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台湾观光,自然少不了去地处西南部的第二大城市高雄。
2010年时,国民党刚从民进党手里夺回执政权不久,但高雄市长却是民进党籍的陈菊,据说这里是绿营的主要阵地。
高雄又有一个别名,叫打狗,为什么叫这名字?
我们对此充满了好奇。
请您赏读鼠眼观台湾系列之九:
我在做去台湾旅游前的“功课”时,就对高雄打狗英国领事馆(官邸)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到高雄后,我们首先赶赴此处,看英国人当年如何打狗?
打狗英国领事官邸坐落在西子湾畔的鼓山上,是一栋古色古香的二层红砖建筑(因其依山势而建,从正面只能看到上层)。
台湾第一洋楼正面
它以全台“第一洋楼”的名号,外加一个奇怪的名字,闻名遐迩,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观光客纷至沓来打卡
为什么要把高雄叫作打狗?
难道这里曾经野狗横行,人们打走了狗才在此建城?
这当然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从字面上解读高雄:高大雄伟,巍然屹立。
到了高雄才知道,这是个地势低洼的海港城市,其吞吐量曾一度领雄世界港口之首。
曾领雄世界的高雄港
19世纪末叶前,它的名字一直叫作打狗。
原来此处的原住民平埔族,为了保护家园、防备海盗,就在房前屋后遍植竹林以筑篱笆围墙。
平埔族发音称其为“takou”。
清代朝廷派遣到台湾任职的官员根据读音,遂将此地称为打狗。
1895年,日本人侵占台湾后,认为打狗两字不雅。
“takou”的发音和日语的“高雄”相近,就根据发音写作日文“高雄”,但读音还是叫“打狗”。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沿用了日文“高雄”的写法,只是把读音改回了国语“高雄”。
高雄名字的几度变迁,记录着日本人侵略和统治台湾的历史。
也许是因缺乏必要的历史资料,到我们去高雄时,许多旅游宣传推介上至今还将英国领事官邸误为领事馆。
其实几年前,台湾史学界详查了英国国家档案局的资料,已经确认领事馆办公室(含巡捕办公室与监狱)不在此处,而是设在山脚下的哨船头。
因此,这幢房子只是领事官邸,是领事居住及接待使节宾客的重要场所,它与领事馆之间有一条登山古道联结。
这座建筑竣工以来的沧桑变迁,记录了中国积贫积弱和帝国主义侵略历史的屈辱见证:
1860 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向列强开放了台湾打狗、安平、淡水、鸡笼等四个港口,英国率先在台湾淡水设立领事馆。
因打狗港发展迅速,1864 年英国领事馆自淡水迁至打狗。
官邸由当时的大英帝国陆军皇家工程部设计监造,为一回廊形欧式建筑。
二楼红砖回廊
1879年竣工,是全台出现的第一座混凝土砖木结构建筑。
如今是高雄史迹文物馆
1895年日本侵占高雄后,将官邸改作海洋观测所。
1945年国民政府光复台湾后,又将官邸作为气象测候所,1977年被台风赛洛玛严重毁坏。
因其是打狗开港及海洋经济贸易的重要历史见证,高雄市政府将其精心修复,1987年宣布其为“保护古迹”(相当于大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又建成高雄史迹文物馆,我们去观光时是免费的。
后来为了控制参观人数,从网上查询,如今也需要购买门票了,每人66新台币。
史迹文物馆内陈列有高雄港的人文及地理历史背景和文物史料、古今景观照片、建筑模型、打狗抗日的炮战图,成为大陆游客到台湾观光的热门景点之一。
“打狗英国领事官邸”占地面积不大,却占尽地理优势。
游客络绎不绝
其东侧、西侧及南侧都紧邻陡峭的悬崖,北侧连接鼓山,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环水的地形。
远眺高雄港灯塔
官邸依山坡而建,从此俯瞰,西侧的高雄港和东面的西子湾一览无余,美丽的海湾景色尽收眼底,不愧是高雄著名的观光景点。
远眺西子湾和高雄港
但在山麓僻静处,几个设置多个射击孔的地堡,也在提醒着游客,这里曾出现过剑拔弩张的时刻,但愿这样的时刻永不再现。
碉堡留存剑拔弩张痕迹
登山小道右侧,是纪念孙逸仙先生的中山大学。
与中山大学毗邻而居
看到西子湾,很容易就令人想起家乡杭州的西子湖,同样都是祖国美好山河,同样值得留恋和眷顾。
刊载于《人民铁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