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玖从上海去了义乌,想在线下再看看最近的动态,那地才是市场嗅觉最灵敏的地方。很多次,我们看各项数据,会找到一些觉得有潜力的品都会想着看看有没有现货。但比起在1688上去搜,我更会愿意找找义乌当地的朋友问问。得说,线下店铺内的品上新的速度都会快于线上。而且价格,太有优势。
这里多少就会有一个问题,即使没有被盯上,当一款品出来后,要怎么定价?特别是产品和同类竞品有明显的差异化的时候。该怎么去定价?
如果是以前,下意识的反应大概就是直接打开AMZ,Walmart,TTS……看看每个平台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和售价,以及他们曾经的折扣价,补贴价。再根据自己的成本,预估下投放物流等其他费用,最后要么和同类产品持平,要么比同类产品高几个点。
毕竟,如果不是有很明显技术差别的新品,定价太高,不管是内容还是搜索,都会比较吃亏。转化率不会太好看。例如很多品,就是换了个包装,或者成品多加了几种配色。如果就因为这样就去提价,客户很少会愿意为此买单的。这又不像当年苹果的“土豪金”那种营销事件,能被大部分的人接受。
而对于大部分,并没有自己专利或者版权,甚至就是跟卖的商家来说,几乎都是直接从供应链采购商品,那么在这个定价的过程里,更多就是需要考虑好产品的营销空间和转化成本。最后,在产品成本上增加适度的利润就可以了。到现在,这个基础逻辑也没什么变化,也是跑得通的。
但如果,你是自己有一条产品线,或者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升级改进。甚至是自己独立开模量产,注册版权,那就不能按照之前的习惯去操作了。这里面还得把更多的元素计算进去。
假设,新品A的开发成本,例如模具用了10W,那么,第一批产品,1W套,除了基础的产品成本外,就要再加上10元/个的开发成本。同时,在后续的定价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既定的利润比例。似乎,这是一个合理的模型。
但如果你不把整个过程里的周期,滞纳,营销,库存,回款,汇率……都算进入的话,那这样的定价,基本要么就赚个辛苦钱,要么就是今天进10W,明天又要全部投入进去。手里拿不到可另作他用的利润。整个过程里不可控的元素实在太多了!特别是营销部分。动不动就有可能吃完你的利润,甚至还要倒贴!
甚至现在,很多时候,在定价=产品成本+推广成本+利润+退货成本+平台成本+其他。这个公式里,要给到相当大比例给到推广成本。正常的定价一定是要给营销留出最大比例空间的。
不客气的说,在TikTok里面,绝大部分的热销品,营销成本都不会低,不管是前期养账号做流量,还是找达人带货直播做内容,又或者是真正上架后的投流……这部分的营销费用非常重。特别如果是DTC+多渠道多平台这种操作,那营销预算则更是庞大。假设起量了,你总不可能就只在一个平台做运营吧。AMZ,TTS,Google,IG……客户在哪里,曝光就得跟在哪里。至多就是根据不同的转化比把费用做好分配。就说,按照这样的操作,你还能简单地去设定一个基础的价格么。且不说卖不卖得动,即使真的能卖动,卖一单不赚一单的日子,那真是比割肉都要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