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赠书到杭州

文摘   2024-10-12 06:24   浙江  
真话不假说
假话真不说

10月11日是九九重阳节,也是第12个老人节。值此崇老尊老爱老的日子,推送一篇感恩老领导栽培扶持之功的拙作。

2024年1月14日,到上海与《上海铁道》报几位老领导聚餐后,我与曾任本报副总编的张王华,陪同老总编张铁民先生回家时,明显感觉米寿之年的老人家渐显老态,内心颇感酸涩和难受。

想起老人家几十年来对我的提携,特别是回忆起2014年5月24日他亲自送书到杭州的情景,心头涌现无穷的感激和感慨。

请您随着我的拙笔,回到10年前“老铁”赠书到杭州的现场。

我与王华兄送老铁回家

2014年5月24日,耄耋之年的老铁专程从上海赶到杭州,在浙江铁道大厦向10多名老朋友赠送了带着油墨清香的新作《老铁的铁道梦》。

老铁30年新闻实践结晶

这是他继上海、南京赠书之后的第三站。

老铁是《上海铁道》报已退休多年的老总编张铁民的昵称,《老铁的铁道梦》是他35年新闻生涯的心血结晶,2014年5月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老铁在解释自己不顾年高、风尘仆仆到各地赠书的原由时表示:“我在职时,经常喜欢和同事们‘抱团’走基层、到一线采访,本书有一些篇目属集体创作,合作人员很多,甚至还有一些通讯员付出的劳动。所以我应该把书送到朋友们手中,以表示我的感谢。”

赠书活动由《上海铁道》报驻杭州首席记者孟奇老师精心操持。

应邀参加赠书活动的朋友,大都是老铁在几十年新闻活动中的采访对象、合作伙伴和提携的新闻界晚辈,本童亦有幸忝列其中。

赠书仪式合影

合影照片左起:上铁报驻杭首席记者孟奇,杭州铁路公安处治安支队长沈晓华,上铁报编辑沈建强,《法制日报》浙江记者站原站长陈洪钧,原上铁报驻杭记者孙宝坤,省委党校副教授裘本培,原杭州列车段段长施国强,老铁,受气老鼠陈慈林,诗人朱坤宇(笔名林子),嘉兴车务段劳人科副科长许亚雄,原浙江省青联委员、杭州站团委书记、浙江“火车头”艺术团资深首席主持人郑华,浙一医院城站院区(原杭州铁路医院)管委会综合办副主任曹增坪,济济一堂13人。

为了欢迎老铁来杭、祝贺老铁新书出版,曾获央视歌咏比赛金奖的郑华一展歌喉,分别表演了美声、通俗和原声唱法,他的歌声激情澎湃、跌宕起伏,使聚会充满了喜庆。

郑华现场献歌

老铁与诗人林子、歌者郑华

《老铁的铁道梦》记录了老铁35年新闻工作实践,大部分是在《上海铁道》报20多年的新闻实践。

特别是他担任总编后,率《上海铁道》报同仁秉承“优化信息、深化热点、强化服务、美化包装”观念,形成了本报“内涵深、外表精”的“海派”风格。

中国企业报协会在推荐老铁参加全国“韬奋奖”评比时,详细阐述了《上海铁道》报“海派风格”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报道“三大”:大气候、大视野、大容量。

坚持小报(四开周三报)小办,但不小家子气。

报道领域拓宽:破除“不登铁路外的事、不登铁路外的人、不登铁路外的人写的稿”旧观念,践行“立足铁路、立足本局,向运输生产之外延伸、向钢轨之外延伸、向企业之外延伸”的办报新理念。

报道形式“三小”:小篇幅、小口径、小角度。

版面风格隽永……

辛勤汗水浇灌出丰硕成果:经过几年耕耘,原先名不见经传的《上海铁道》报跻身上海滩新闻媒体品牌之林,当选上海市企业报协会“会长单位”。

编辑彭建华破格荣获上海市“韬奋奖”(此前上海市从未有企业报编辑获此奖)。

四开小报《上海铁道》从此走向全国,在3000多家企业报中脱颖而出,后来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十(二十)佳企业报”殊荣。

老铁为此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继获得上海市“韬奋奖”提名后,他又被全国企业报协会推荐为全国“韬奋奖”(这是全国新闻界授予编辑的顶级奖)候选人。

几十年来,老铁重情重义,来杭州前,他给受邀的朋友一个个亲自打电话,还不顾帕金森综合症困扰,一笔一划地在赠送朋友的书上签上自己名字。

他在赠送我的书上满怀深情地写下:“小陈 相识三十载、感情逐升温”,因我要求,他又补上了我的名字。

老铁在扉页上为我题签

赠书后与老铁合影

看着这几个字,拉开了我的记忆闸门,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老铁关心提携我的许多镜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刊登在《上海铁道》上的一篇稿件获得当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我在领奖仪式上,没说一句感谢的套话,反而给报社领导和编辑提了一些尖锐的意见,有些话说得相当尖刻。

时任副总编的老铁不以为忤,反认定了我“热爱新闻”的本质属性,从此对我提携有加。

在他影响下,许多编辑老师都对我伸出了温暖的手,扶持着我在新闻采写的道路上一点点成长。

在我最近30年的人生道路上,老铁与《上海铁道》报都是我完全可以信任和依赖的精神支柱。

1996年11月21日,我所在单位因生产布局调整被撤并,当我感到迷惘时,老铁邀我参加高规格的《上海铁道》报出版5000期新闻研讨会,并让我作为全局唯一通讯员代表在研讨会上发言。

1999年5月12日,老铁又邀我在《上海铁道》创刊50周年纪念会上作为通讯员代表发言。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是参加报社活动最多的通讯员,没有之一。

与老铁在崂山蓬莱阁合影

为了拓宽报道领域,本报设立了“每周特稿”、“大众话题”等栏目;改版面向旅客的《华东旅行》,大大提高了我的新闻采写观念和能力。

我吸吮着《上海铁道》报和老铁及许多编辑老师的“乳汁”,逐渐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老铁和《上海铁道》报各位编辑老师的提携扶持,根本不可能会有我今天的小小成就。  

老铁在该书“我的同事们”这一节中,还分别记述了他职业生涯中印象深刻的20名新闻工作者。

其中有3名业余作者,我亦有幸忝列其间(篇名《直来直去的“受气老鼠”》)。

借此拙作感恩老铁对广大通讯员成长付出的心血,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七零童
说真话、做实事、当真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