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之旅|微醺新加坡,酒杯中流动重逢

文摘   2024-09-14 18:02   北京  




带着限时免签政策变得格外易访的新加坡,有满目绿意的城市风光,也有娘惹文化与南洋风情,但这些无一不展现着这个岛屿国家的异域风情与国际融合。


在重逢新加坡的旅途中,我把鸡尾酒当作这次行程的“主角”,在微醺的悠哉与惬意下,品尝酒杯里流动的植物、食材、调味,并以此重新认识属于新加坡的文化、内涵、生活。









夜航向南洋,舷窗外云雾涌动,偶见的星光是红眼时刻额外的馈赠。


我选了和八年前一模一样的航程,在飞往新加坡的路上,翻了翻上一次相见的照片。那时的我,带着对这个国度一无所知的好奇,几乎看完了所有游客必看的东西,但不知道为什么,除了潮湿炙热、持久延续的夏日气候,这个国度在记忆里模糊得像一团雾。


也不足为奇。探索世界、突破边界的过程里,本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轮转,从“不知道”变为“知道”,又沿着“知道”,拓展出更多的“不知道”。


于是,后来这些年,我一次次飞越更远的海岸,或独自旅居南半球,在许多个时刻,新加坡总以不同元素和我重逢。我始终在寻找重新和它相识的契机,直到去年在吉隆坡喝到近些年最喜欢的一杯鸡尾酒,而调酒师却云淡风轻地提及:“我心里最好的那一杯,在新加坡。”


新加坡街头的南洋风格建筑

绿植茂盛的“花园之城”


因为从事旅行写作者、曾任电台主播的缘故,文字、影像与声音,是我记录所有旅途的标配。我竭尽所能通过文字的描述、影像的拍摄、声音的录制,还原并传递身在远方时看到听到的一切,但各种感官里,味觉,始终是我难以戳碰的视角。


要如何向一个从不食醋的人,描绘恰到好处的酸味?又该如何将食物里被激发成“想吞掉舌头”的那股鲜,令一个重油重辣爱好者能感同身受?


对味觉的想象,隔着万千味蕾的距离,它囊括着一个人的家乡、阅历、喜好甚至天赋,是一种私享的隐秘。所以,吉隆坡那一晚,我在耀目的夏天,订下了飞往另一个夏季的机票。我想再一次返回新加坡,以鸡尾酒吧作为坐标,串联一场重逢。


——  左右滑动查看  ——

新加坡永不落幕的夏天,树影是城市最好的装饰色

躲避炙热的咖啡馆里也装进花园之城的绿意

街边种草的烘焙店铺







落地的清晨,限时互免政策令通关格外顺畅。扑面而来的依旧是潮热的风,一整个白天,咖啡馆、gelato、商圈、博物馆、美术馆,构成南洋盛夏里得以令炎热缓冲的时间,但我的每一个夜晚,全部留给了鸡尾酒吧。


无论你是不是鸡尾酒爱好者,在全世界最经典的鸡尾酒清单里,新加坡司令是绝不会感到陌生的名字。事实上,英文名字“Singapore Sling”的“Sling”一词,并非指代“司令”“Commander”,而是一种名为“Sling”的喝法及调制方法。


20世纪初,橡胶与棕榈树从马来亚被带入新加坡,在面向种植园的新加坡莱弗仕酒店Long bar里,男人们自在地引用金酒和威士忌,但社交礼仪规定女士不可以在公开场合饮酒。于是,1915年,海南籍调酒师Ngiam Tong Boon在金酒中加入菠萝汁、青柠汁、库拉索和法国利口酒Bénédictine,以石榴糖浆和樱桃利口酒调配浪漫的玫瑰红色。


在酒客对新意的需求下,将金汤力尝试改良,以金酒搭配樱桃利口酒,并伴随菠萝汁、柠檬汁的热带酸甜,竟霎时掀起一股风潮,时至今日已成为国酒,享誉全球。


如今,最早版本的酒谱早已成为时间中消逝的谜,但Long bar却以相对还原和全新版本的新加坡司令,在一地花生壳里讲述着这杯酒的传奇故事。


老牌的奢华与悠远的故事外,新一代酒客已按图索骥,沿着Aisa’s 50 best bars榜单逐一打卡,并乐于寻觅落榜或未上榜的宝藏去处。与味道相关的一切,都无可避免掺杂着个人喜好,难以实现严格的客观,但依旧成为一种风向标,最轻易也最快提供丰富的选项。


随处可见的巨幅涂鸦,将城市作为画布,展现着创意与美感


有所关注的话,不难发现近几年里,新加坡几乎年年是榜单中入围数目最多的国家。作为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金融中心与繁华都市,新加坡包容并蓄,在极具本土风情的同时,也接纳一切的可能。


