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花小弟”到享誉国际的花艺名家,
从富春山居的“原生花艺美学”到一次次“跟着花开去旅行”,
从西班牙小岛别墅餐桌上的一束迷迭香,到九份林间“数树·私房”的美好生活……
他一直追随的老师,是“自然”。
他一直热爱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请与Green BAZAAR一起走进凌宗湧的花艺世界,去看看花中人生百态,去感受为什么我们需要花朵,去思量——人可以如何好好生活。
花艺师,CNFlower西恩花艺创办人。
二十几年来,他凭借独特的美学思维,成为享誉国际的东方花艺名家。曾以杭州富春山居度假村之花艺作品扬名,并以“原生美学”为Hermes、LV、Cartier、AMAN等精品或酒店品牌打造出品牌独特的风景,是多位国际巨星的婚礼花艺师。
他总是有感于花艺参与了人生的大小时刻、各个阶段,其中承载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感动人心的瞬间。
听说你入行花艺的第一份工作是“送花小弟”,为什么这个普普通通的工作,能让你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呢?
我走进花艺的世界,不是因为花朵很美,而是因为这些花背后所联系的千丝万缕的情感、故事、人生。
我现在都很记得,去24小时花店上班的第一天,一早要交送客人的是一束香水百合,满满的白纱罩着,还有几颗人造珍珠装饰,这是当时最热卖的款式。我小心地从设计师手上接过,放到摩托车上,送到位于吉林路的客户手上。收花人是一位酒店小姐,她穿着睡衣,一脸疲惫的素颜,打开门缝瞄了花束一眼,脸上挤出勉强的微笑,边打哈欠边签下收据。
中午左右,有一位客人亲自来店订了一束红玫瑰加满天星,要送给他在南京东路证券公司上班的太太。当我将花束送到时,只见全办公室里一阵骚动,那位太太又幸福又害羞地签收了花束。
观察不同送花者和收花人,透过表情猜想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工作很有趣。
当天准备下班时,老板将一只插满白色百合花、孔雀草、太阳花的花篮交到我手上,地址写着“台大医院殡仪馆”,我愣了一下,骑车送去了。这是第二天一早第一场告别仪式的花篮,到了那里现场找不到人签收,幽暗角落还不时散发出难以形容的阴森感,打电话给老板,他说:“你在客人指定的厅堂里找个显眼的地方放下就行了,没有人会偷丧礼的花。”
回程路上,想起这第一天的工作内容,竟伴随着人生诸多悲喜,我感到恍然大悟,原来花艺这份工作的真正目的是替人传送情感,祝福、喜悦、悲伤与慰问,从出生到死亡,人们都会借由花朵表达心意,好像我送的不只是花,还参与了情感的传递,这是多么特别的一个行业!
就因如此,隔天我又兴冲冲地去送花。这个工作开启了我的花艺人生,至今已二十多年了,我仍每天做得津津有味。
送花人-上海养云安缦酒店
后来你开设了花艺公司,也延伸出了相关产业,为许多高级酒店、餐厅、名人婚礼、时尚品牌和展会创作出了令人赞叹的花艺现场。之前“送花小弟”的那份“体验”,是否还鲜活着?
我觉得我一直还是一个“送花人”,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要把花店开下去的原因。花店是人生百态,有人为了花的美丽而来,有人为了心里想要传递的情感而来。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需求,我们都要满足他们。所以我觉得我和花在这个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的价值。
上:凌宗湧在上海养云安缦酒店的婚礼布置
下:凌宗湧在杭州法云安缦酒店的圣诞作品
为作家李维菁的追思会做的花艺,大概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我必须考虑她在这个时刻,向她的亲朋好友传递什么,她希望给大家留下什么,怎样的氛围会是她喜欢的。我不认识她,但从委托人的讲述和她写的书去了解她。我想,这个追思会应该是明亮的,而不是悲伤的。
所以,在和委托人商议后,我们用了中国台湾很传统的花材文心兰,同时采用了黄色的乒乓菊、跳舞兰、黄色的树兰、海芋、马蹄莲各式各样全是中国台湾本土的黄色花,所有都倒挂在会场的上空。我觉得当你怀念一个人时,会不由自主地抬头仰望,仿佛那样就可以看见怀念之人美好的样子。当人们在会场追思时,透过成千上万朵的明亮温暖的花朵,仿佛看见逝者在天上想要传递的情感。
凌宗湧在作家李維菁告别式暨《有型的猪小姐》发表会的花艺作品
对于花艺,他从不迷恋技巧和流派,只是去到世界各地亲身体验,感受一方水土的气息,进行即兴创作。
追思会里使用文心兰、树兰、海芋这些花材,是跳脱传统的吧?在我们通常接触的花艺里,好像总是有一定的组合“规范”,比如玫瑰总是搭配满天星,但那样美吗?
