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行业惯例”,搞TikTok三个月后,慌了吧。

文摘   2024-10-09 08:03   美国  

在高铁上看了某位“TT大卖”主持的一个TikTok运营内部分享,说实话,有的我很赞同,特别是在投放方面,在素材和AI的配合使用方面。但有的部分,我是会保持自己的态度的。或者说,我并不认同。

例如,所谓的“行业惯例”,就一定都是正确的么?

还有,没有明确目的性的“优化”,到底是自欺欺人,自己给自己找事干,还是说是因为心虚,而不得不这样用忙乱来掩饰慌乱呢?

有的SOP,大概更适合那些大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团队。而类似我们这样小规模的,基本连遇到这样问题的资格都够不上……


所谓“规模”,先算算自己的口袋里的钱,再看看业务的潜力,再去做决定吧!“人多力量大”,有的时候,也就是个伪命题。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想过要扩大规模,即使现在手头的事情已经很多很多。即使现在产品,平台,模型都已经算是稳定。但我也不敢保证哪一天如果环境来一次大变动后,我们也能承受得住。所以,还是维持一个少人的模式就好。

人少点,遇事反而更好更快解决,特别是沟通成本大大降低。即使日常的一些基础工作有的确很繁琐。但这都是早就预料到了的,也懂得如何去解决的东西。在我还能动的时候那就尽量自己承担就好。这种压力,既不能平行转移,转一圈还是要你去做决策;也无法通过招人向下转移,它们的肩膀能扛多重?万一扛不住翻车不也还是要自己来解决?与其等到那个时候还辜负一群人的希望,那还不如就继续现在这样,用小团队的模式,实施能产出结果的低风险模型。


所谓“创新”,到底是产品“本身”,还是产品“选产”?我个人可能现阶段更看重后者。

收藏夹里有这次A品的竞品链接,每天都得看看,结果,到现在为止,不管是TikTok还是在AMZ和TEMU,我的同行们对外展现的东西,如果把logo遮住,除开一小部分确实很有特点和想法的卖家外,其他人,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异父异母的多胞胎”。看一页和看看十页,没多大的差别,就问。如果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客户凭什么选你。我就突然很能理解我们以前刷到的那些美术生联考阅卷的视频。从我的角度说,一样的东西看多了真的会麻木……

那也就是为啥我们总说要在视频,图片上多花点小心思。就得把自己和其他家不一样的地方凸显出来。“颜值”就是要排在首位。而且还得尽量把自己的隐藏元素像当年那个“恒源祥”的广告一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展现出去。孔雀不开屏吸引不到异性,产品不亮眼吸引不到客户。

现在手头上的手机,一台三星,一台华为。可以说,当年从三星S4开始,就是因为它的颜值吸引。而后续S6的曲面屏,S8的防水……持续创新的黑科技同时加上各种对产品特点的宣传,才会让我一直购买到现在。反正我也不玩游戏,而且出国什么的也的确需要原生安卓。这样的组合,我觉得够用就好了。


所谓“低成本”试错,每个人有不同的红线,没法用一个通用的数字来做衡量。

不鼓励不提倡不宣传,在你还没有真正尝试去赚钱之前,就轻信所谓的媒体宣传,所谓的小道信息,就砸钱投入跨境,AMZ,SHEIN,或者TikTok做副业创业。我看过太多不到三个月,就黯淡收场的案例了。从陌生人到身边的同学,从前同事到到包括自己写公众号后收到的留言。

每个人手里的资金不一样,选品不一样,那又怎么可能有一个所谓能够通用的运营公式让你去套呢?这又不像数学里的(a+b)²=a²+2ab+b²,到处都能用。如果所谓的买卖都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谁都不是傻子,早就一拥而上了。

……

如果不是自己躬身入局,把自己的模式先想透,然后小成本的尝试跑通,就鼓起勇气,一腔热血的ALL IN。我想,大概率,三个月后,会懵逼的。

可笑,给自己找借口的人,已经陷入TikTok,“完美陷阱”!
没有这项能力,趁早放弃做TikTok,放弃做跨境。
这类人,压根就不适合做TikTok等跨境电商。
TikTok不想出局,就往死里干这几件事。
TikTok本土店卖家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和休息时间。
尽量成为精通一个特定人群的TikTok卖家。
TikTok,守住第一性原理,不会差!

TikTok,得承认,太多卖家缺乏结构思维。

TikTok,团队越小,越为全才!
闷声做TikTok,绝不带熟人!


MiyueMedia
跨境|TikTok|独立站|渠道|运营| 那些跨入新赛道后才明白的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