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能持续学习的人。从教年限越长,越有本领和能力恐慌之感。今天参加了玄武区的历史教研活动,见识了南京地区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评课教师,可谓是有相当高的学习钻研水平,一开口就能让听众置身于一场学术饕餮盛宴中。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是教学活动要以课标为准。
其原因有:课标是考试出题的总纲;课标中规定了该学科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些要求,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塑造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得以落实的重要依托,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在教学中,无论是设置问题还是设置活动,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教法选择,都需要以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基准,找到教学重难点,确定好教学的程度。
比如在今天的课堂中,该教师上的展示课课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中设置了这样两个课堂活动——参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仿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按照“电力应用,动力机器,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四个主题进行归类。这两个活动的设置很好契合了历史学科教学的最新要求,初中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设置第一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而第二个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历史理解的能力。
然而稍有遗憾的就是教师在第二个活动中没能准确把握这里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哪一项发明是第二次工业葛敏的主要标志?”因此,教师在这里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对发明进行归类整理,仅仅通过播放一个视频突破重难点,这里就违背了依标定教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逆向设计教学,首先找的重难点,然后思考设计怎样的活动去突破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要深度思考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掌握哪些知识,每个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都是教师在备课前要做的功课。学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就是能够用本学科的视角、知识、术语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注重学科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每一个学科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每一学科的知识现象都能从本学科的内在思维逻辑进行清晰而又深刻的分析。好的课堂,好的评课都是逻辑严密的课堂。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讲出了学科的逻辑味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堂课中有两个教学片段设计得非常棒。
第一个片段是教师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引导学生对比,发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为工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主要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从而得出一个主要靠经验进行发明,一个主要靠理论知识即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结合进行发明,因此后者文明和技术程度更高一筹。
第二个片段是在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引发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时,教师给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列强的国力比较表,重点对比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各个国家工业产量的对比以及所占殖民地面积位次对比,进而引导学生深度分析到英国工业产量下降也即经济地位下降,但是殖民地仍然第一引发了其他国家特别是德国的不满,从而为后面的一次世界大战埋下隐患。
这里的第一个片段,实际上是教师通过对知识的回归和对比,从而让学生发现更多的历史信息,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严密;而第二个片段,实际上是透过现象看见本质,并对未来进行预测分析。
从这里可以看出,好的课堂一定是师生思维的碰撞与交锋。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面面俱到和表面热闹。
三、以空杯心态对待每一件事。
经验若用的好能够推动事物发展,但有时它又会阻碍事物的成长。对于教育者而言尤为如此,特别是从教一段时间后,教育者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能力,就容易出现用经验去应对工作中的人和事,往往这样就会导致自己停步不前,成为一名教书匠。
在今天的评课环节,有位老师讲到,她每一学期都会全面仔细阅读一遍拿到手的新教材。而每一次阅读,总能发现自己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知识和细节,总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样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实际教学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为了一堂课而终身学习?就好比这位教师分享到,为了弄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她专门去请教了化学教师,弄清楚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化学原理,这些知识不一定要给学生讲,但教师一定要清楚。
长期闭门造车和埋头拉车很容易让局限自己的思维,因此要多学习、勤反思,就好比这里的老师们评课一定是理论和案例的结合,并能恰到好处给授课教师提出合理性建议。评课一定是观点的分享、智慧的碰撞,不是为了所谓的面子而敷衍了事,要评出道理、评出自己的见解、评出授课教师完善这堂课或者成长的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