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认识不一样,对教学的侧重点理解不一样,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更不一样。但是通过教师的课堂,一定能够透析教师对教学任务“重点”的理解。
在学习完一教师的课后,我就所关心的几个方面,向授课教师请教。
第一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是什么?
T:一是要能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二是能默写重点的词、句。
I:除了这个重点外,是否还有其他的重点或目标?比如,学生要能感悟这首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的意境?
T:是的,但是重点还是在落实背诵默写上。
I:确实情感层面的教学目标,看起来有点虚,您所说的前面两个知识目标更切实际一些。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用好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后,有助于让学生更加喜欢课堂,从而更加扎实落实前面您说的两个目标呢?
T:是这样,但是很多时候不好把握这个度,花了时间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课文的内容,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I:我想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学反思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找到破解这对矛盾的方法。
通过这段对话,其实能发现,教师很坚持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方法,将学科的素养目标和传统的知识目标生硬割裂开来了。如果尝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反倒能够事半功倍。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到教学目标一定是多维一体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例如,对于学科起始阶段,教师应该想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在中途接手一个班时,也要以吸引学生听课兴趣和尽快实现师生磨合为主。很多时候一味的赶教学进度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更甚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状况,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成绩效果差。
第二个问题:依据班级学情现状,您认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存在怎样的困难?
T:学生不会翻译。
I:学生不会翻译的问题出在哪里?
T:以前的教学安排和要求中,要给学生讲语文中语法的相关知识,但是这些内容,现在不做要求了,我们只是偶尔在讲解试卷和分析文章时会零散地提及到相关内容。
I:既然语法相关知识会影响学生对文言的掌握,虽然教学计划中未作统一要求,但是我们可以将它作为备课组的一个课题加以研究,并作为补充拓展内容实施教学。语法既然影响着学生对文章大意的掌握和理解,那就说明它是学科教学的基础,甚至可以算是一种必要工具,因此,不能够舍弃它,更要用好它。
从这个问题不难发现,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启动,教学要求和任务的变化,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任务和现在的教学任务间,难以取舍,总是担心若是强调以前的重点内容,会影响到现在现在的教学进度。
之所以会请教教师这两个问题,原因在于在听课时,我发现教师将上课的重点放在强调背诵默写上,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让学生抄写白话文的翻译。因此,从这样的教学行为中,就能发现教师对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什么位置。
在与该教师的交流对话中,我发现他和我们的对话比给学生授课时要更加精彩。因为教师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基本都准确回答,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还拓展提炼出了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比如:五言律诗的结构,而且他还用很形象的动作说明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构成,并突出其“起承转合”的作用。从这里可以判断,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到位的。只是在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听懂、喜欢听、能听到的方面,还可以多下功夫。除此之外,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必修课。谁说教师不是一直在新与旧的理念、知识、方法间作斗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