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不假说
假话真不说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20多年前,原杭州铁路分局曾出过一名中国象棋全国冠军,俗称棋王。
他就是被誉为"弈林怪杰"和"拼命三郎"的于幼华。
采访中他向我详细讲述了这两个外号的由来。
只因我对中国象棋只懂皮毛,如果在文章中闹了笑话,期待各位棋友和读者朋友在留言处指正批评。
弈林怪杰于幼华
中国象棋是我国的国粹之一。
传说象棋是汉楚相争时大军事家韩信发明的,他为枯燥军旅生活创造的这种娱乐方式,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一种载体。
2000多年来,在楚河汉界之间,曾经是多少弈林高手叱咤风云的舞台,“两军”对垒之际,演绎出无数的动人故事。
国运昌然后棋运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每年都要举行一届全国象棋锦标赛(分团体和个人二个项目)。
2002年11月在江西宜春举行的全国象棋锦标(个人)赛上,一位来自原杭州铁路分局的业余棋手登上了冠军领奖台,加冕新中国第十一代“棋王”, 并获得了象棋特级大师的称号。
他就是被同行们称作“拼命三郎”的弈林怪杰于幼华。
2003年春节前夕,本童专程采访了这位棋坛怪杰,听他讲述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三怪”。
第一怪:少年成名却无师承
弈林犹如武林,一般棋手都是要正式拜师的,否则就是所谓的“野路子” ,会被人看不起。
但于幼华却坦承,自己就是个从未正式拜过老师的“野路子”棋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于幼华出生于舟山群岛上的海岛小城定海。
在他10岁左右时,正值“文革”中期,小镇上的人们没有别的娱乐方式,常在茶余饭后在路边搭起台子杀几盘象棋,当作一天劳累后的消遣。
童年的于幼华最喜欢看大人们下棋,有时也抓住机会与别人“将”几下,不知不觉中,他对这种没有硝烟的战斗入了迷。
就在那时,于幼华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象棋的种子。
回忆起自己的象棋启蒙阶段,于幼华认为那时没有任何胜负的压力,走的就是路边练摊的“野路子”。
也根本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成为职业棋手、甚至获得全国冠军。
没有老师怎么提高?
“主要就靠自己囫囵吞枣地读一本大哥珍藏的我国三十年代棋王谢侠逊写的《象棋大全》,有时也会设法找一些油印的棋谱。经常是自己一边看书,一边琢磨棋谱,也算是自学成才吧。”
当然,有时也会碰到一些喜欢他的前辈棋手,对他稍作指点,这也常常使他得益非浅。
凭着在象棋上的天赋和聪慧,他逐渐在舟山地区和浙江省的象棋比赛中脱颖而出。
1974年,14岁的他获得浙江省少年象棋比赛第三名。
1977年,初中毕业的他也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难逃上山下乡的命运,被分配到国营东海农场当了一名农工。
每天在棉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许多人劳作之余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喝酒打牌。
但他却常常一个人枯坐打谱,继续徘徊在楚河汉界间。
常有人说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他到农场半年后,幸运之神向他敞开了怀抱。
1977年底,他参加在天台举行的全国首届少年象棋锦标赛选拔赛,在10名小选手中胜出。
继而又一鼓作气获得全国少年象棋锦标赛冠军,成了我国第一位少年棋王。
少年得志,许多弈林前辈看了他下的几盘棋,都认为他有“灵气”“前途不可限量”。
于幼华对我说,正是这次比赛,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的表现引起了省体工大队领队陈忠水的青睐。
通过多种努力,1978年,于幼华被选入刚组建不久的浙江象棋队,成了一名职业棋手。
那一年他才18岁。
进省队后,于幼华感觉自己肩上的压力大了许多。
从业余棋手到职业棋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过去当业余棋手时,你可以把下棋当作一种娱乐方式,现在成了职业棋手,那这个就是你的“饭碗”。
国家花钱可不是让你来娱乐的。
