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程榆1,吴秀钦2,王喆诤3
单位 | 1.闽侯县总医院检验科2.闽侯县总医院儿科3.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
EBV感染可引起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BV infection,CAEBV)和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associated ha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等非肿瘤性重症EBV相关疾病。
研究显示我国IM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6岁[1]。其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肝脾肿大,典型外周血特征为淋巴细胞和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加。
IM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也可发生如脑炎、脑膜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尽早准确诊断和及时规范治疗十分重要。
患儿,女,8岁6个月,以“发热10天”为主诉入院。于入院前10天前出现发热,热峰38.5℃,伴阵发性脐周隐痛,可自行缓解,就诊外院予“头孢”类及退热药物治疗后热退。此后反复发热,热峰38.5-39℃,频率1-2次/日,腹痛表现同前。
再次就诊外院予“头孢”、“奥司他韦”治疗后体温正常,腹痛同前。5天前再次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7.6℃,腹痛加剧,未就诊。
1天前热峰升至38.5℃,无咽痛,无皮疹、眼睑水肿,无眼红、手足硬肿,无咳嗽、咳痰。
查体:T:37.7℃,神志清楚,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大者约2*1.5cm大小,质地韧,活动度可,无触痛,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可见脓性分泌物。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右肋下可触及3cm、剑突下可触及7cm,脾左肋下可触及2.5cm。
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否认有“热性惊厥、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病史。无“手足口病”等传染病接触史。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入院后完善三大常规、生化全套、颈部彩超、上腹部彩超、血尿淀粉酶、脂肪酶、凝血全套。
结果回报:
血常规+CRP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占比71.7%,CRP正常,见图1。
图1 患儿外周血常规检测结果
生化全套检查,ALT:444U/L,AST:458U/L,GGT:288U/L,LDH:1333U/L,提示患儿出现肝功能损伤,见图2:
图2 患儿生化全套检查结果
浅表彩超检查:双侧颈部探及数个低回声结节,大者大小约31.4mm×14.8mm(左)、40.9mm×19.3mm(右),界清,形态正常,皮髓质分界不清。
上腹部彩超结果提示肝脾肿大,见图3。
图3 患儿上腹部彩超检查结果
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手工分类可见25%反应性淋巴细胞,进一步完善EB病毒相关抗体、EB病毒DNA检查,结果回报见EBVCA-IgM、EBVCA-IgG、EBVEA-IgG阳性,EBDNA拷贝数亦升高,如图4:
图4 患儿EB病毒相关抗体以及EB病毒DNA检查结果
需警惕噬血细胞综合征,病程中继续关注患儿体温变化,监测噬血指标。
再进一步完善铁蛋白、纤维蛋白原、T/B/NK细胞亚群评估是否存在噬血细胞综合征,结果回报铁蛋白:620ng/mL、CD4/CD8倒置、纤维蛋白原正常,依据HLH-2004方案,未达EBV-HLH诊断标准,结果见图5-6:
图5 患儿T/B/NK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图6 患儿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
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本例患儿的血常规结果:WBC:16.3×10⁹/L,LYMP#:11.69×10⁹/L,LYMP%:71.7%。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
查看仪器报警信息与散点图。仪器报警信息提示:①淋巴细胞增加 ②原始细胞?/异常淋巴细胞?③异型淋巴细胞?见图7。
图7 仪器报警信息
打开散点图可以看到淋巴细胞群“一飞冲天”呈火箭峰样改变,触发了血常规复检规则,需涂片镜检,如图8:
图8 患儿血常规散点图呈现火箭峰样改变
手工分类血细胞,可见到25%的反应性淋巴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型,核染色质较为细致,胞质增多,嗜碱性较轻(见图9)。
图9 瑞氏染色血涂片下单核型反应性淋巴细胞(100倍放大)
如此高的反应性淋巴细胞不得不让人联想到IM,此病多见于儿童,主要经唾液飞沫传播,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2],于是立即在报告单中进行备注,同时告知临床医生,继续追踪后续相关结果。
据文献报道,大部分IM病人白细胞总数会增加[3],反应性淋巴细胞常于发病后3天出现,以后逐渐增多,在2-3周达高峰,之后缓慢降低。首次监测结果在10%下,也不能排除本病,应综合分析,适时复查。
该患儿EB病毒DNA升高,EB病毒相关抗体显示EBVCA抗体IgG、EBVCA抗体IgM、EBVEA抗体IgM阳性,EBVNA抗体Ig G阴性,由此可判断该患儿属于原发性感染EBV。
EBV感染人体后,患儿体内存在免疫失衡现象,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无限增殖,引起T淋巴细胞产生效应,引起免疫反应消耗CD4+T淋巴细胞,以CD8+T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引发细胞毒效应杀死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从而导致CD4+T/CD8+T降低,甚至倒置。
