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这座与海鲜有约的城市,往往让人忽略其山珍的存在感。
在这里,与土地交友的人们应时而食,享受风味的同时也创造价值。而更深远的意义是,当山川江海、人文历史在一地交汇,一座城市的风华方才应运而生。
跟随Green BAZAAR美食文化探索系列#风味与风华 丹东特辑,让我们和发起人黄景瑜、黑珍珠年轻主厨杨超一起,到此处去。或许,这才是独属于丹东的魅力。
黄景瑜
中国青年演员
丹东文旅形象大使
杨超
2022上海工匠获得者,上海柏悦酒店中餐行政总厨、黑珍珠一钻悦轩中餐厅主厨,曾获2024黑珍珠年轻主厨奖
凌晨4点,杨超就起床出了门,要去看鸭绿江上的日出。
站在鸭绿江边上,他看着太阳从江对岸缓缓升起,云开雾散,温暖的金光由江海间徐徐升起照耀城市的各个角落,心情舒展。
看完日出,他顺道逛了一趟早市,杨超的目光被正当季的燕红桃吸引了,一个巧妙的灵感浮现在脑海之中。
回到酒店,他赶紧邀上丹东boy黄景瑜一起出发采购,在水果店里精心挑选出个大饱满的丹东河口燕红桃,每个足足有一斤多重。拎着满袋的清香,二人返回厨房,开始制作一道营养丰富的小甜品。
清洗燕红桃的时候,杨超问黄景瑜:“你知道这个燕红桃,它最好吃的部位在哪里吗?”
“我盲猜……红的地方呗。”黄景瑜边削皮边答道,“桃尖儿。”
“那最难吃的部位呢?”杨超又问道。
“桃根儿呗。”黄景瑜信心满满。
“不,是桃核儿。”杨超呵呵一笑。
“嗐,跟我讲冷笑话。”黄景瑜乐了,没想到惯常逗人发笑的他,有一天也会厨师的冷笑话“冻”到了。
谈笑自如,两人手上功夫却一点没停。
燕红桃甘露,一道清爽甜品,入口惊喜频出。
这是杨超在拍摄当天,在早市逛了一圈,最终敲定的灵光一现。
简单的组合带来更为开放的视角,正是杨超擅长的风格,他因地制宜,终于创作出全新的风味。
“制作一道简单小菜的价值在哪里呢?”工作人员问道。
“给人惊喜感。”杨超说道,“厨师是最无趣的职业。我自己出去吃饭,在餐厅里看到一个菜就会脑补它的味道,如果吃到嘴里就是这个味道,就会没有惊喜感。一个简单的小菜,你对它有一个预期,你知道它应该是什么味道,但却吃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味道,这就是惊喜感,这种惊喜感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回事儿(指都很重要)。”
“听起来有点像魔术师?”
“可以这么说。”
衬衫:ANDREW MACKENZIE
主厨杨超的身上,有种好学的谦逊、有探寻的好奇心、有尝试的勇气、有面对挑战的志气,过程一波三折,结果让人眼前一亮,厨师本人的气度和追求也逐渐显露。就连他的名字,也带着敢为人先的志气,超越当下、超越自己。
别看杨超主厨现在眯眼憨笑,早年间也流传着他双刀护师的传闻。1988年,他出生于河南,自幼习武,青年时期去广州当学徒苦学4年,因年龄尚浅,只好靠志气和刻苦争取尊重。
他极爱钻研,有些问题问到师傅都回答不出。意识到自己知识与技法的缺失后,他又回到家乡的厨师学校进修。就这样,他从最简单的家常菜做起,一步步走向琼楼玉宇。
如今,即便获奖无数、荣誉加身,食客好评与追随不断,但对于杨超来说,世上最值得全情投入的事和最想探究的领域,仍旧和以前一样,从逛菜市场开始。
被杨超在菜市场一眼相中的燕红桃,以及诸如燕红桃之类的山珍,对于这片土地的灵感和价值不言而喻。
当目光从波澜壮阔的大海转向山峦起伏的长白山余脉,位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全国最晚一季的水蜜桃已然成熟。
这里是我国最北端的产桃区,且得益于山间的昼夜温差大,果实拼命累积糖分,终于赶在初秋成熟。
作为水蜜桃中甜度较高的品种,燕红桃个大、肉厚、香甜爽口,常被做成东北人从小就爱吃的经典饭后甜点——桃罐头。
打开盖儿擓上一口,幼时记忆如潮水涌来,也算是东北人自己的“记忆面包”了。
不仅杨超将它巧妙入菜,在河口村当地,也有村民尝试创新,将脆硬的桃子研制成酸爽泡菜,与鸭绿江打捞上来的花鲢鱼一同烹煮,山珍江味炖在一锅,美好不过如此。
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依山傍水,新鲜食材取之不尽。同样地,闲逛丹东的菜市场,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喜与满足。
在这里,除了燕红桃,你还能陆续看到:
色红味浓、个大汁多的丹东九九草莓;
享有“国际参市盼珍品、柱参不到不开行”之称的宽甸石柱参;
个大味香,具有近三千年栽种历史的丹东板栗;
酸甜可口、味道清香的孤山杏梅;
素有“宫廷贡米”美誉的东港大米……
就连杨超痴迷已久、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类似口感的红蘑,也在丹东的菜市场里找到了,这让他十分兴奋。“厨师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肯定是高兴的。”他掂量着手里每一个沉甸甸的食材,犹如紧握一段厚重的历史与风华,内心澎湃。
或许,来到这片土地的人们,是冥冥中的互相吸引,也是追求上的相互成全,共同组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大自然赠予这片土地的美味,不只在隽永秀丽的山海间,也存在于丹东人每日的生活里,存在于每个来到丹东的人的心间。
GB = GreenBAZAAR
杨 = 杨超
GB
你对丹东市场的印象是什么?