当时象棋队初建,近一年时间里,全队只有他一名棋手,不要说请教练员来上课了,就连最基本的队友之间的切磋都没条件。
万般无奈,于幼华只得到合肥“留学”,参加安徽省队的训练。
说起这段“无师无友无对手”的专业训练经历,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第二怪:初涉弈林即得名号
弈林也和武林一样,常常会给一些有鲜明特点的高手和名宿“封”一些名号。
但奇怪的是,初出茅庐的于幼华也很快有了一个“拼命三郎”的名号。
那还是他成为职业棋手的第一年。
10月份他参加在郑州举行的全国第五届象棋锦标(个人)赛时,第五轮遇上了当时全国排名第一的棋王胡荣华。
只要会下中国象棋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胡荣华的大名。
当时被称为"胡司令"的胡荣华棋力如日中天,真是鼎盛时期。
这位弈林传奇人物是于幼华心中多年的偶像,自学下棋以来,有许多时间他是在读胡大师的《棋谱》中提高自己的。
今天有机会与偶像过招,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没有心理负担,只想通过比赛向大师学习一点东西。
“结果既然已经决定,就让过程尽可能地精彩一点吧。”
于幼华在回忆这场比赛时,这样向我解说他的心路历程。
象棋比赛中,开局一般都是走前人的定式,此过程一般仅需几分钟。
十几个回合后,就进入中局。
中局主要是双方抢占有利地形,有选择地兑子。
到进入残局时才是展示棋手功力的关键时刻。
在与胡荣华的比赛中,于幼华抱着不能进宝山空手而归的想法,进入中局后,他不按定式出棋,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和灵光一现,班门弄斧,主动出击。
也许是胡荣华开始时没把这个后辈小子放在心上,也许是没想到于幼华一上来就摆出一副拼命的姿势。
俗话说"乱拳打死老师傅",虽说于幼华还没打死老师傅的实力,但胡荣华一时间还真被他搞得有些手忙脚乱……
进入残局时,于幼华的盘面并不太难看,一时间吸引了许多观战的人。
许多人对于幼华敢于向大师“叫板”十分钦佩。
这盘棋最后当然是于幼华输了,但他自己说,这是他有生以来走得最酣畅的几盘棋之一。
在接下来的几轮棋中,许多名家都不敢再轻视这位初涉弈林的“毛头小伙子”了。
在名家们的认真对付下,于幼华还是凭血气之勇,能进攻的决不退却,就算是输了,也要把对手吓出一身汗来。
而且他常常脱离棋谱常规行棋,使对手摸不着他的底数。
他对我说:“如果全按前人的‘谱’下棋,怎么可能下出自己的风格来?我反正无门无派,因此可以不必拘泥师门传承。”
在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成人正式比赛,在有胡荣华、杨官璘等高手林立的情况下,最后获得了第七名,这个成绩使许多弈林前辈对他刮目相看。
胡荣华当时感慨地预言:“此子心思灵敏、棋感通透,敢打敢拼,待以时日,必将登上全国冠军宝座。”
在后来的每次比赛中,他下棋大刀阔斧,崇尚速战速决,决不轻易言和。
他剽悍的棋风象一股旋风,冲击着整个棋坛。
很快,他得了一个“拼命三郎”的名号。
我采访他时,看到一张他在全国象棋锦标(个人)赛上的比赛照片。
在标明他姓名的桌签上,写着“拼命三郎于幼华”七个大字。
于幼华承认,这是对他的“特殊待遇”。
第三怪:退役八年终获冠军
剽悍凌厉的棋风可以攻城掠地,可以使敌手屈服。
但如果找不到敌手的弱点就一味猛攻,也会门户大开,露出自己的的破绽,这时就往往会被敌手一下点中死穴而咽下苦果。
虽说胡荣华早就预言于幼华会登上冠军宝座,但于幼华却让胡大师的这个预言在20多年后才兑现。
在1991年以后的20多年中,他6次跻身全国个人赛的前六名,成绩最好时他获得第三名,离“王冠” 仅一步之遥,但往往就是与冠军擦身而过。
缺乏耐心、心浮气躁是他久久不能登上象棋巅峰的致命弱点。
1986年的一盘棋使他至今难忘。
那是在湘潭举行的第13届全国象棋锦标(个人)赛上,当时他与“羊城少帅”吕钦狭路相逢,谁赢谁就能首次获得全国冠军桂冠。
棋至中局,于幼华明显占优,他在走完了一步得意之棋后,抛下抱头苦思的吕钦,点起一支烟,“溜”到外面轻松一下。
谁知乐极生悲,得意忘形之下,他竟然忘了按下记时棋钟。
等他抽完一支烟,回到赛桌前时,不禁暗暗叫苦:他的时间竟然快要用完了……
于是手忙脚乱、于是昏招迭出、于是大好局面顿时付诸东流。
一支心浮气躁的香烟,竟然断送了一个即将到手的全国冠军,这个教训对他不可谓不刻骨铭心。
这枝香烟甚至差一点彻底断送了他的冠军梦:1993年,国家压缩非奥运体育项目,浙江省撤消了象棋队。
1994年,于幼华退役到原杭州铁路分局当了一名职工,从此结束了他15年的职业棋手生涯。
不再是职业棋手了,自己还能再圆冠军梦吗?