临床可通过检测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来辅助诊断IM与有效预测疗效。血常规检查中的反应性淋巴细胞比例≥10%能够快速的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4]。
此例IM的早期诊断中,血常规的检验数据、白细胞散点图、仪器报警信息以及外周血涂片形态镜检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提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每一条复检规则,尤其是重视外周血涂片镜检。
在此病例中,正确识别反应性淋巴细胞对IM的诊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取得的进展,在形态学基础上增加血清EB病毒抗体联合EBV‐DNA载量检测,以及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有效提升IM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
患儿,女,8岁6个月。入院时患儿有发热、咽痛、腹痛,查体: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大者约2×1.5cm大小,质地韧,活动度可,无触痛,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充血;腹软,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右肋下可触及3cm、剑突下可触及7cm,脾左肋下可触及2.5cm。
外院考虑“急性扁桃体炎”,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后,接到了检验科血液组的来电,告知在外周血手工分类检查中,此患儿的反应性淋巴细胞高达25%。于是立即加做了EB病毒相关抗体、EB病毒DNA检查。
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扁桃体肿大,外周血象反应性淋巴细胞达25%,结合后续的EB病毒壳抗原IgM抗体测定(EB-VCA-IgM)阳性,满足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可临床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
EB-DNA检测结果升高,提示病毒正在大量复制,同时患儿生化结果ALT、LDH升高、抑制性T淋巴细胞(CD3+CD8+)升高,考虑与病毒感染相关,均符合IM的临床改变。进一步完善噬血指标,未达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
因患儿入院后仍有腹痛,查体:左上腹、右上腹及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右肋下可触及4.5cm、剑突下可触及8.5cm,脾左肋下可触及3cm,墨菲征阳性,需考虑如下病因:
①急性胆囊炎:患儿腹部彩超回报示胆囊壁水肿增厚,查体墨菲征阳性,需考虑,加用优思弗利胆治疗;
②急性胰腺炎:患儿上腹部、脐周有压痛,需警惕,完善血尿淀粉酶、脂肪酶阴性,不考虑;
③肠道受累:EBV病毒感染可致肠道炎症引起腹痛,患儿无排粘液血便,完善粪常规+OB未见异常,亦不考虑。
因此制定了治疗方案:嘱患儿卧床休息,低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加用屈他维林解痉,继续予美能保肝、熊去氧胆酸利胆、维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补液等治疗,继续密切关注体温变化。
并交代患者家属注意防治脾破裂措施,避免运动,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后续复查患者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外周血反应性淋巴细胞降至2%,达到临床治愈,康复出院。
IM是一种由EB病毒原发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儿童时期最为常见。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临床上出现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给临床的诊治带来困难,因此,快速诊断和治疗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至关重要。
IM发病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临床表现复杂且多样,漏诊率、误诊率较高,儿童患者多见。
由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有些患儿免疫力低,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EB-VCA-IgM抗体延迟,部分甚至不出现抗体[6]。
支原体感染、病毒性肝炎、柯萨奇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也都会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其外周血中反应性淋巴细胞比例通常不超过10%,因此,单靠EB病毒相关抗体检测会出现漏诊,反应性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仍是诊断IM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反应性淋巴细胞的识别多采用人工镜检的方式,结果易受主观因素影响,EVB-DNA的检测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人工镜检的缺陷,有助于评估儿童IM的病情。
点评专家: 陈孝伟 主任技师 闽侯县总医院
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在检验医学上的深入应用,形态学从被弱化到被重新重视,经历了一个时期,说形态学是检验医学的金标准之一也不为过。
《小儿发热谁惹祸?细胞形态来指路》是基层医院检验实践的有益经验总结,作者取题巧妙、思路清晰、应用指南明确、知识更新与时俱进。
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不放过自动化设备检测结果的每一个信息,结合个人形态学技能优势,最难得的是主动与临床的有效沟通,帮助临床解决了难题,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