身而言,就可能存在无情境、无指向、无主题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一定要精挑细琢、精心设计、精准发问,问在关键处,解答疑惑处,理清难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