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厨闲聊录|野路子能让杨锦的 Co- 走多远?

文摘   2024-11-29 19:00   北京  


「厨房好玩吗?」


「要不你进来看看?」


不到 20 岁的杨锦应该没想到,一句无心的问话换来的一个漫不经心的邀请,却开启了他的新未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掩映在南京城中心区重重绿荫中的小餐馆,主营日式定食:土豆泥、海螺片、咖喱猪排饭、寿喜烧、加州卷……老板是药科专业出身,厨艺属天赋加自学。杨锦,室内设计专业的在读大学生,一开始只是位食客。



可能杨锦找到这家店也不算偶然。对美食的欣赏是基础家庭教育。他的家乡在福建福鼎,「小时候可想不到我们的白茶能成现在这种气候!」母亲是厨房中的「扫地僧」,每天晚饭四菜一汤不重样,杨锦的舌头和肠胃,几乎从小就没给零食留过空间。福鼎濒临东海,海鲜顺着海水,漂游到母亲的菜篮里,再浮于杨家的餐盘上。后来杨锦到南京,发现藤壶这一类食客追捧的新兴高级食材,心里还嘀咕:这东西在家我从小吃到大呀。


口腹之欲这一块儿,杨锦堪称「被保护得很好」。自信心也是。在家由母亲保护,离开家就由自己。在南京,杨锦开启了另一场美食漂流。他吃遍了大大小小的餐馆,这家叫「沐」的半家庭日式小馆,食材新鲜、调味得宜,加上温暖的家庭氛围,吸引了很多老饕,也最终成了杨锦的日常食堂。



十年后,别人口中的「小杨」变成大家口中的「老杨」,已经在四川成都有了自己的小馆子,追求食材新鲜、调味得宜、温暖氛围。餐馆名字 Co-,简单干净的音节,承载了他对美食的理解:像海一样包容,并有不断流动的生命力。他已然经历了很多,却仍然是年轻的,还不到 30 岁,目光充满神采,脚步稳而轻快,健康肤色,明朗笑容,端上形如一叶扁舟的金枪鱼,像是下一刻就要出海的少年。


少年总是锐意风发的,杨锦披着一身海风挺进内陆腹地,要的就是「不一样」。



没错,要「不一样」,宁可出错,不可无趣。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做精致餐饮,总要讲点出身,很多主厨都有着漂亮的专业教育履历,杨锦则从不讳言自己的「野路子」。那家日式小馆的老板就充当了导师一般的角色;餐馆空间小,总去吃饭的杨锦放下筷子抬起头,就能瞥见厨房,好奇心驱使他发出开头的一问,对方也应得爽快,于是杨锦从「海面」,第一次潜入了「海里」 —— 那天,厨房里在处理一条巨大的三文鱼,新鲜的鱼身还泛着海洋赋予的冷蓝色金属光泽。老板和伙计都不在意后厨进了个看什么都新奇的精神小伙,自顾自地切下各个部位,橘红的鱼肉划开外皮,嫩白的脂肪间歇起伏,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浪。虽然有点「不务正业」,但杨锦的目光随着刀刃破开鱼身,瞬间就被这种视觉美感震撼。


他第一次意识到,食物的美,远超舌尖的欢愉,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深潜。他知道,自己大约是要在这片海里沉浸一番了。



老板看得出这个年轻人「下潜」的决心,转头甩来自己翻译的全套五册《现代主义烹调》(Modernist Cuisine),2000 多页,全球知名的煌煌美食巨著,「想学就看看。」


野路子,并不意味着不下苦功。


杨锦的课余生活开始在这片不足 10 平方米的海域翻腾。「野」总和「趣」搭配在一起,空气炸锅和电磁炉,让合适的手加以活用,也能打出百花错拳。整个餐厅,算上服务生,也就三四个人,臭皮匠凑在一起,一边翻书,一边翻转碳炉上的鳗鱼,钻研出一整套菜单。



在当时的南京,「日法融合料理」还是个过于稚嫩的概念,「沐」的菜单上,就有了惠灵顿牛排,有搭配多种法式酱汁的烤秋刀鱼,有实验多次最终「绣」出完美裙边的马卡龙……纸上的概念与技术往往太过刻板,海却是永远的流动进行时。


「野」有时也意味着迅速和全面,杨锦上午帮忙削萝卜、翻厚蛋烧,这是基本功;下午就能进阶到处理整羊和整猪。所有牛肉品类,一、二、三级部位,如何处理和烹饪,都能亲自上手。大海太过广阔,时间并不以线性推进;刀工、火候、食材、创意……一个浪头可能包罗万象。杨锦总想起自己小时候偶尔帮厨,母亲的一句评价:你做菜还蛮有天赋的。年轻的冲劲和自信让他的「泳姿」不断精进。



2024 年 1 月,杨锦结婚了。妻子是他 2022 年初来成都时认识的本地人;出身餐饮世家,是持有法国巴黎费朗迪学院资格证书的「正规军」。杨锦和她交流,才知道当年的他其实是在以一种「赶鸭子上架」的速度经历磨炼。Co- 也是一场义无反顾的冒险。2022 年,杨锦想要换个环境,自己开一家餐厅,一拍脑袋,想起小时候母亲总爱在某些菜式里放些辣椒,又听说成都生活安逸,于是来到成都闲逛了一番,到处走走逛逛,看中了「东郊记忆」的创意园区,大剌剌地走到园区招商部说,「我想搞个店面。」 