我并不质疑“为什么情人节一定要送99朵玫瑰”,我只是心想“99朵玫瑰一定要那样包装吗”。我从不轻视任何一种花材,包括人们觉得已经见得太多的玫瑰,它也是一种可爱的花材。
而为什么这种植物只能搭配那种植物,所谓植物的组合到底是谁规定的?花艺的美是由谁决定的?可能传统习俗、历史文化、流派风格、比赛评审等等,都对我们的感知和判断产生了条条框框的影响。
我无意否定或质疑某些流派与规则存在的价值,但比起盲目地遵守既定的规范,我更相信“美”是某个当下,依眼前的环境、手边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心里的感受,所做的一种最佳组合选择。
很多关于你的介绍有“新东方花艺家”的称呼,你的花艺作品确实与西方主流明显不同,也差异于日本花艺流派和中华花艺,关于东西方风格,关于你自己的风格,你怎么看?
我不排斥“新东方”这类形容,也曾经做过一些探讨,比如有次受邀在苏州网师园做一个花艺专题。对花艺师来说,如何去应对园林的历史与现有植栽建筑的意境,着实有压力。在逛园林时,我发现了一株非常古老的龙爪槐,树干上竟然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树穴,我一看,大喜,这是再适合不过的天然花器!我在其上放置了花朵,让花与树成为一件作品,我不需要做任何事让植物变形与破坏,把花取下来,花还是花,树还是树。当时对我来说,东方对于“舍”与“得”、“进”与“退”的哲学,让我找到一种和谐状态,并以这样的状态去创作,如此,可能一件作品从本质内涵上就会“很东方”。
苏州网师园花艺作品 摄影师孙郡
但什么是东方?什么是西方?差异在哪里?什么又是中国风格的?或者这个流派还是那个流派?我从本质上,还是师从自然,跟随自己对当时当地自然的感知,把内心的感受通过花艺表达出来。
特别是有几次花艺创作,让我对东西方、对流派之分有了更多思考。一次是在云南香格里拉做一场婚礼花艺。那里的大自然和江南完全不同,3000多米海拔上的植物,完全就像是跟着阳光生长的,几乎全部都是直立型的。在那里,你很难想象中国水墨画里的韵味,而我们心里的中国风格,常常是拘泥于古代所局限的江南审美。
有一次在哈尔滨敖麓谷雅酒店,因为业主看到我在富春山居的花艺,想请我复制一个相似的新东方花艺作品。我心想,这得付出极高的代价啊,因为在东北,竹子、桃花、柳条或葫芦可不好找。于是我跟业主说,如果你喜欢我的设计,应该是想要我为你量身定做的,请你让我体验哈尔滨的大自然,把我们这群来自南方的团队送到大兴安岭里堪称中国最冷的小镇——呼中,去寻找材料。
上:凌宗湧在大兴安岭呼中的山里寻找花艺材料
下:从富春山居附近山里运输花材
我们到了那里,发现山里只有白桦木跟雾凇。当地原住民鄂温克族是中国最后一批饲养着驯鹿的族群,他们为我们搭的“撮罗子”给了我灵感,这是当地人使用数根白桦木的树干搭成立体三角形的框架,罩上覆面后成为居住的场所。最后我用撮罗子帐篷框架的形体,做了一个以白桦木为材料的花艺作品,后来就连饭店的企业标识,都采取了相同的图腾,成为饭店的一大特色。
雪地里的白桦木真是我心目中东北的真实样貌。一家东北的饭店大厅里,本就不该移植那些江南风格的植物,不是吗?
包括去大凉山,进到四川的森林里,所感受的也不是所谓的东方、西方,而是大自然的逻辑,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所以,我觉得与其说去用东西方或什么流派定义自己的作品,不如跟随所到之处的土地,去充分感知自然,认真对待当时当下,回应自然的馈赠。
跟着花开去旅行-大凉山
他到一个地方,首先会观察,属于这片土地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它们拥有怎样的色彩、姿态、气味、性格。当他听懂了自然传递的语言,灵感便可以源源不竭。
你好像很喜欢在金泽那一树白色辛夷花下拍的一张照片?
是的,那是在一个樱花公园里,有别于园中排列整齐的樱花树,这一棵辛夷花呈现出非常自然的状态,树冠非常饱满,充满了土地与日光蕴化的生命之力,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辛夷,让我深深体会到任何创作都赢不了大自然。
跟着花开去旅行-日本金泽 凌宗湧在一树辛夷花下
自然的创造已如此惊人,那么,花艺师还可以做些什么?
