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人王钰:传奇地标沪申画廊20年后新启程

文摘   2024-11-21 18:07   北京  





2020年底,王钰从成都的一家集团管理部门,被派驻到上海,接手沪申画廊的运营管理。不仅工作地发生了变迁,而且从艺术爱好者变身艺术从业者、进入到一家被业界视为“特别的存在”的画廊,让她从第一天起就倍感挑战。


成都是王钰的家,也是她的艺术启蒙地。她曾经在体制内上班,离开体制后从事商业管理方面的工作。虽然工作在经济领域,但因为从小就很喜欢艺术,也从小接受了艺术教育,所以之前一直是个艺术爱好者。作为教职工子弟,她家在院校里,每个寒暑假学院都会办短期的美术班,可以免费学习。



SGA沪申画廊拥有1200平方米的空间,自开业至今已举办100余场展览及活动,合作过300多位艺术家。



她说,“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美术班质量是很高的,每期美术班都有类似像中国美院全山石教授这样的艺术家来授课,学员各个年龄层的都有,以中小学的美术老师居多,那时候学画从素描开始,也有野外写生和模特素描课,我算很早就接受了艺术的启蒙教育。”


15年前,她开始收藏艺术品,第一件艺术品是久居成都的何多苓老师的油画花草。她谦虚地自称,“算是业余收藏爱好者吧”。没事的时候还喜欢去艺术园区的艺术家工作室串门,和屠宏涛等艺术家一起出去写生。相比成都的松弛舒适,上海的艺术气息在王钰看来,氛围非常热烈,大家都非常努力。4年前初到上海,餐厅和咖啡馆酒馆常常人满为患,美术馆和画廊的展览很多,每周都能看一些质量不错的新展览。



滑动查看

SGA沪申画廊在10月27日至11月30日间

呈现艺术家赵博的展览“极地孤行”。



只是,到了真要“跨界”接手一家画廊的运营管理,她一度很犹豫,尽管我都是在画廊买画,但对画廊的系统运营还很缺乏,“那时候我的认知是,从事艺术机构的运营应该是学艺术专业的吧。”但是集团老板给予了很大鼓励,她说不要担心没有做过新领域的工作,只要肯学习,就一定行。有了老板的鼓励,她欣然接受了任命。


作为“新上海人”认识上海的方式和体验感,在王钰看来,是“上海本地人和游客没有的”。 “新上海人知道没有一条路是一开始就走得通的,生活就是升级打怪。”而与此同时,她又带着成都人的随遇而安、没有执念,遇到什么接受什么。






接手沪申画廊担任主理人,在王钰看来,最大的挑战在于“空间”,如何用好画廊的空间,把空间的优势最大化。沪申画廊位于外滩三号,所在地段寸土寸金。外滩三号这栋建筑里,又沉淀了太多的历史和故事,始建于上世纪10年代,当时使用先进的钢框骨架,是上海第一座全钢结构大厦。



外滩三号始建于上世纪10年代,沪申画廊是外滩三号的灵魂。作为整栋大楼的中心,呈现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环境艺术、建筑等各类当代艺术作品。


SGA沪申画廊入口处的立柱记录着空间来自上个世纪的历史痕迹。



佳通集团请美国古典和后现代建筑设计大师Michael Graves对大楼空间重新设计。改造后的建筑保留了上世纪的辉煌与风韵,又能融合当代的时尚生活方式,其中最亮眼的中庭,层高达38米,可以从顶层的7楼俯瞰下来,那是整个建筑的灵魂。


外滩三号的三楼,整层的面积拿来作为沪申画廊的空间,展厅面积达一千多平米。“这样的展陈体量对任何一家画廊来说,举办一个展览都变得不简单。”王钰说。


沪申画廊创立于2004年,至今已举办100余场展览及活动,合作超过300位艺术家,呈现涉及绘画、雕塑、影像、装置、建筑以及声、光、电等领域的各种展览,并注重展览的学术性。2021年伊始,沪申画廊更名“SGA沪申画廊”,英文代称SGA(Space & Gallery Association),即空间与画廊联合。今年是沪申画廊成立的20周年,也是沪申美术馆的第1年,一个新篇章即将开启。



