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又一例由伊蚊引发的病例

文摘   2025-01-08 12:07   重庆  

作者 | 吴亮亮1叶晓婷2

单位 | 1.广东阳春市中医院,2.广东阳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在所有害虫中,蚊子是第一大致命杀手,根据WHO的统计数据,每年约有72万人因蚊子叮咬而死亡。


蚊子通过吸血能够传播的疾病超过80种,其中最为常见的传染病包括: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1]


近年来疟疾的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已连续多年无本土病例报告,但登革热的防控形势却不容乐观。


根据广东省疾控中心官网疫情信息,2024年第42周(10月14日至10月20日),广东省新增报告了2029例登革热病例(图1),其中本地病例2011例,输入病例18例。


这些病例主要集中在佛山、广州和深圳等城市,而输入病例则涉及多个地区。这一趋势凸显了登革热对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以及持续监测和预防措施的必要性。


图1 广东省第42周登革热疫情监测情况




案例经过


患者莫某某,54岁女性,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热至39.2℃,并伴有咳嗽、咳痰和胸闷心悸。她在家中仅自行服用了退烧药(泰诺),未接受其他治疗。因为症状一直未见明显好转,所以来我院就诊。


由于近期持续有登革热输入案例,临床医生细心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曾到达登革热高发区,如佛山、广州、深圳、中山等地?患者否认曾涉足上述地区。


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了体格检查:患者面、颈胸部无潮红,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但有明显的头痛、关节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患者血常规(图2):白细胞(WBC)3.22 × 10^9/L 、中性粒细胞(NEUT)1.36 × 10^9/L 、血小板(PLT)70 × 10^9/L ,余基本正常。


图2 血常规


患者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图3、图4),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损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


图3  登革热NS1抗原检测报告


图4 NS1抗原检测板


检验科同事在确认患者登革热NS1抗原阳性后,立即按照本院的《登革热应急预案》通知了临床医生和预防保健科。


患者的血清样本随后被紧急送往阳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荧光PCR法进行检测,结果亦呈阳性(图5),从而确诊了登革热。


图5 登革热荧光PCR法检测报告单


临床医生将检查结果通知患者和其家属,并鼓励他们提供完整和准确的信息,并且承诺将严格保密患者的所有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


在进一步的沟通中,患者透露了一段重要的旅行史。大约两周前,患者曾前往佛山拜访其姐姐一家。不幸的是,患者姐姐的儿子已被确诊患有登革热,且当时正在家中进行居家隔离。由于担心被歧视和被区别对待才没有如实告知。




案例分析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指出,确诊登革热需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2]-[3]


1、流行病学史

患者发病前14天内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并接触过确诊患者,这符合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2、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三红征+三痛+皮疹。


图源 佛山质控


突发高热:体温可在24至36小时内升至39或40摄氏度。

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

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

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


患者出现了高热和三痛症状,尽管没有出现三红征和皮疹,但这些症状与登革热相符。


3、实验室结果

登革热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早期开始下降,病程第4~5天降至最低,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血小板计数减少,下降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血浆渗漏明显时,红细胞压积可升高;有活动性出血时血红蛋白下降。


该患者血常规:白细胞下降为3.22×10^9/L,中性粒细胞下降为1.36×10^9/L,血小板下降为70×10^9/L,这些数据与登革热的典型血常规变化特征相吻合。


最为关键的是,患者登革热NS1抗原和核酸检测均呈阳性,这为确诊提供了直接证据。


基于以上分析,患者被确诊为登革热。


我们对该患者进行了补液治疗和单间防蚊隔离措施。但患者得知需要单间隔离后情绪激动,坚持要前往佛山的医院治疗。我们尊重患者的决定,并提供了以下外出治疗建议:


1.建议患者乘坐私家车前往,以减少在公共交通中被蚊子叮咬的风险。


2.指导患者和家属在旅途中采取防护措施,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


3.提醒患者在住宿时选择有防蚊设施的酒店,避免在户外长时间停留。


4.提醒患者在登革热治疗中,如果发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如温水擦浴。如高热不退应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和止痛,避免使用布洛芬,因为它可能加重胃炎或出血情况,不利于病情控制。


知识拓展


在中国,登革热主要由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传播,这两种蚊子因其黑白相间的斑纹而被称为“花斑蚊”。


它们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繁殖,尤其是在人类居住地附近容器内,如花盆、轮胎等。


图源 腾讯医典


图源 腾讯医典


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5]


1.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蚊子活动高峰时段,尽量减少外出,或穿长袖衣物并涂抹驱蚊剂。


2.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尤其是喷有驱虫剂的蚊帐。


3.使用市售蚊香、电蚊香液等,熏杀或驱避蚊虫。


4.清除或倒置室外可能积水的容器,消除蚊虫孳生地。


5.定期更换水生植物的水分,并清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


6.室外活动时,避免在草丛、树洞等可能孳生蚊子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图源 腾讯医典


此外,了解如何安全使用退烧药物至关重要。在登革热治疗中,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例如扑热息痛、泰诺林)作为退热和止痛的首选药物[2]。这是因为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少发热和疼痛,而不影响血小板功能或增加出血风险。


相反,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例如芬必得、美洛昔康)和阿司匹林。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环氧酶(COX)来减少炎症和发热,但同时也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增加出血风险,这对于登革热患者尤其危险,因为他们可能已经存在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广东今年降雨偏多,为伊蚊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增加了登革热的传播风险。专家预测,随着天气转凉,预计到年底,登革热的流行趋势将明显下降。




案例总结


确诊登革热时,检验科的检测结果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需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建立信任不仅能获取完整信息还能更好的为患者治疗。


为了避免登革热的传播我们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包括防蚊隔离治疗和清除伊蚊孳生地,这对于控制疫情扩散至关重要。


多学科合作对于有效管理登革热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改进诊断流程,提升公众意识,并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协作,以保护社区免受登革热及其他伊蚊传播疾病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刘耀文.发现蚊子能“红外寻人”有何用?[J].科学大观园,2024,(20):8-11.

[2]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http://www.nhc.gov.cn/ylyjs/pqt/202407/4662eb54f6f544338543bf053f9ce049/files/938e3aa5273d42239ffd03647dbe3a71.pdf

[3]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J].传染病信息,2018,31(05):385-392.

[4]郭全毅.一只小小的蚊子也可能引发登革热[J].科学之友,2024,(10):53-54.

[5]王璐,李希宬.别以为秋天就不用防蚊[N].大众卫生报,2024-09-24(001).DOI:10.28220/n.cnki.ndzws.2024.000164.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陈雪礼


数智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新媒体现有75W+(公众号60W+,视频号15W+)用户,是全国“健康新媒体十强”单位,是检验医学领域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学术媒体平台。检验医学新媒体致力于检验医学人才交流与培养,促进检验与临床融合发展,从而助力检验医学学科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