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漏斗反映的是一种由上至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其特性在于“漏”。对于沟通者而言,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的事情,在众人面前,用语言表达时,这些东西已经漏掉了百分之二十。而你所讲出来的百分之八十进入别人耳朵时,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关系,只存活了百分之六十,而他人真正理解和消化的只有百分之四十,而他人遵照领悟的百分之四十去行动时,已经变成了百分之二十,三个月后,信息衰减得有可能只剩下百分之五。而这种现象用图形表示如下:
这一沟通漏斗原则,给教学的启示也很大。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能听见教师抱怨,课堂上明明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可是学生还是不懂,自己也没办法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同一种题型,讲过多遍,每次重做时,总是有学生继续犯错。每当这种情况,教师容易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方面归因。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这两种因素导致学习困难,但这并不能成为共性因素。若是从沟通的漏斗原则来分析,或许就不难理解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的千姿百态了。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差异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第一种是教师层面的原因。
无论处于何种教学水平的教师,所呈现出的教学内容,都不会是自己所理解知识百分百的再现。有些可能展现了自己理解的百分之八十、有的可能展现了自己理解的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就在于教师的语言表达、信息反馈的手段、甚至是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而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不同的教师教同一个班级会有不同的效果。
第二种是学生层面的原因。
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知识背景有差异,这也使得学生和教师间的默契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能轻松理解教师的意图,而有些学生经过千辛万苦,也不能很好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每堂课,一定有学生得到了什么,也一定有学生更加困惑迷茫了。正因如此,才有了倡导教师要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上下浮动教学难度,让后进生能够习得点儿什么,让优等生能够获得更多。从这个维度,也更能说明,教学要分层并做到因材施教的必要。
第三种是督促层面的原因。
从沟通的漏斗原则可以看出,自听众获取信息三天后,信息就开始逐渐衰退,三个月后仅剩5%。要减少信息衰退的数量,延长信息衰退的周期,在过程中加强信息的强化,至关重要。这也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时不时复习、巩固、强化之前学过的知识。而在教学实际中,不难发现,那些擅长于和学生沟通,并能做到经常检查学生作业以及知识记忆情况的教师,总是能取得比其他同行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漏斗原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这一原则,制定对应的整改措施,降低它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做好正面强化,让学习效率最大化、学习效果最优化。
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形成一个体系,同时还要注重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的选择,让自己所理解的信息能够更准确而又全面传递给学生;学生要掌握一些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够主动扫除盲点,及时沟通,寻求教师或同伴帮助,绝不能让堵点积累;最后就是教师要勤跟踪、多督促,学生要更加自律、提高学习要求、制定并落实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