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教育中,师生坚强的力量来源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能得到认可。
今天碰到一位同行,她提到了自己孩子的教育经历和成长经历。其中有一个事件令我感触颇深。据这位同行分享,孩子从小品学兼优,是同学圈、朋友圈学习的榜样,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可自从上中学后,却慢慢变得叛逆,逃避学校,反感学习。
起初,孩子也有一些苗头表现出来,但是家长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一个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孩子的英语文字书写,孩子和父母都觉得写的还不错,可是老师给他定等级的时候却很少出现A等。很多次孩子就拿着自己的作业问妈妈:“妈妈,您觉得我写的怎么样?”“老师为什么不给我打A等?”
这位同行告诉我,每次孩子问到这些问题时,她总是告诉自己的孩子“应该是自己写的还不够好。”久而久之,孩子从老师和父母处都得不到认可,慢慢的丧失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小学时,这位孩子英语各方面基础都很不错,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可是升入中学后,由于碰到这样的情况后,不能适应没有别人认可和鼓励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逐渐放弃和抛弃了自己的学习。
这个教育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注意,在学校的教学不能只关注成绩、分数,还要注重比分数更重要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师而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就好比逛商场时,销售员想要把店里的商品卖出去,对于每一位进店的人,要说些顾客乐意倾听且好听的话,让他们高兴的买下东西一样。讲好听的话,实际上就是要结合所卖的商品,挖掘顾客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在教育中,就要学习销售员的这种品质,或许学生间的差异很大,但只要每位学生与过去的自己相比较有进步,就应该给予他们认可和鼓励;而这里所提及的进步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还可以是学生行为表现和学习态度的进步。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要善用赏识教育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校的学习,不仅仅是习得知识,还需要提升生存的能力和本领。随着学段的不断升高,学生要面对的挫折和压力也就越大,而且这些困难越来越要求学生个人独自应对和解决,若是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和调节能力,就不能适应后续的学习生活。
特别是随着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换,若不能及时调节和适应,就很容易出现落差感,从而逃避现实的环境,扰乱自己正常的学习和成长节奏。特别是起初很优秀的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失去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认可时,个人的优越感、成就感渐渐丧失,自我认同降低,如何调节自己的价值认同,是很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必修课。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师生双向奔赴,共同热爱的一件事情。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二者对于它的态度究竟是热爱还是放弃,在很多时候,或许就差一个认可。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认可,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得到认可。
但无论对于哪一方而言,都需要学会适应无人关注、无人鼓掌、无人呐喊的孤独,尝试沉下心来享受无人问津的时光,并在这段时光里,深耕自己,静待花开之时。《人民日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人生漫长,晴雨交加。但若是心怀热爱,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山赴海,期待一树花开。”坚持你的选择,坚定你的坚信,不为外界所扰,你终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