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溶血后对多数的生化反应会产生影响,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测项目干扰存在多种机制:红细胞破坏后,细胞内容物释放,使血清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干扰光学检测,使431~555nm波长附近的吸光度明显上升;细胞释放的内容物与试剂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等,均可对结果产生干扰。
目前行业内就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研究已经非常广泛。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氢丁酸脱羧酶(α-HBDH)、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钾(K)、总蛋白(TP)、酸性磷酸酶(ACP)等指标都会因标本溶血导致结果偏高。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血糖(GLU)、、尿酸(UREA)、肌酐(CREA)等指标则可能结果偏低。
但相关研究主要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为少见。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标本溶血人为原因造成的体外溶血,而是由患者本身疾病造成体内溶血。
比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症、地中海贫血/海洋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人的血会出现体内溶血。
对于这类患者,多次采集标本并不能解决问题,但临床又需要检验科出具检验结果,所以定量研究溶血对生化检测指标结果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临床意义。
南京鼓楼医院检验科发表
溶血对生化结果影响的定量研究
南京鼓楼医院检验科团队发表在《J Clin Lab Anal》的研究成果《A Reference chart for clinical biochemical tests of hemolyzed serum samples》通过定量分析不同程度的标本溶血对常规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总结了不同溶血水平下各个生化指标的净变化值,提供了实验室可以使用的参考图表。
该研究采用超声法裂解红细胞(显微镜确认完全溶血),制备0.1%、0.3%、1%、3%和10%溶血的血清样本,分别进行了35项湿生化测试和22项干生化测试。通过减去无溶血样本的原始测试结果,得出了每个溶血条件对检验结果的实际影响净结果。净结果用于分析和准备参考图表。
图1为不同溶血程度下的血清样本的颜色变化情况。
图1 不同溶血程度下的血清样本的颜色变化
不同溶血水平下的血红蛋白浓度(mg/L)和溶血指数显示高度的相关性(R² = 0.997 和 0.999)。
图2是不同溶血条件下的湿生化测试结果,包括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淀粉酶(AMY)、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酐(CREA)、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和总蛋白(TP)等指标。
图2 不同溶血程度下的湿生化测试结果
图3是不同溶血条件下的干生化测试结果,包括白蛋白、ALT、AMY、AST、CK、CREA、GLU、LDH、TBIL和TP等。
图3 不同溶血程度下的干生化测试结果
本研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定量研究的结果,即不同溶血程度下,各个生化指标的净变化量,见图4
图4 不同溶血程度下各生化指标的净变化量
从表格中能看出,除LDH、CK、CKMB等指标外,大多数生化指标在溶血程度低于 1% 时结果没有显着变化。
同时表格中也附上了部分指标的结果校正公式,可以根据溶血程度计算校正检测结果,从而提高溶血样本的检测准确性。
通过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决定是否接受溶血的血清样本,或者根据溶血程度对测试结果进行校正,降低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出具更加精准的检测结果。
小结
2019年发布的《临床实验室标本溶血检测与应用专家共识》明确指出通过溶血指数(HI)划分溶血等级,建立血红蛋白对检验项目干扰的量值关系,各实验室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标本溶血程度客观评价手段。
有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可通过装载溶血指数试剂盒对标本检测结果进行校正,生化试剂的厂家也会针对不同的试剂提供关于血红蛋白浓度对检验项目产生干扰的说明。
但对于条件不足的临床实验室而言,目测法观察标本溶血程度更加简单易行。在工作中一旦发现明显溶血的标本,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采样操作,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Ni J, Zhu W, Wang Y, Wei X, Li J, Peng L, Zhang K, Bai B. A Reference chart for clinical biochemical tests of hemolyzed serum samples. J Clin Lab Anal. 2021 Jan;35(1):e23561.
2.韩冉,段学光,寿好长,等.临床标本溶血检测与检验结果报告专家共识[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9, 11(1):3.
近期直播推荐
编辑:笪文武 审校:徐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