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建安:传统的基因,会在某处某时被唤醒

文摘   2024-10-28 19:56   北京  




「合院」是一种以“院”为中心的围合式居所,呈现了东方美学中向心而居的哲思。而四合院,对于北京而言,正是这座城市文化脉络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深厚记忆。


Green BAZAAR芭莎美好生活与北京前门文华东方酒店联合发起了“向心而居”内容共创项目,以「院」为舞台,邀请艺术家邬建安、冰逸以及建筑师李虎,展开一场关于“四合院”的“围坐式对话”。从生活哲学、设计美学到人文艺术,这场对话将文化内涵与日常体验交织,开启一段关于北京城新旧记忆的美好叙事。







熟悉中国当代艺术的人不会对邬建安这个名字陌生,他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令人过目不忘,皮影、剪纸等似乎已经在当代中国生活中式微、僵化的艺术形式,在他天马行空的转译下再次“活”了起来,也成就了一种他表达自我、影射当下世界的独特艺术,同时打开了当代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一条通路。无数重量级的中外展览和收藏,以及他似乎永无止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成为了当代艺术世界里最值得期待的艺术家之一。


或许邬建安最常被问及的问题,便是他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确实是个难题,也是他艺术实践中时常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生活中的邬建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这座城市和传统的四合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知。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初夏午后,我们和邬建安在北京前门文华东方的一方院子里坐下,一起聊一聊他的艺术,以及人与空间的故事。




艺术家邬建安







邬建安于1980年出生在北京,在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正是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的时候,直到上了大学,他都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哈洋派”,对西方世界充满向往,就连小时候喜欢去北海公园的理由,也是因为那里可以吃到肯德基。后来,他结交了几个外国朋友,却惊讶地发现,他瞧不上眼的“老土”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国朋友们看来饶有兴味。这对邬建安来说,促成了一种反向的刺激:他开始认真学习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在本科毕业以后,他对中国民俗传统产生强烈的兴趣,随后在研究生时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的方向。



由邬建安设计的2020爱马仕夏季橱窗 - 男性世界橱窗



邬建安,《英雄战胜牛头怪》,水彩纸镂刻

水彩、丙烯,浸蜂蜡,棉线缝缀于背绢宣纸,180x160cm,2020



而最初接触到皮影,是在邬建安大一的时候,正巧学校门口有商贩出售民国时期的老皮影,它们乍看上去黑乎乎的,但是在太阳光下色彩又很鲜艳。加之那时候的邬建安喜欢西方的艺术,他惊奇地发现,这些皮影的造型非常特别,有的人物甚至和立体主义作品中的造型差不多。“中国古代的时候好像就有这种特现代的东西,当然这种认知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那时候就觉得皮影太酷、太时髦了。” 



《七层壳》组成作品的单元,2011 ©邬建安



研究生以后,邬建安开始接触更“高级”的皮影,也彻底被震撼了。这里的所谓高级,其一是反映在它造型上的高级:其中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曲线排布的关系又极为讲究。这让邬建安觉得,艺术可能真的不分国界,皮影在这种秩序处理上面达到的,是一种人通过视觉可能触达的至高境界。


其二是反映在材料处理工艺上。特别是陕西关中地方的皮影,材质是生牛皮,但其工艺处理的精湛程度,使得皮张所能达到的视觉品质,在今天或许只有奢侈品的手工品质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其三是反映在用色的高级。皮影在可用颜色极有限的情况下,不使用调和色,通过颜色的组合和组织,却达到了丰富绚烂的效果。



《七层壳:邬建安作品》,展览现场,2011年,致谢:前波画廊



邬建安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有机会见到传统艺术当中特别精粹的部分,再看到它们在今天的处境会感到非常心痛。于是他会想做点什么,因为它们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喜欢。




邬建安,《刑天舞-九》,特种纸镂刻,120x140cm,2017 ©邬建安



但是单纯地想“复活”传统艺术,并不容易发生。因为传统艺术,实际上是生长在传统民俗这个土壤上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民俗改变了,传统艺术的枯萎是无法逆转的。



上:邬建安《九重天》,手工镂刻牛皮、金属框架,540cm x 391cm x 15cm,2008-2009 ©邬建安

下:《九重天》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7 ©邬建安



对于邬建安来说,也许唯一可以选择的办法,就是把传统艺术分解开。从中找到它最核心的一些基因,或者说它最有可能适应现在这个时代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的那些基因的碎片,然后通过新的创作、材料、手法和展示形式,把这一部分基因给延续下来,让它嫁接在新的结构上。


这或许就是对传统做当代转化的核心逻辑。 



上:“邬建安个展:是海,是沙丘”展览现场,2021,致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摄影:王子耕-Pills Architects

