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人“老铁”印象

文摘   2024-11-07 06:24   浙江  

真话不假说

假话真不说

明天11月8日是“记者节”,与自诩“山寨版记者”的我,其实没多大关系。

但我毕竟业余采写新闻近四十年,期间得到许多德高望重老报人的提携和帮助。

故藉此机会,推送一篇6年前写的、回忆沪上老报人"老铁"风范的拙作。

前不久七零童公众号曾经推送过《“老铁”赠书到杭州》(点击可读),今日再具体说说我对老铁的印象……

谨以此文恭祝老报人老铁与他的老伙伴们、以及所有“铁肩担道义”的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

老报人“老铁”印象

老铁是昵称,今年已经87岁了。

退休前他是《上海铁道》报总编辑,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和上海市韬奋奖提名。

老铁有气度。

30多年前我还是一线工人,一篇不到320字的消息稿获《上海铁道》报1989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无心插柳获“好新闻”奖》(点击可读)。

报社通知我到上海领奖,还让我在会上发言。

我发言时,既没感谢报社让我得奖,也没感谢邀请我参加领奖仪式,反“不识相”情绪激烈地给报社提了“通讯员上稿难、记者与通讯员抢稿源”等几条意见……

参加座谈会的人都大跌眼镜,认定我做了傻事,彻底把报社给得罪了……

老铁时任副总编,不但没生气,事后还在编辑部会议上对全体采编人员说,如果不是真的爱新闻,是不会如此直言不讳提意见的。

他让时任采通科长的彭建华老师联系我,经常向我传授新闻采写技巧,帮我慢慢提高采写新闻水平《恩师教我写新闻》(点击可读)。

老铁很谦和。

他的昵称就是明证,他因名字中有个铁字,经常被人叫作老铁。

担任总编辑后,他让大家继续叫老铁,说这称呼亲切,连小他10多岁的我也跟着大家叫老铁。

老铁很敬业。

他当总编时,《上海铁道》报还是张黑白四开周三报。

老铁为这张小报打造“内涵深、外表精”的“海派”风格,提倡重点报道“大气候、大视野、大容量”;报道形式“小篇幅、小口径、小角度”,使报纸很快跻身全国企业报“十佳”。

老铁很民主。

他当总编辑后,遵循“领导就是服务,‘伺候’好各位同仁,为大家创造顺畅工作环境”的理念,实行编辑、部主任与总编对版面共同负责制。

他实施“开门办报”,邀请专家和读者组成评报组,对每期报纸评头品足,虚心听取改进意见。

老铁有远见。

他打造“青年工程”,让年轻采编人员唱主角,参与采写重大题材、策划战役报道和重点栏目。

如有采编人员想要更大发展平台,老铁一概开绿灯放行。

这可不比如今,想跳槽辞职即可——那时候原单位不放行,想走人?

门都没有。

但老铁愿意开这扇门,后来上海多家主流媒体都有老铁当年的麾下,好几位的名声和成就都超过了老铁。

老铁也很重视培养通讯员队伍,报纸开辟由通讯员主攻的“每周特稿”栏目,每次刊登一篇三五千字的特稿。

在他悉心扶植下,一些过去只能采写“豆腐干”的通讯员,逐渐成为在许多媒体“挂号”的特稿“写手”。

老铁有担当。

某年他率队到威海开笔会,到刘公岛的渡船因风大停航,大伙都很扫兴。

正准备取消登岛计划时,老铁说话了:“刘公岛是甲午战争主要遗址,不能不去。”

最终他动用人脉,“借”来驻军快艇让大伙登上了刘公岛。

老铁与笔会代表刘公岛合影

参观甲午战争沉船残骸

老铁重情义。

他的《“老铁”的铁道梦》一书,专门有一节写“我的同事们”,20名同事中也有3名通讯员入列。

他深情解释:“办报就像建一支足球队,光一二个人踢得好没用。作为组织者,要发挥团队各自所长。像我们报纸,通讯员占版面主角,虽不领工资,却也是我心目中的同事。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这段历史。”

他退休后,老朋友们依旧往来不绝,其中有报纸当年的分管领导、编辑,也有通讯员。

他还为好几位老朋友“树碑立传”,在文章中回忆共同奋斗的岁月。

许多当事人已经忘记的细节,老铁这位老朋友却饱含深情娓娓道来。

老铁八十寿辰后,大家都改口称他为铁老!

铁老大名张铁民,《新闻出版报》曾以《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介绍他的事迹。

此图为年初到上海看望铁老,左起;曾分管过报社的原路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张春新先生,铁老,陈慈林,铁老的夫人丁老师

刊载于《人民铁道》报

刊载《浙江工人日报》

刊载上海《新民周刊》

七零童
说真话、做实事、当真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