杨
它有海鲜、湖鲜、江鲜还有山珍,可选用的食材太多了,可发挥的空间太大了,我觉得是一个厨师的福地,本地的师傅特别幸福。你可以去菜市场看看,可选择的品种很多,特别是贝类。
GB
关于贝类有什么说法吗?
杨
其实丹东也被称为“中国贝都”,不管是黄蚬子、白蚬子、青口、带子等都很有名,它本身产量大,食材丰富,而且口感更鲜、更脆,在贝类的领域中和其他地方还是有所不同。
GB
北方的菜市场和南方的有什么不同?
杨
南方的菜市场更整洁一些,它把品种分类得更细致。相比较而言,北方的菜市场就更加豪爽,所有的东西都堆在那里,任你去选。而且从体量上看,北方的水果都是大的,所有的东西都感觉很多、很大,像你在丹东的市场买个大西瓜,在南方很少买到这么大的西瓜。
GB
关于丹东菜你的理解是什么?
杨
本地人吃得比较简单,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很高。你去任何一家餐馆吃他们的食材,新鲜是放在第一位的,技法是次要的。今天我去吃了一个本地的核桃碳烤的烤肉餐厅,他们招牌的话就是“食材8分,技术2分”,我觉得丹东人把食材看得很重,在这里一家好的餐厅能立足,就一定要食材好、新鲜,本地人才会来吃。
他们对处理、调味也有自己的想法。像一些贝类的处理,如果说一些没有在丹东生活过的厨师,加工一些贝类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肉“僵掉了”,像橡皮筋一样咬不动。丹东的厨师就对火候的控制蛮好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下刀、用什么烹饪技法来做(都很了解),我觉得这一点蛮厉害的。
GB
丹东菜和你个人风格比较像的部分是什么?
杨
比较包容。
GB
你有没有哪道菜,是从“黑暗料理”改良出来的?
杨
还挺多的。我跟我太太去看电影的时候,吃了一个炸鸡米花,我想炸鸡米花可以有更丰富的味道,回去我就做了一道菜。上海人比较喜欢吃咖喱,我就把鸡米腌制过后用咖喱烧制,外面裹了一层椒盐味薯片,椒盐味的外壳酥脆,再咬一下是咖喱的味道,再咬就是爆浆的鸡肉味,在口腔里迸发新的味道出来,是不是黑暗料理?
GB
这种灵感从哪里来呢?
杨
去外面的餐厅吃到一道菜,就会脑补我站在炉台前会怎么做这道菜,脑袋里已经有七八种烧法,那回去就试一下,试到最后自己满意了,你就会有灵感去说服你的食客,让他跟你同频,同频了之后这道菜就是一个畅销菜。
当一个厨师的创作能跟食客同频的时候,这道菜就是一个做法,目前来讲,我没有见到其他餐厅用这种方式来制作和呈现的。
GB
平时怎么去发现一些新食材?
杨
我们作为厨师要努力。
因为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每年有1600多种新型的蔬菜面市。啥意思?因为地域的差异和网络的发达,我们可以看到全球不同产地的一些食材,农科院还在研发不同的新食材出来。所以说我们要多看书,多逛一下菜场。
GB
你一般会看什么书?
杨
古籍。老菜谱给人很大的灵感。我办公室有很多,五六十年代的都有。在物质如此匮乏的条件下还能留下这些书的师傅,我觉得都是顶尖的,他们的想法即使放到现在都不过时。
GB
现在流行健康饮食,是否会影响你的风格?
杨
厨师的风格是自己内心对味型、对烹饪技法的理解,跟流行没多大关系。
GB
你觉得什么样的菜是一道好菜?
杨
曾经有一个老师问我:“杨师傅,你觉得你最满意自己哪一道创作?我当时是这么回答他的,我说好的菜一定在明天。
因为每个时代的味觉记忆还是不一样的,每道菜都要不断地去升级迭代,做出改变。一道好菜,一定在明天。
特别鸣谢
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联合出品
黄景瑜工作室
场地鸣谢
丹东明珠酒店
联合宣发
Beijing BANG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美食文化顾问:王云浩
统筹:毛阿达
艺人妆发:@木子11A梳化间
摄影:七 、路小五
造型:SEGELN、Norah
撰文、采访:咔咔Kk
星厨妆发:wenjing
设计:张晓晨
编辑助理:雷鑫冉、葛一丁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