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想吃瑞士卷,不需要任何人允许

文摘   2024-11-18 19:42   北京  


最近,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一条短视频一天之内几乎让全中国网民都在讨论:「瑞士卷是什么?」「我能吃几个瑞士卷?」


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一位主妇在日常采购时买了一盒 8 个的瑞士卷(一种奶油蛋糕),孩子吃掉 4 个,丈夫吃掉 2 个,到了夜里,孩子全部睡去后,她想吃掉最后的瑞士卷,却遭到了丈夫的阻止和斥责,理由是「太自私了,你这样孩子就没得吃了」。她大感冤枉,将视频发上网申诉自己的委屈,「我竟然连 2 个瑞士卷都不能吃了吗?」看似是因食物配给引起的争执很快席卷互联网,有人很快指出矛盾的核心因素之一:视频中的家庭主妇没有收入来源,这场争执只是挟子女以令诸侯的家庭内部权力倾轧。



是的,吃喝绝非个人小事,餐桌与权力从来便紧密相关。


如同人类学家西敏司曾在《甜与权力》一书中所指出的,饮食经常被视为一种对权力的直接表达。它涉及采购、分配和食用规范,又被家庭人物关系、外部经济和道德环境笼罩,太多象征性功能在小小的餐桌上翻涌溢出。吃饭确实比天大,大到关乎子女教育,涉及家庭成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修养,是权力,是审视,是规训,是成年人通俗社会在亲密关系中的小小投射,万物都能在餐盘之间铺开,沙盒般推演着 5000 年来人和人之间最幽微又最见惯不怪的关系模型。餐桌的原始功能本是用餐,但在餐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比吃本身来得更重要,人与食物的关系也因为权力而被分化、解构了。



譬如在近来的热播剧《小巷人家》中,在闫妮饰演的黄玲身上便能清晰看见,围绕食物展开的家庭劳作,其中潜藏的性别分工和权力差异。作为一名纺织女工,黄玲在工作之余还需负担起夫家大量琐碎的家庭日常劳作任务,除去对大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照护外,仍长年负责年夜饭和各种家庭宴会的准备工作,这是一项大大的苦差,黄玲常常是带着大兜菜什,牵儿带女,挤公交赶去夫家,一通忙碌后,再被庄老太淡淡的一句「挤不下了」扫进厨房灶间,捧着一只小饭碗和女儿筱婷一起含泪吞饭。不受待见的妇女、被轻视的女童,在光线昏暗潮湿的厨房间用隔壁的欢声笑语下饭吞服苦涩命运的表情,便是作为权力象征的食物如何给人带来困境的真实写照,而孩童和妇女,正是家庭餐桌权力结构中的最底层。


儿童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处于一种奇妙的特殊地位。作为被分配者,孩童在餐桌上是失权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决定自己食单的经历是所有小孩童年生活的共同底色,你也有过那样的时刻吧,那些呵斥伴随着「挑食」「我们以前哪有这么好的条件」之类的冷嘲热讽在耳边回荡,一段童年生活的回顾影像就此渐渐完成,记忆中视野的终末总是一口不断推近、逐渐放大的冷米饭碗,还有终于滚落在凝着冷油的肉糜上一滴伤心的眼泪。



然而吊诡的是,虽无权力,孩童的话语却始终有被谅解的优先豁免待遇,即便说出了刺伤人的真话,甚至引来怒目,也总会有人用「童言无忌」来打圆场。孩子的需求也往往在家庭中拥有极高的优先级,许多家庭会为此有着奇异的氛围营造,举凡婴孩张口提出的,众人便莫有不从,「摘星星摘月亮也能办到」之类成年人拍胸脯子夸下的海口也并不鲜见。烽火诸侯逗褒姒一笑是君王昏聩,但显然,当视角切换到哄孩子吃饭这等全家大事面前,似乎总觉得「隐隐约约有听说过啦」。


所幸饮食的话语权最终会随着个体的成长渐渐完成转移,随着主体性的完善,长大后的孩子往往能争夺回属于自己的饮食自由,与之相对的,因为成年后进入了新的社会关系,新的规训也随之而来,毕竟大人的餐桌是可以随意点菜却无法任性言语的地方 —— 成年人生活好像就是这样,将话语和饮食自由在无形中进行交换,完成权力交接让渡的过程。



但往往有那样一重困境,在成年后,选择再度浸入家庭生活时,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是没有真正达成过这种交换的,仿佛是交付了嗓音却没能换来双腿的人鱼,反受父权制家庭压制,陷入了奇怪的困境中,那是一个既失去了食物的决定权,话语又无足轻重的奇怪境地,一种,「瑞士卷困境」。


长大后的筱婷端碗吃饭,在餐桌上拥有一席之地,也有了拒绝去重男轻女的阿爹阿婆家的自由,作为母亲的黄玲却仍身处囹圄,生活在大量付出却始终遭到轻视的挤压里,而带给她这种挤压的源头,就是她的丈夫庄超英。她必须将自身的一切需求置于全部家庭成员之后,在食物短缺定量供应的年代里,让孩子甚至亲戚家的孩子吃饱饭念好书才是顶要紧的,但为家庭付出良多的她说出的话语,却是被轻视的,冷冰冰落在地上,只有再三地「掀翻饭桌」才能让丈夫真正听到她要表达的一切。我想,黄玲的心情,所有曾经想要,或者已经揿下发布「瑞士卷」视频按钮的女人,都会明白。



对于女性而言,围绕食物进行的对抗,不仅是在找回自我与食物之间的正向关系,更是在争取话语权的过程。电影《出走的决心》中反复多次出现过的自酿辣椒酱就是一个餐桌权力的象征性符号。电影世界里,李红试图通过售卖自制辣椒酱获利,达到购买汽车的目的而未果,期间受丈夫冷言冷语无数。自驾出走后,她又捡起了做辣椒酱的手艺,在旅途中获得了第一桶金,支撑着自己越走越远。而在电影外的真实生活里,主角原型,50 岁独自开车自驾旅行的苏敏阿姨也曾在采访中提及,在离开家旅行后,她拥有了「辣椒自由」,从小在西藏昌都长大,口味嗜辣的她,因为丈夫的责备「吃这么辣对孩子不好」,随后在家操持厨房劳动的几十年里都很少有给自己做一道辣菜的机会,直到「离家出走」后才惊呼,天啊,我终于拥有了辣椒自由。电影之外的采访像是对影片内容的绝妙补充,辣椒换来了自由,辣椒也意味着自由。



100 年前,鲁迅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演讲时发出过这样的呼告,「娜拉走后怎样?」他说人最痛苦莫过于,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离开家庭的娜拉最终命运似乎难逃悲凉,困境依旧。如今我们也许该问,掀翻饭桌之后呢?面对满地残羹,油渐凝,肉已冷,要扶起来重新做一桌不是自己爱吃的菜,然后退回厨房间吗?这让我想起了今年在《喜剧之王单口季》节目中,女脱口秀演员漆漆在陈述自己因为胃口好而不得不面对食物困境的故事时发出的宣告:「我想要上桌吃饭。我不仅要上桌自由,我还想要吃饱自由。」


女人,请上桌。


FoodWine吃好喝好
《FOOD&WINE》中文版,吃好喝好,长生不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