「我没想太多,也没做什么市场调查。反正有手艺,失败了就再回去打工好啦。」无知者无畏。他曾经在那个家庭式厨房,想捣鼓一下低温慢煮。专业慢煮机超了预算,老板琢磨了原理,想起过去做药学实验的恒温机,搬了一台过来。成本平替,效果不差。杨锦从此把「融会贯通」融入了料理。



他形容那种感觉是「完全剖开内心」。这样大胆尝试的教育不仅来自后厨,「沐」既然吸引得了杨锦,自然也会吸引不少其他老饕。有个同样天天来吃饭的食客,每次都会自带一瓶葡萄酒佐餐,杨锦也跟着他一起品酒;隔壁咖啡店的老板,性格古怪却好吃,每次都拿着新烘的豆子讲手冲、烘焙、冷萃……杨锦享受着不断的冲刷,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有「悟道时刻」。餐厅的常客里有一群意大利人,有一次吃完烤鱼,其中一个问杨锦,「想不想去真正的意大利厨房学学?」


「我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但觉得自己挺强的。应该没问题。」海不分国界,奔涌八方,毫不犹豫。



他跟着对方去了米兰和那不勒斯,去了几家在本土非常著名的餐厅「游学」,第一次深入探索了专业厨房的海域。尽管英语只能基础交流,意大利语更一窍不通,但他全身心投入,调动所有注意力,学着做筋道的手工意面,看厨师如何平衡面粉与鸡蛋的比例;也感受意大利餐盘中的海风和江浙闽粤的有何不同。几个月的时间,强度仿佛数年。


「我发现自己确实有点天赋。」游学时期的杨锦虚心学习,也自信不改。他骨子里有点浪漫主义,也许因为学艺术的缘故。此后他又抓住机会,去意餐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中国台湾,进行另一场专业厨房游学之旅。海域扩大,「物产」自然愈加丰富,底气也更足。游学归来,杨锦很快成为一家连锁意餐后厨的「救火队员」,热档冷食都上,承袭了他从学厨之初便一以贯之的全面。要自己开餐馆的梦想,也在厨具碰撞出的清脆声响中逐渐成形。



杨锦用一支形似油画笔的小刷子,轻柔地扫去松露菌上的泥土。Co- 的开放式厨房小巧明亮,年轻的团队内外忙碌,穿梭在餐台与用餐区。2022 年夏天开起来的餐厅,挺过了一开始的高温限电与疫情封控,已经慢慢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客人。恰恰也是 Co- 的含义:联结在一起。


东海的咸鲜来到成都香辣的空气中,似乎没什么水土不服,反而自成一派,很多客人来这里是为了品尝鳌虾,这是他钟爱并坚持使用的食材,也本着浪漫与融合的精神,进行种种搭配实验。



秋冬菜单的鳌虾,躺在暖色酱汁构成的眠床上。鳌虾内部处理成溏心口感,酱汁加入了发酵的榛蘑和蘑菇汁,混合菌子熬出菌菇油,再熬成萨芭雍。这道菜融汇了意餐的语言,也讲述山与海拥抱的故事。


如今,杨锦总会时不时由妻子带着进山,寻找山野能够馈赠的食材和香料。也和眉山的农场进行深入合作,定期带着厨余回到农场,落叶归根。「成都周边的山,开车每过半小时,海拔和生态都会变,树的长相都会不一样,真的很有趣。」也许在海风少年的眼中,山也是浪一样起伏的另一片海,正等待他深潜。或者说,那些藏在五香兔头、姜汁热窝鸡、水煮鱼和耙耙菜米汤中,家常而复合的味道,本来就与海的包容一脉相承。



「我希望自己的菜能传达出跳脱的线条和色彩,就像我最爱的画家。」没有路是白走的,杨锦的艺术气质上来了。他挽起袖子,露出奥地利画家埃贡 · 席勒(Egon Schiele)的纹身。经过连锁厨房洗礼的杨锦,遇到一位同样爱美食和艺术的客人,两人一拍即合,用 Egon 做名字,开了一家餐厅。合作伙伴擅投资、懂经营,于是杨锦便在 Egon 的后厨,度过了厨艺生涯最为恣意的时光。


他的菜品天马行空 —— 当归和鸽子本来应该炖汤,他偏要做成鸽肉搭配当归酱汁;牛小排低温慢煮,融入花椒调味,到这一步还算常规,搭配苦瓜就别出心裁了。他在锅里和餐盘上,干回了自己的老专业:画画和设计。



创造中的热情和能量,和美丽的海浪一样,能感染和吸纳很多人投入大海的怀抱。后厨里,小杨慢慢变成「老杨」,也集结起三四个堪称「铁磁」的团队合作者。后来,杨锦想要尝试经营,就说,「我要去成都开店啦。」他们的反应都是,「跟你走!」


杨锦、伙伴和 Co-,就这么漂流到四川盆地。海汇入山河,也许是偶然;但野路子的人生,本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Co- 时代的杨锦,虽然年轻,但也更多充当起兄长和导师的角色。他喜欢去拍客人没吃完的菜品,和团队琢磨其中原因,看要做出哪些调整。进行指导和示范时,他温和的声音里带着严厉。他习惯了不去计划很长远的事情,但也按照自己的步调,培养这个年轻的后厨,让每个人发光发热。「甚至要比我更强,这才是我如今享受的状态和成就。」


「厨房好玩吗?」


如果现在有人问他,他大概会笑着反问:「要不要进来看看?」


也许,答案永远藏在火焰与海浪之间,在那个名为 Co-,期待寻找联结的小餐厅里,等待下一位深潜之人。


FoodWine吃好喝好
《FOOD&WINE》中文版,吃好喝好,长生不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