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时代,微信已经成为了大家工作社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围绕微信产生的种种骗局也层出不穷,今天检验君想要曝光的微信骗局虽然影响不一定很大,但相信大家肯定都上过当!
以往大家听说的案例可能都是,不法分子冒名某某领导诈骗转账之类后果比较严重的,但随着大众警惕性的上升,同样是冒名加好友,骗子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冒名加好友
病毒式扩散
自称是其他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或者干脆伪装成上级部门的工作人员,加你好友之后再让你拉他进更多专业群,实现快速扩散。
甚至为了降低你的警惕性,还会故意在加上好友后“沉寂”一段时间,等你忘记这茬后再冒出来进行后续操作,或是让你拉群或是直接“带货”。
打着“学习交流” 的幌子
行坑蒙拐骗的勾当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 “学习交流” 的旗号,在社交网络上肆意横行,干着买卖论文的违法勾当。
这些不法分子往往精准地锁定那些有着明确学习目标和晋升需求的人群,比如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职称评定的专业人员等。
他们利用人们急于求成的心理,以看似友好、专业的姿态主动添加好友,在聊天初期,会频繁地分享一些看似干货满满的学习资料和经验,逐渐赢得对方的信任。
殊不知,这只是他们实施诈骗的第一步。
一旦获取了受害者的信任,他们便会开始兜售所谓的 “独家课程” 或者提供代写代发论文的 “服务”,而这些 “课程” 往往粗制滥造、毫无价值,论文更是东拼西凑、抄袭拼凑而成,不仅不能帮助受害者实现目标,还会让他们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和学术声誉上的损害。
套路揭秘
他们是如何行骗的?
(一)精心伪装的 “好友” 身份
这些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上往往会塑造一个专业、热心的学术形象。他们使用看似真实的照片作为头像,资料中填写着令人瞩目的学术背景或丰富的教学经验,例如自称是某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资深教育机构的讲师等,让你在看到好友申请时,便对其产生信任和好感。他们还会频繁出没于各类学习交流群,精准地筛选目标对象,通过群成员列表添加好友,或者针对特定领域的话题积极发言,吸引他人主动添加,为后续的诈骗行为埋下伏笔。
(二)步步为营的诱导话术
添加好友后,他们不会立刻切入卖课买论文的主题,而是先从嘘寒问暖开始,聊聊学习的近况、职业发展的困惑等,营造出一种亲切、关怀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信任。接着,便会逐渐将话题引向学术上的困难,比如提及职称考试的难度、论文写作的压力等,引起受害者的共鸣。随后,他们会巧妙地抛出自己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比如有独家的学习课程可以快速提升成绩,或者认识权威的论文代写代发机构能够确保论文顺利发表,用看似真诚的口吻向你推荐,一步步诱导你走进他们的陷阱。
(三)真假难辨的 “资源” 展示
为了让你相信他们的课程和论文服务是真实可靠的,不法分子会展示一系列看似专业的 “资源”。他们可能会发送一份制作精美的课程大纲,列举出详细的课程章节和教学目标,让你误以为这是一套精心设计的专业课程;对于论文服务,他们会提供一些所谓的 “成功案例”,展示以往代写代发的论文样本,甚至还有发表在某些期刊上的截图,但实际上这些期刊可能是非法的、没有正规刊号的假期刊,论文也是抄袭拼凑而成的又或者直接就是假的图片。他们还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客户好评反馈,让你在这些虚假信息的误导下,放松警惕,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他们的 “服务”。
全国各地正掀起
科研诚信倒查的风潮
近日,陕西、安徽、河南等地有多家医院官网发文称,接省卫健委通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持续深入开展医学科研诚信教育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集中开展科研论文自查自纠工作。
发文的各医院也均明确了核查范围为2021年10月1日以来发表的论文,自查区间长达3年。
2024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并开始执行。《办法》中对职称评审的监管力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堪称史诗级变革。
违规者不仅职称要被撤销,3年内不得申报评审职称,而且将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而诚信档案作为以后申报、评审职称的重要参考。
防范小贴士
注意保护自己
(一)保持警惕,核实身份
在面对陌生好友的添加请求时,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仔细查看对方的社交账号信息,如注册时间、日常发布的内容、与他人的互动情况等,以此来初步判断其真实性。
如果对方声称是某机构的工作人员或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该机构的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渠道核实其身份。还可以与共同的朋友、同事进行核实,了解对方是否真实可靠。
例如,在添加微信好友时,如果系统提示 “请注意核实对方身份”,这可能是因为对方的账号存在一些异常情况,如近期频繁添加好友、账号注册时间较短等。
(二)拒绝诱惑,坚守正道
学术和职业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不懈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明确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成果不仅无法为自己带来长久的利益,反而会给自己的声誉和未来带来严重的损害。
(三)多方求证,谨慎决策
如果确实有购买课程的需求,不要盲目相信陌生人的推荐和吹嘘。可以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同事等咨询,了解相关课程的市场价格、质量标准以及正规的购买渠道。同时,对于对方提供的课程大纲等资料,要仔细甄别,判断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比如,在考虑购买一门专业课程时,可以先向已经学习过该课程的同学打听,了解课程的授课质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在网上搜索该课程的评价和口碑,但要注意筛选信息,避免被虚假的好评所误导。
如果你发现了相关的不法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举报:
向平台举报:在社交平台上找到举报入口,按照平台的指引填写相关信息,如对方的账号、聊天记录截图等,详细描述举报的事由。
联系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拨打 12315 投诉举报热线,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提供尽可能详细的证据,如交易记录、课程或论文的样本等,协助他们进行调查处理。
报警:如果涉及诈骗金额较大或者情况较为严重,及时拨打 110 报警电话,向警方报案,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过去的2024年,您遇到过这类骗局吗?一起评论区分享您的遭遇吧!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笪文武 审校:徐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