下:邬建安《人造物》摄影:郑嘉燕










与之相类似的,或许就是在今天越来越拥挤的城市中,四合院这种传统居所的处境。


在邬建安看来,空间其实是人内部世界的一种投射,人的内部世界就是这种空间的形态。四合院这样的空间,在他看来非常有特色:它靠院墙把你和自己的同类隔绝,平视的时候,这个世界里好像只有自己。但是当你抬头的时候,会看见天,与你沟通交流的就是那个神秘的、崇高的存在。在西方的古代世界中,或许万神殿在这一点上与四合院有着某种共通之处。


“万神殿就像是一个圆形的放大的四合院,所以我想古老的人类可能都有隔绝平视,同时保留人跟天之间这个关联的一种空间诉求。”



邬建安在四合院中创作



有趣的是,邬建安又用西方的“大玻璃幕墙”建筑与之对比:“四合院和这种大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似乎整个是反的,很多西方现代建筑,都是房顶封死,但是四面通透,在平视的时候,你跟你的同类似乎没有隔绝,但抬起头,房顶是不透明的。”


在他看来,这可能是现代性中人跟人之间的一种模式,虽然人跟天断绝关系,但是人和同类建立起了尽可能多的联系,甚至是透明的状态。人变得很重要,这可能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空间形态上的一种表达。





邬建安在四合院中感受传统建筑



四合院第一次真正给邬建安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恭王府的一个小院里。当日正好四下无人,他第一次感受到在一个小方院里,暂时与外界隔绝,只与天沟通的时刻。


“或许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当你只和天沟通的时候,很多东西似乎打开了,那是种很神奇的感觉。”而这些时刻或许就承载着我们文化中重要的基因,在城市的发展中,为满足更多人口的住居和现代生活方式,原有的这种空间并不一定能够适合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文化中一些幽微的东西会隐藏起来,但它们并没有消失,它们总会在某些时刻在某种情景中被唤醒。


就好像北京城之于邬建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深埋了一层层的记忆,随着他年纪的增大,他会开始感受到城市中跟自己年龄相仿的某些角落,它们似乎在低语,变成这座城市只对你讲的一些悄悄话,就好像它的历史正在陪着你走你的人生。




四合院中岁月的痕迹







GB = Green BAZAAR

邬 = 邬建安



GB

北京对你来说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我觉得每个城市可能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城市都不可替代。但是因为我在北京出生,所以这个城市对我来说,它的点点滴滴,都会让我特别敏感,这个我觉得是其他任何城市比不了的。


北京给我一种感觉,它会一层一层深埋记忆,然后这些记忆会在人的不同生命阶段被唤醒。比如我小时候去故宫、北海就是看热闹,玩儿水、爬乌龟就很开心。但是慢慢地随着年纪增长,开始跟这个城市产生了一种很奇妙的感受上的关系。因为这个城市是一个很老的城市了,所以当你也开始年纪大的时候,你会开始感受到它跟你可能年纪类似的某些角落。







有可能是胡同里边的某一处无人问津的宅邸,也可能是王府或者是故宫里边的某个独特的建筑构件。它会牵扯出来一段莫名其妙的历史故事,那个故事可能是李自成的,可能是香妃的,于是那个不起眼的东西就在心里突然咯噔一下,你也不会去把这些东西跟别人说,但是它就变成这个城市跟你深度沟通的一些悄悄话,你就会觉得很受抚慰,就好像它的历史正在陪着你走你的人生。



邬建安描绘四合院的传统细节



GB

你在北京最喜欢什么地方?


我觉得不同年纪喜欢的不一样。我小时候最喜欢地坛,因为地坛每年有庙会。我们家吃饭管得特别严,不许在外边吃,我家做饭又都是上海口味,所以小时候北京的小吃没怎么吃过,每年只有到庙会的时候,才允许到外面吃饭。那时候每年就特别盼着过年逛庙会,吃各种没吃过的东西,还可以买猴王的面具。再稍微大一点,我特喜欢的地方就变成两个,一个是动物园,一个是自然博物馆。我一个假期能去好几次。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是特别喜欢看那些骨头化石,我觉得特别开心。



四合院的传统建筑细节




后来开始学画画了,然后就上美术馆了,也开始懂什么是故宫、北海了,这都是有意思的地方。再往后,故宫里开出来一些专门展书画的空间,第一次展书画特别轰动,那时候我就跑去看了,之后定期会有这样的展览,每次会有那么一两张压轴的画,为了看它们排很长时间的队,我觉得还挺好玩的。



GB

你会推荐来北京游玩的人去什么地方,或做什么来感受这个城市?


我觉得是“吃”,卤煮、爆肚、炒肝得吃,这些东西很便宜,白天吃上一碗你晚上都不用吃饭了。北京的吃食里,比如涮羊肉过去就是有钱人吃了,穷人吃内脏,卤煮在过去都是拉车的吃。这些东西能感觉到北京的这种混杂的文化,我觉得它很有意思。



GB

你对四合院有什么样的理解和认知?


