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亲戚家吃饭,然后就遇到了做越南市场的侄女。2个多月后,她至少可以说,在TikTok和虾皮上开单没问题,同时也有预算去提高销量了。虽然到手的利润还不及她之前上班发的工资,但这个趋势她是有信心继续做下去的。那就好,不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给我表姐交代。
十一前她去了趟深圳,到了她朋友在那的运营基地,目的只有一个,看看转化端有没有更好的操作手法。
原本想着一天两天就回来,我建议她既然去了,那就至少在那呆一周,跟他们一起上下班,边看边操作,有什么问题直接当时就解决掉。你以为你会了和你真正操作出结果了,到底还是两码事。同时该请客请客,该吃饭吃饭。线下能多认识一点真正在干实事的,比天天各个群里聊天获取各种碎片化而且真假难辨的信息管用得多……
她这一周的收获,还真很合我的口味,某些内容,可以稍作分享。
她回来后跟我沟通的第一个事,让我觉得,她这次是大有收获的。她看着隔壁的四人小组是怎么启动一个她自己没接触过的新品的。桌子上会摆满一堆堆的产品和竞品,黑板上会有七八个问题,然后每个人都得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解答。
1、这个新品所在的的类目和所在的TikTok平台。核心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把答案和证据都先列出来。
2、目前这批客户看得最重和持续有消费的品,是哪些?
3、我们的品和竞品做出比较后,有哪些不足,然后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以尽量让客户忽视这些?
……
没有真正把这些问题全部理顺之前,他们是不会立马下手的。
这和她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的新品入局模式完全不同,在她的概念里,新品,货盘,那就是先来一波低价,或者是直接跟卖,把同行的东西直接Copy来用就是的。抢时间,抢效率排在第一位。要的就是产品上架就能快速出单,前期投入的流量的成本越低越好,能够尽快实现盈利。然后短期内卖光就行了。不能说错,但最后的结果是不是能达到他们的预期呢?打个时间差是可以赚钱的,但想一直按照这个模型循环盈利,到底有多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新品,特别是没接触过的品,到底背后有多少对手,有多少顶在最上面的成熟大卖,那都是肉眼可见的。用个第三方软件就能把TikTok Shop,AMZ等不同平台里面的排行榜给导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继续用所谓的传统手法正面硬刚,那只能说是自己找刺激。那么,起步阶段,就只能从各个犄角旮旯里,从各个不同的渠道端,从各个大卖可能暂时还看不上的展现区域,尽量低成本长时间的展现自己的产品优势。
他们宁愿花至少3个月的时间去测试和准备,也不愿意立刻启动。这就和我当时和侄女说的,一模一样。如果不是前期做了类似的准备。那些同期起步的卖家,别说是3个月了,1个月没有成果,可能就已经手足无措了,要真的到了3个月还没有进账,估计大部分人都会玩不下去直接出局了。
这是在渠道端和销售端要提前做的准备。
新品,并不一定要完美,只要能让人看到区别,就好。同行的东西拿来比较拿来参考可以,但千万别直接Copy,直接“借鉴”。如果你的东西和它们的东西没什么区别,客户为啥不买有更多销量更多互动的成熟产品呢。
产品,特别是选品的时候,怕的就是什么追求完美,钻牛角尖的想一次性把东西全部给出去,让客户感受到产品优势,愿意付钱。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很容易堵住思路。先找到几个点,然后尽量放大这几个点的优势,上架后,如果能跑得通,那就先跑通,再在后续的过程里优化迭代,这才是现实。
……
得说,成熟的卖家都是会有“谨慎”的特质和“忍耐”的能力的。如果不能耐下性子,确实很大概率上会亏不起。而能够先接受不那么快,不那么急迫,一步步,一点点的试探。在我们看来,这位同学是真的上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