繁星流动下,温度并未减低的风里却吹着一抹微醺惬意。对比逐年的榜单,并在ins上向吉隆坡的调酒师询问了推荐后,我在google map里为想要一访的酒吧标记了无数颗小星星,却意外地发现一半以上聚集在一个名为丹戎巴葛的区域。


丹戎巴葛街道


许多年前,这里是新加坡一处海角渔村,一如名字里丹戎(Tanjung)指的是海角,巴葛(Pagar)指的是围栏,以海为栏,如今却早已绿意盎然、规模庞大,以一众商业建筑构成建在昔日海面上的商业金融区。


带着上个世纪的影子,丹戎巴葛如同一个保留着历史印记的老街区,骑楼结构的店屋,前半部分为开放式的空间,以走廊串联,刷上清新靓丽的色彩,搭配洁白的窗框,自成一处风景。


仍旧保留的骑楼建筑







穿过晚高峰汹涌的人潮,地图上的标记,穿成一条bar walk路线。对比香港、东京,新加坡的许多酒吧都显得格外低调内敛,街头颜色清新鲜艳的店屋成排,酒吧的logo标牌贴在柱子上,需要认真对比才能寻觅。


搬到新址的Sago house,不提前预约根本不可能有座位。老客人按照金属佛手的门把手按图索骥,新客人如我则被桌上荧光笔手写的名字找到一点归属感。在菲律宾艺术家Distort Monsters画下的俏皮鬼马壁画陪伴下,每周窗户上都将手写六款特调鸡尾酒菜单,高频次的更替,令这里真正实现常去常新。


店铺窗口涂鸦

店内一角


金属佛手的门把


在高昂的酒精税下,一杯鸡尾酒可能在人民币150元左右,但高门槛也吸引了充满创意的调酒师和来自全世界的优质烈酒,令新加坡的微醺地图,如同一个干净的画布,欢迎任何颜色与风格。


其实眼前一亮的那杯“Blue and yellow”,被调酒师形容为“绿色玛格丽特”,在灰鹅伏特加与蓝色柑桂酒里加入橙汁青柠汁,上面放的薄脆搭配店内自制的印度酸辣蘸酱,在墨西哥安丘辣椒加持下,果汁般的清爽里泛起热带国家特有的饱满风味。我多问了几句酸辣酱的制作方式,便被贴心地多送来一小碟供我慢慢品味,在辛辣和清甜间,不经意又激起一连串关于南洋旅途的记忆。


Blue and yellow


在时令新鲜食材与创意的流动间,一不小心就滚掉了半张酒单。买单时和调酒师提了句下一站要去Jigger pony,她笑起来,称赞我选得好,而慢悠悠吹风散步、抵达Jigger pony后,又无缝以“刚从Sago house过来”作为开场白,依旧迎来一个默契的笑容。


上:Make me water

下:La ruta del Mango







拿过许多次榜单第一名的Jigger & pony除了作为新加坡最著名的酒吧之一,也已经以集团的形式建立了旗下一众特色鲜明的小酒馆及餐吧。Jigger & Pony的名字以19世纪调酒师常用的两个计量单位命名,而pony一词,又延伸出一句“a Pony never lets another Pony fail”,以自身彼此激励与进步的力量,令新加坡这座城市更具活力。


酒吧坐落在一家酒店一层的大堂内,入口稍显隐蔽,量杯器的几何图形logo和发光的名字却很好分辨。刚在吧台落座,身边的另一位本地客人便笑着搭起话,她说自己已经来了十几次了。“没有人会不喜欢这里吧?”然后在我翻看杂志一样精致漂亮的酒单时,指了几款自己最爱的酒,一下子让我体验到传说中新加坡酒吧独特的社区氛围。


Jigger & Pon店内布置


新加坡的鸡尾酒行业兴盛与发达,有太多天时地利的因素都构成通往微醺世界的钥匙。迷你的地域令这里如同一个紧密社区,客人、调酒师彼此之间有着亲近、和谐的关系,来自全世界的外籍人口也带着冒险精神,渴望永不间断的新鲜感与永不令人失望的创意。


最著名的Singapore Sling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Singa Sling,去除掉过分甜腻的元素,在代表果香的澄澈菠萝泡沫里唤醒属于新加坡的清甜,以朗格利口酒、樱桃白兰地和金酒,重返那个黄金年代。