这无疑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和严峻考验,于幼华一度很迷茫。
但他所在的杭州铁路分局体协却对他非常关心,为他继续下棋创造了许多条件。
1995年推荐他参加原铁道部“火车头”体协代表队,他为“火车头”体协获得全国锦标(团体)赛冠军立下了首功。
首战告捷,他信心倍增。
不久又在全国锦标(个人)赛中获得第三名。
他重新燃起了向“王冠”发起冲击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一名铁路工人,自然有其本职工作。
工作之余,于幼华的唯一爱好就是打棋谱。
于幼华唯一爱好是打棋谱
他总结了多年来在棋艺上正反两方面的积累,多方搜寻棋谱,积极参加各种高层次比赛,打磨自己的棋艺。
人到中年,他逐渐收敛起急躁,更多了几分稳重,对待“棋道”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他再也不是那个单纯只知进攻、决不言和的“拼命三郎”了。
在对待每盘棋上,在保持凌厉棋风的同时,他更表现了喜怒不形于色的风格:局势占优时不骄横,处于劣势时不轻言放弃,坚持到最后一步棋成了他下棋的特色。
对棋道的感悟使他的棋力提升很快,1995年,他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亚洲第七届象棋名手邀请赛上获得亚军。
1997年,他又在文莱举行的亚洲第八届象棋名手邀请赛上荣获了冠军。
但于幼华并不满足这些成绩。
他说:“中国象棋的根在中国,这个冠军的含金量并不高。我的最终愿望是要获得全国冠军。”
经过三十多年的磨砺,宝剑终于出鞘了。
2002年11月,江西宜春市。
悟透了棋道真谛的于幼华,在先后战胜了徐天红、陶汉明和吕钦三名全国冠军后,以5胜6和积8分的不败战绩,实至名归地成为中国弈林新盟主,成为新中国的第11位中国象棋“棋王”。
加冕“王冠”后的于幼华并没有陶醉于胜利。
在接受我采访时,他言语谦和,根本没有弈林新盟主的“霸气”,更多表达的是对往事的反省和对未来的期望。
于幼华说,现在我国象棋水平提高很快,年青一代中高手辈出。
这为象棋走向世界,最后成为奥运会项目创造了一定条件。
他介绍了去年全国锦标赛时,他与上海青年选手孙勇征的一局棋。
当时于幼华也重蹈胡荣华当年的复辙,开局不久即被孙搞得很被动。
进入残局时,他还没有夺回主动权。
竞赛规则规定,进入残局后,如果双方在各走完三十步棋后,都没有吃子,那就算自动和局。
当时双方已经各走了二十七八步棋了,都还没有吃子。
如在前几年,于幼华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和局的。
但现在的他,心态已经比较成熟,就沉着应对。
结果在最后二步棋时,孙一个疏忽,被于抓住破绽,拿下了这一分。
如果没有这一分,有可能又要与冠军失之交臂。
于幼华说:“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啊。”
2003年4月,他要参加世界象棋杯赛,为中国象棋最终走向世界尽一份心。
紧接着又要参加全国象棋联赛,任重而道远。
他表示,棋盘上虽然没有硝烟,但那是智慧的角力场,同样充满着“刀光剑影”。
他要继续驰骋在楚河汉界中,为让中国象棋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上铁报-华东旅行》刊发
《哈铁报-星期天》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