滑动查看

王钰任职SGA沪申画廊后,

于2021年策划的第一个展览“时光·霁”。



2021年1月王钰任职,5月策划任职后的第一个展览“时光·霁”,这场展览汇集了30余位与沪申画廊于过往17年间合作过的重要艺术家的作品,涵盖绘画、影像、雕塑、装置等媒介。王钰至今回忆起来,依然觉得非常难忘,开幕当天几乎半个艺术圈的人都来了,一下就感到这座城市的“艺术凝聚力”。


展题中的“霁”,有“雨过天晴,新的开端”之意。这场展览也寓意着沪申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王钰感慨,“我一开始就想突破,走一条适合沪申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之路。”



SGA沪申画廊地处于外滩三号这一富有历史沉淀的建筑中,空间材质丰富的纹理与高达38米的中庭成为艺术品展示的载体。下图为艺术家群展“界限之外”展览现场。



上海不缺网红展,不缺明星级艺术家。不过,沪申尽管落脚在时尚地标,但几乎从不追逐艺术潮流,做一些很“火”的艺术家的展览。在王钰看来,与其说沪申是画廊,不如说是美术馆更贴切。这些年,沪申做了很多学术性很强的展览,群展、个展都有,80、90后都有,而且都是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市场是一面镜子,但市场并不一定体现最真实的艺术价值,发现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家是令人兴奋的,这个时候我通常会想办法尽快的在沪申呈现一个展览,能够展示艺术家的作品,哪怕这个艺术家还不为人知,暂时没有市场有什么关系呢?几乎成功的艺术家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艺术家的成长有一个很长的周期,反而快速成长的艺术家更令人担忧。”在这份长期主义背后,也饱含了画廊背后的创办集团几十年如一对艺术的情怀和坚持。



王钰认为当下的艺术生态与藏家群体都已经发生了变化,美术馆与画廊的运营者也应当与时代发展同频。



王钰自己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上海的几个艺术园区,看看艺术家的创作近况,发掘艺术家始终是令人兴奋的。而她打交道最多的上海新藏家群体,如今年龄都偏年轻化,据她观察,千禧一代藏家,普遍对艺术的领悟和鉴赏力很高,基本上接受的是国际化教育,甚至有许多人从小就在艺术的氛围中长大,在国外读书学的就是艺术史、艺术鉴赏之类的内容,对世界有自己的见解,特立独行。


在艺术品收藏方面,他们不再像老一辈藏家那样在乎艺术品的金融属性,不在意价格而更在意价值, “我喜欢我买单”,如果买的艺术品增值了他们当然也很开心,如果没有增值也没关系,只享受拥有的快乐。


“我认识一个泛90后藏家,他一年之内购买了近50件画面卡通、色彩艳丽的油画,直到某一天,他说不想买这样的作品了,再买下去要买‘吐’了,他们对艺术品的喜好和任性都很真实。”王钰说。






如今,工作在外滩,住在梧桐区长乐路,王钰形容“太完美了”,不仅交通购物医疗等生活日常非常便利,而且这里仍保留着最“老上海”的气质。


王钰的小区每月底都有“大篷车进社区”的服务,手表厂、制伞厂、拉链厂、皮鞋厂等国营老厂的师傅会过来摆摊免费提供维修服务。“有一次我去修一把伞,老师傅举着我那把伞抖了抖说:我们的伞只要几十元,质量不知道要好出多少,但是厂里像我们这样有手艺的老师傅,已经是最后一批了。”她感慨,要不是住在这样一个居民基本上都是老上海人的小区,很难想象老上海的核心区域还保留着这样的市民文化。



滑动查看

SGA沪申画廊举办的群展“路西法路”,呈现五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刘超、陆平原、王硕、赵洋、郑皓中的创作。



当被问到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区别,究竟什么是“特别上海”的地方时,她回答,这里的人公民意识非常强,边界很清晰,特别是老城区的上海居民,都有很强的身份认同感,特别有趣。