四合院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是恭王府。在和珅放了他们家珍贵收藏的那么一个院子,那个正房里头有个小二楼,金丝楠修的,后来说和珅僭越,这个还是一桩大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那个院子正好没人。平时人特多,你什么也感觉不到,那天我在院子里突然有一种感觉,就是你跟院子外面的世界隔绝了。你在那院子里坐着的时候,你往院墙四周看,外面没有任何东西比你的墙高。所以你看出去的时候只有天,外边多么喧嚣多么复杂多么让你疲惫,一旦回到这个小方院子里来的时候,你就跟那个世界分开了。



四合院的屋檐




跟你沟通的是云、风、鸟,也就是只有天。当人只跟天沟通的时候,有好多东西就打开了,你就会感觉到一些很神奇的东西。我觉得可能就是那个几十秒钟或者几分钟的时间,我觉得四合院的本质可能就是这个,它靠院墙把你和你的同类隔绝了,就好像你平视的时候,你不会看见其他的人,这个世界里好像只有你。但是当你抬头的时候,你会看见天,与你沟通与交流的就是那个神秘的、崇高的存在。


四合院总有一种隐藏着的幽深的一种美学或者一种气质,它在这些空间里边弥漫着,留存下来,当然这种留存并不容易。因为城市的发展,还有更多的人要涌进,原有的这种空间不一定能够适合城市发展的某些历史阶段的需要。所以那个幽微的东西会隐藏起来,但是呢?我觉得它可能就像是一种文化基因,会在某些时刻在某种情景被唤醒,我们会重新感觉到曾经的某种感受或者气息。



邬建安在雨后的四合院





GB

你对传统的兴趣是如何开始的?


我八零年生的。我们小时候成长的这个过程就是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信息涌进来,而且那个时候中国自己的东西总感觉都特土,然后你看西方的东西,他们包装也好,他们输出来的都已经是沉淀过多少次的精华中的精华了。我就觉得那个好,一直到我上大学的时候都是这样。但是呢?因为“哈洋”嘛,所以也就特愿意交洋人朋友,愿意跟他们混跟他们玩。结果呢?我就发现他们都更感兴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我跟他们说点我知道的西方,他们一点都不感兴趣。



邬建安《白日梦的森林》系列,铜板激光镂刻,手工打磨,尺寸不一,2016 ©邬建安




结果就发现我要维系这些朋友吧,我就得跟他们聊他们感兴趣的事,这个就变成了一种好像反向的刺激,就是它推动我去学我们自己的历史。可能这个也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于是在本科毕业以后,我就变得对中国的传统,而且特别是民间的民俗那些传统特别感兴趣。然后研究生就考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的方向。



上:拼贴过程中的《五百笔》系列作品

下:邬建安《五百笔#83》,2021,纸本水墨、彩墨,剪纸拼贴于背绢宣纸,185.5cm x 296cm ©邬建安



GB

在你的艺术实践中,是如何将传统民间手工艺转译成当代艺术语言的?


我觉得古代世界的和传统世界的东西,如果你从来没机会见到它们当中的精华,你就不会为它们的消失而感到惋惜。但是你一旦有机会见到,你看到他们在今天的处境,你会非常心痛,于是你会想做点什么。比如对我来说,我看见了那些特别美的皮影的样子,我觉得如果别人看不见的话是个损失。而且它们值得被其他人看见,让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喜欢,这是一个应该发生的事情。



邬建安在创作《独角兽的崛起》©邬建安,2020




所以我总想做些什么,让它能留的时间更久一点,或者消散的速度慢一点。但你会发现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许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一种办法,就是把传统艺术分解开来,从中找到它最核心的一些基因,或者说它有可能适应现在这个时代的生活需要或者审美需要的那些基因的碎片。然后我们通过新的创作的这种形式、材料手法和展示的形式,我们把它这一部分基因给延续下来,让它嫁接在新的结构、新的做法上面。



四合院的屋檐





关于北京前门文华东方酒店



北京前门文华东方酒店位于北京中轴线区的一片传统胡同院落之中,与首都的文化历史一脉相承,仅设42座庭院式客房,非同凡响且独树一帜。酒店与城中心紧密相连,宽绰奢华的住宿空间彰显精妙的东方美学,是中式待客之道的完美呈现。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编辑:Guannan Liu|撰文:mizi

设计:张晓晨|助理编辑:肖瑶

摄影:裴瞳瞳|助理:LIANG

造型:邢惠|服装助理:玉颖

妆发:姚雨


导演:戈罗杰Clock J|摄影指导:添TIM

摄影助理:张世科|灯光助理:石永彬、任思通

剪辑、声音设计:戈罗杰Clock J

调色:珠海隆庆|混音:大河马CCCJ

器材支持:北京天宇开元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服装鸣谢:

印花西装、裤子:GOLDLION3388

T恤:Erdos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Green BAZAAR芭莎美好生活
《时尚芭莎》旗下美与生活方式IP “Green BAZAAR”。美美创造,好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