所以进到花艺这个行业,我一直觉得人可以“以大自然为师”,充分感知和接收大自然给予的能量,转译成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情感。
也许我们曾领略过的自然之美,并不见得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有,但可以透过花艺来转译。比如我们可以借由一根枯枝传递秋冬的样貌,一朵将绽放的桃花而知春山可望。
我曾经做过把爆裂的竹子跟桃花放到一起的作品,看过的人都会问:你怎么会想到这样做?因为这是我在大自然里看到的,我看到桃花林与竹林相伴而生,冬天大雪把竹子压断了,爆裂开来的竹子一条一条挂在枝头上,仍持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凌宗湧在杭州富春山居的花艺作品
在金泽,我也是看见那些被大雪压断的樱花树,花朵仍然坚强绽放,我从中得到创作灵感,在花艺家冈本俊英协助下,一起在和田屋中创作了一个作品。
所以我觉得花艺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感知、自然性的人为反应,把自然的能量转译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跟着花开去旅行-日本金泽樱花大作
你觉得在花艺创作上,男性和女性会有什么不同?
女性花艺师更善于表达出花植的细腻、甜美、浪漫,也会更容易沉迷于某一个层面。男性花艺师,可能细节上没那么细腻,但展现的尺度会更宽广,更容易出现刚柔并济、美与生命强烈对比的作品,甚至是透着沧桑、凄凉的一面的作品。我觉得这是男女花艺师的主要差异吧,却也因人不同,不完全由性别一概而论。
但在喜欢花的层面,女性确实要明显比男性程度高。可能花朵的生命周期,有悖于男性通常想抓住的永恒感与成就感,所以他们在这上面的感知会比较悲观。而女生却比较容易为美打动,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瞬间的。
他想带领大家去体验的,是直觉性的创作。
并不仅仅是完成某个花艺作品,更多的是作为自然的生灵,去触摸大地的体温,去领会植物的语言。
“跟着花开去旅行”是你长期做的一个项目,它是一个花艺课,还是旅行,或是别的什么?
可能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结合旅行的另类花艺课,但对我来说,却远不止于此。从事花艺工作多年,我认为所有的美其实无关技术,都来自于美好关系,不论是人跟自然,抑或人与人之间,透过良善的分工、互动,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斧凿,美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我持续做“跟着花开去旅行”就是想不断宣扬这个观念:美从来不是刻意设计的,美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互动中,不期而至的。
其实我身为花艺师,和学员一起旅行,对于花艺的观念也不断地受到震撼,许多地方若非因为这个项目,也不一定有机会造访。像是在印度,我看到花市里的花是堆成小山一般称斤论两卖,当地人用不同于我们的价值观来看花。当我看到踩点同事拍回来的照片中,有张市政厅前喷水广场的画面,我就想把广场当作“花器”,集合众人之力铺一张“花毯”,当作这次花艺课的主题。
这件花艺创作没有设计图,没有事先沟通与分工,我只是告诉同学们,我们要集体创作一个大型花艺作品,题目是“生命之树”。我将成员分成六组,各自区分负责的区域,接着大家到当地的花市根据自己的直觉与喜好采购花材,一个小时后大家回到被当作“花器”的市政厅前广场开始创作。
跟着花开去旅行-印度 凌宗湧在花市
在创作过程中,有人会发现别人买的花好像更适合自己的需要,也有人会发现自己买的数量太少而不够填满分配到的空间,或是自己创作出的画面跟相邻组的不太搭调……各式各样的问题不断浮现,同学们不免有些心慌地问我该怎么办,我却始终笑而不答。于是大家开始自主地进行沟通,需要用到别人买的花材可否以物易物的交换,多买的人是不是可以主动提供一些,相邻两旁的画面不搭,是否可以沟通调整,或者乍看不协调,会不会碰撞出另一种美?
果真,六个组,六个画面,就这样慢慢融合。他们没有当过一天花艺师,没有学过专业的花艺技术,却集体完成了一件美不胜收的大型花艺作品。
跟着花开去旅行-印度
所以,不讲授任何花艺技法吗?
没有。我想带领大家去体验的,是直觉性的创作。忘记技巧,也不执着于自己,把自己交给未知的土地,交给遇见和直觉。在未知的瞬间,让美自然而然地发生。美从“有”转为“无”,从“意识”转为“无意识”,像呼吸一样自然。花艺也从“设计”成为一种“表达”,它是变化的,活动的,生机勃勃的。
如此,也是希望大家关注当下,接受挑战,也接纳当下的真实,乐在其中,去充分体验这个时刻的独一无二。
“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跟时间布置一间租来的房子呢?”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人为什么需要花呢?没有花,也不会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吧?”对此,你会怎么解答呢?