正是因为接受了上海的这份工作,也让她有机会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相比成都大家更闲适的那种聚会,上海的文艺氛围更热烈,尤其是4年前初到上海,她印象中那时的梧桐区街上很多外国人,餐厅和咖啡馆、酒馆常常人满为患,美术馆和画廊的展览也非常密集,每周都奔赴在看新展的路上。


“艺术界似乎真的和其他领域很不一样,”王钰说,“前几天和几个艺术家朋友聚会,大家感慨说,每个星期似乎都有很多新展览开幕,只要愿意,每天在外面都有艺术届的饭局,不知道为什么艺术圈还会有这么多的聚会。这可能正是艺术感性和可贵的方面吧。”



SGA沪申画廊举办的群展“路西法路”展览现场。画廊的窗外即是外滩,与浦东陆家嘴隔江相望。



刚到上海时,习惯了成都诱人的烟火的王钰也曾对于适应这座城市有些逃避,一开始只是选择把上海当作“工作的地方”。不过,到今年常住到第4年,她渐渐觉得上海人某些方面其实和成都人很像,大家都具有很强的包容和接纳性。现在的日常生活,她号称是“极简风格”,水煮菜配一大勺辣酱就能吃得有滋有味,只不过和朋友聚会时,“热辣滚烫的火锅仍是最爱”。对待吃,可执着也可以随意。


她笑称随着年龄见长,物质方面的追求降低了,已经不太在意一些外在的东西,精神方面的追求反而更高,比如和什么样的人一起聊天比较快乐,和谁一起结伴看展览、造访艺术家工作室更能获得能量,这些都给她力量且令人难忘。在上海的经历让她看到了人生的可能性,这也成为她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与补充。






GB

你认为“新上海人”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他们又收获了什么?


W

“新上海人”给城市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也带来了多元的生产力,“新上海人”更随意,她们不大受老上海人的影响,比如穿衣服不会纠结,很随意以舒适为主。上海不是终点,在这里的工作经历恰好让他们看到,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新上海人”有能力面对生活的不稳定,而且上海一定会给年轻人上一课,这是对人生经历的重要补充,这能使人格更健全。



GB

和您2020年初到上海时相比,上海的艺术氛围有什么变化?


W

2020年底,大家的情绪还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大家似乎都很乐观,觉得艺术品的发展经过短暂的大流行之后,一定会繁荣起来。如今,艺术品市场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大家都缺乏安全感。之前虚高的艺术品价格也正在价值回归。上海的艺术氛围在国内已经很好,画廊和机构都在不断地推出新展览,大家都在努力。



滑动查看

由王钰担任策展人的艺术家罗敏的

上海首场个展“罗敏:灯火阑珊处”。



GB

担任画廊主理人以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W

在外滩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开办画廊,这是集团老板对艺术的情怀和贡献。沪申画廊举办了许多美术馆级别的展览,但是却是开放性的,不收门票,这些学术性很强的展览很难市场化,加上空间的高昂成本和运营成本,画廊长期需要集团反哺。但这里逐渐成为了一个体现艺术情怀、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做贡献的地方。



GB

最近在忙什么新的工作计划?


W

2024 年是沪申画廊成立 20 周年、也是正式成立沪申美术馆的第 1 年。12月沪申将推出庆祝大展,值此展览,沪申画廊外滩三号空间正式由沪申美术馆接管运营,而沪申画廊也将开辟新的运营空间,继续为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做贡献。



策划好几年的出海计划即将实施,在巴厘岛的艺术家驻留基地也在设计完善中。我们将给艺术家一个更广阔的展示才华的舞台,在现在并不乐观的大环境下,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关注艺术家。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策划:徐宁

编辑:杜涵茜

撰文:叶荔

摄影:杨燕媛

制片: 帅又琦

妆发:Ivy

制片助理: 童零姜

设计:张晓晨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Green BAZAAR芭莎美好生活
《时尚芭莎》旗下美与生活方式IP “Green BAZAAR”。美美创造,好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