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新品后,几乎所有的通宵时间都是在盯着新品的数据和变化。几夜下来,眼睛是红的,黑眼圈都挂着下不去了……哪有那么多高大上的指挥若定,挥斥方遒。想要结果,都是一点点地熬出来的。
不单单是自己的数据,还得盯着竞品的变化。
大部分的客户,即使是因为在TikTok上刷到了某商家的广告产生了购买兴趣,在他真正去购买产品时,也会同时在购物车里加入几个类似的产品做比较。这是用户习惯,换个角度,对卖家来说,针对他们这个习惯的操作,那就不能少。
我们,很早就把竞品的链接都给存了下来。收藏夹里面那一排排的实时数据。都是同行的。多少还是有点底气,不说完全照抄他们的,但是通过这样的比较筛选出他们的最突出的卖点,扒下来,做个测试,还是可以的。虽然不确定这到底是不是他们放的烟雾弹还是真的卖点。但把大家都在用的东西排除掉,剩下的,自然就是各家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去做尝试,总比没有方向胡乱花钱,得到效果要更快!
这是细活,甚至可以说是很没技术含量,很枯燥,很要时间的活。日常的砖盖就是就是,窗外灯火通明的时候打开电脑,低头干活;当日工作时间差不多了,抬头看看窗外,天蒙蒙亮了。
这事多少恨苦逼。但起码我们搞这些常规操作的时候,是有目标,不迷茫的。相信这是能够对结果有正向反馈的。坚持把手头能够做到的,可以量化的东西先做到位。有的时候,之前的一些困惑,在这个过程里自然而然就能得到答案了。既然瞻前顾后的想太多会不快乐,那还不如先把手里能干的干了,至少这个时间里面会很充实。
我们曾经对跨境的理解,对AMZ,对TTS的理解,都是靠自己的独特的选品能力和手头更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关系,把国内很平常,但海外很有利润空间的商品给倒过去,只要上架,再上一点宣传,就能立刻出单,搞一波大的和快的银子。又或者是把国内运营DY,KS等短视频,直播的一套黑白灰的玩法推到一个所谓“降维打击”的高度,说只要这么做,就能搞到流量,就能变现。甚至到现在,我都还能看到无数人都还在拿这过时的东西当噱头头去搞事情……
不说远了,就小多同学所在的越南,每天都有无数越南人往返于中越边界,反向海淘。更别说美区,欧洲,有太多曾经在中国的留学生都在干这类事。他们比我们更懂本土的客户需求。他们比我们能懂怎么搞接地气的案子。如果不是小多暂时还有国内的供应链优势,同时人又在越南本土,兼得本土化运营的优势。还死死靠着所谓的供应链优势,价格优势,根本就玩不长久……
有的时候还是在感叹,错过了最好的进入时间。而且一年一年的,都会因为新的平台,渠道,环境变化而让买卖震荡。苟一点的态度适合如今的我们。认怂不丢脸。尽力把手头的事做好,留给自己的空间,才会更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