好,在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讲一段对我影响很深的经历。我在台湾开了花店之后,觉得自己更应该多去学习点不懂的事。我去德国,跟着一位花店老板学习,每天早上带狗出门散步之后,便跟着老板到花市选购当天需要使用的花材,回到店里后一边听他絮叨生活大小事,一边制作花艺。某天,老板随口说了句:“我们去度假吧!”话刚说完,就催促我快手快脚地收拾行李,领着我前往他位于西班牙Ibiza小岛上的别墅。
到了那里,整理完房间,准备晚饭。他跟我说:“你负责插一束佐餐的餐桌花束吧!”
“花在哪里?”我一脸茫然地问。他微微一笑,用下巴朝外面点了点。
是啊,花不是到处都是嘛!我走出户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满是潮味的空气充满我的鼻腔、肺部。花园的角落绽开着浅紫色的迷迭香,顺手摘下几束,搭配四周生长的草,完成了这件佐餐花束。
他看着花束,拉开一个抽屉,从中挑选出搭配晚餐彩色花束的蜡烛,蜡烛的火光随着水晶玻璃的反射,在室内跳跃旋转着,我们静静地喝着红酒吃着晚餐。这才是生活呀!
凌宗湧在欧洲
在那里轻松地度过几天后,我才发现原来那间别墅是租来的。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跟时间布置一间租来的房子呢?”
“有差别吗?”他理所当然地回答我,“不管房子是买的或是租的,‘人生苦短’这件事都不会改变,在有限的时间里,人都该好好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既然是自己要住的地方,就该把它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让自己开开心心地待在屋子里,度过愉快的时光。”
他还说:“我以付得起的价格,租下这栋房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把这房子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算最终这一切将还给屋主,但在这房子度过美好假期的记忆却永远不会失去,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在传统的观念里,大家包括我,总以为人要赚到很多钱,才能住自己想要的房子,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但听完他说的话,我的想法改变了。
人为什么需要花呢?花艺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在德国那段时间,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
凌宗湧位于中国台北的西恩花园
我想,花艺并非单纯为了展示个人技术的精湛,或是表达独树一帜的美学素养,而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追寻与完成。身为花艺师所需要追求与学习的,并非更高层次的设计与技术,而是人该如何好好地生活。
你觉得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自己目前就在一个美好的生活状态里。基本上工作就是自己的兴趣,生活与创作融合在一起,不需要“开关”去转换。而且也能透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家人和朋友。
我在九份林间有栋小屋,这本来是水墨画家李承宗的住家,几年前老画家因为年迈搬回了市区。老屋的功能性已经齐备,长年有人居住,房屋充满了真实的生活趣味。与我原先在汐止的房子不同,我只是顺着它现有状态调整成自己喜欢的样貌。结合了九份的自然与人文,在朴实的空间里建构对“奢华生活”的想象。这“奢华”并非由金钱名品所堆积出来,我觉得,当世界运转得越来越快,人对自然的向往就越发强烈。真正的奢华,应该是能够花很长的时间,在一个跟大自然很亲近的舒适空间里聊天、阅读、发呆或泡澡,体会到生而为人的美好。
凌宗湧于数树·私房
我跟家人不住的时候,便不时将这栋命名为“数树·私房”的小屋分享给朋友,让有心过山居生活,却碍于现实未能成真的朋友们有机会在此圆梦。总有去过“数树”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一个神奇的空间,住进去后发现时间慢了下来,心也跟着沉淀了,可以放下杂念,读一本书,喝杯茶或咖啡,以缓慢的脚步,踏实地度过每一分每一秒。
图片来源:
除特殊标注外,由被采访者提供
影响中国审美的人和他们推动的事业
美学专栏
服装设计师
导演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嘉德
考古
陶溪川
艺术
天文
艺术
艺术
红山动物园
艺术
艺术
设计
收藏家
印刷与艺术
收藏家
设计与艺术
文化推手
艺术
艺术
艺术
珠宝设计
珠宝设计
艺术
舞台美术
艺术
艺术
星美术馆
繁花
艺术
科学
特别出品
松赞创始人
民宿主理人
乐队
马来西亚导演
呼麦传承人
赛博歌姬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 | 监制:徐宁
艺术顾问:顾维洁
编辑:毛阿达 | 采访、撰文:刘珏评(壹佰工作室)
设计:张晓晨 | 编辑助理:雷鑫冉、徐菀钰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