上:peaches&daisies

下:Singa Sling


甜品既视感的Ramos gin fizz是顾客喜爱但调酒师抱怨不停的tough gay,四层、五种纹理,为冒着泡的香槟酒包裹上奶油外衣。它像极了一场愉悦派对中会令你吃掉后又不断折返再取一块的甜蜜诱惑,以至于调酒师来问我最喜欢哪一杯时,我毫不犹豫指向这杯,买单时他特意递来一张Ramos gin fizz的明信片作为纪念,贴心的心意又多泛出了一阵甜。


调酒师正在制作







慢慢走回酒店的路上,已经忍不住盼望起下一场微醺。


带着对Jigger & Pony的美好记忆,该集团建在同一栋楼里的Gibson、live twice,成为短暂时间里高效打卡的首选。


cocktail supermarket酒单


以蒜头作为logo的Gibson,将许多果蔬加入到名为“cocktail supermarket”的酒单里,将超市采购的日常行为转变为愉快轻松的鸡尾酒体验。我为chestnut blazer慕名而来,在帝王12年调和苏格兰威士忌的烈意里,调酒师在面前将盛酒的容器在火焰中来回移动,升起湛蓝的火焰。倒入酒杯中,温热的酒体与肆意流动的香气,令炙热的新加坡夏天里共奏出北京寒冬里街头闻到的糖炒栗子记忆,带着火炉的暖与焦香的甜意,深吸一口气,沉浸在感官与记忆的连接中。


chestnut blazer的蓝色火焰


走下楼的工夫,便穿梭进东京街头小酒馆般的Live twice,这里更像一个19世纪中叶的开放式客厅,酒单里皆是用纱月、千雪等日语中漂亮秀雅的名字命名。调酒师小彭那时正要从这里“毕业”归国,在杭州开启新的调酒旅途,我们聊起国内和亚洲其他国家调酒行业的变化,分享各地的饮酒古诗,然后在寓意铃兰花绽放的那杯“铃兰”香气里,约好未来再举杯重遇。


日式特色的酒单


Live twice指代的是,一种人生为你自己,另一种则为了梦想。在酒意交织与随之舒展轻盈的情绪里,我好像找到了走进这座城市的路径。在举起酒杯的那一刻,因何而来从不是重要话题,刹那却深刻的相通,本就是属于旅人的一场角色扮演,在无边际的异乡,兴之所至,尽兴而归。


具有日式特色的调酒







最后一晚的酒,留给莱弗仕酒店不远处的Nutmeg clove。我仍记得吉隆坡四季酒店里,Trigona酒吧用无刺蜂蜂蜜代替传统蔗糖的那抹独特甜意,在酒杯里,我曾喝到来自马来西亚四大区域的调酒师用鸡尾酒表达叻沙、香蕉树、东南亚丛林,而Nutmeg clove以代表狮城的肉豆蔻和丁香这两种本土香料来为酒吧命名,也在用异曲同工的妙趣,通过酒单讲述属于这个国度的风味。


Nutmeg clove


纯正却不媚俗的一片粉色里,调酒师身着同色系西装,用每杯酒讲述一个成立十年来的动人故事。无限创意的灵感,新旧交融的碰撞,复古或现代的风格,对本土文化与国际趋势的解读,翻开酒单,没有选择恐惧症的人大概也会犯愁。


别具匠心的粉色菜单


1967年,新加坡以“garden city”自称,在这杯同名的绿色鸡尾酒中,热带花园与植物园的天然气息也随着麝香甜瓜和薄荷、蜂蜜一同浮现,在嗅觉与味觉里,展开一场热带花园的精神漫步,令我得以在离开前再一次开怀地与擦肩而过的一切绿意再会,仿佛拥有了一个不会落幕的盛夏。


garden city


走出门,华灯初上,云随风而动,穿过夜幕里耸立的楼宇和热气腾腾的消夜档。在繁华与市井并存的街口,倏忽间我随着微醺带来的惬意放松,感受到来自新加坡的那份松弛,它提供了一场繁忙人生中的短暂逃逸,也在满城的绿意中,提供拧松紧绷神经那颗螺丝的微妙契机。


丰富的层次变化间,与酒有关的想象力拉开序幕,丰盈出无从想象的崭新可能。重返新加坡的旅途记忆多了一抹微醺相随的回味无穷,我带着随时间变化后仍在人生冒险途中的自己,遇见一个流淌向前的新加坡,这大概已经构成了关于旅人与旧地重逢的最佳定义,在旅途短暂的悬浮感中,走近,然后走进。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BAZAAR ART & Lifestyle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编辑:蒋寄瑜|撰文:韩小暖

设计:张晓晨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Green BAZAAR芭莎美好生活
《时尚芭莎》旗下美与生活方式IP “Green BAZAAR”。美美创造,好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