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钱塘江大桥87周岁"生日":1937年9月26日,由茅以升、罗英等领衔修建的钱塘江大桥通车。
钱塘江大桥是杭州最早的地标性建筑,在杭州人心中具有独特地位。
大桥通车82年后,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决定,为了弘扬茅以升等工程技术人员精益求精修建钱桥的工匠精神,将每年的9月26日定为“杭州工匠日”,对评选出来的杭州“工匠”进行重奖。
1987年9月26日,时任全国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的茅以升,最后一次亲临钱塘江大桥,参加大桥通车50周年庆典,并对杭州工务段几代桥工精心养桥、修桥赞不绝口。
还提出了迅速建设钱江二桥的动议……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时,我曾为《上海国防交通》杂志撰写过一篇题为《抗日烽火中的钱塘江大桥》的拙作。
谨以这篇拙作致敬茅以升、罗英、李文骥、来者佛等老一代桥工。
修建钱桥刻不容缓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沪杭、浙赣和萧甬铁路已相继通车,却被钱塘江阻隔不能连通,修建钱塘江大桥,成为打破浙江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
钱桥筹建之时,世界正处动荡:希特勒在欧洲燃起的战火硝烟弥漫……
亚洲亦烽烟四起:1931年日寇发动“9.18”事变,侵占我东三省,并妄图吞并全中国。
因此,修建钱塘江大桥也具有重要国防意义。
但建桥绝非易事,钱塘江潮汹涌澎湃天下闻名、江底淤泥流沙厚达数十米,有“江无底”之称。
杭州俗语“钱塘江上造桥”,是喻人异想天开之举。
更有外国专家断言:“能在钱塘江建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生。”
在时任浙江省建设厅长曾养甫力荐下,时年39岁的茅以升被委以全权负责建桥重任。
茅请来康奈尔大学校友罗英为总工程师,携手建桥。
回顾钱桥建桥全过程,日寇侵略战争的阴云笼罩始终,从而演绎了茅以升主持在钱塘江上建桥、炸桥和修桥的传奇故事。
“八十一难”话建桥
1934年11月11日,浙江省、铁道部及各界代表5000余人,汇聚于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下,举行钱桥奠基仪式。
世界和平日的奠基仪式
这天是世界和平日,奠基仪式选在这天,表达了人们祈求和平的愿望。
主席台两侧的“东南交通,此其枢纽;钱塘砥柱,永固金汤”对联,显示了浙江各界对修建钱桥的迫切愿望。
茅以升的老母亲在形容钱桥建造难度时曾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字)建桥亦有八十一难”,此话一点也不过分。
钱塘江底淤泥三四十米厚,茅以升的桥墩设计别出心裁:桥墩建在高6米、宽11米、长18米,重约600吨的钢筋混凝土沉箱上。
在沉箱上浇铸桥墩
每个沉箱放在打入江底的160根30多米长的木桩上,为了保证质量,这些木桩采用不易腐烂的美国红松。
但开工伊始就屡遭挫折:从上海定制的两条打桩船,一条刚进钱塘江就触礁沉没。
“射水法”打桩
另一条虽到现场,却因淤泥中夹杂大量沙砾,打轻了桩下不去,打重了桩就断了,起初一天连一根桩都打不下去。
全桥要打桩1440根,光打桩就需4年多,这桥何时能建成?
当时已调任铁道部次长的曾养甫赶回杭州,对茅放出狠话:“如造桥失败,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你后头跳!”
没有退路的茅以升发明了“射水法”沉桩,又不断改进打桩技术,最终一昼夜能完成打桩30多根。
沉箱定位更不容易,举世罕见的钱江潮,曾使一只沉箱变成脱缰野马:一会儿漂到上游闻家堰,一会儿又漂到下游南星桥,并撞坏码头。
这只沉箱在江上来回“游走”4次,后用14条汽轮方将其拉回,用10个重达10多吨的混凝土大锚固定,再将大锚埋入泥沙6米深处,才最终解决了沉箱乱跑难题。
桥墩竣工后,最高点离江面10多米,如何把每孔长67米、高10.7米、宽6.1米,260多吨重的钢梁安全架上去?
架设钢梁传统采用“伸臂法”:即从岸边开始拼装钢梁,钢梁逐渐延伸至下一个桥墩。
此法较安全,但必须等桥墩全部完工,钢梁方能按序延伸至江心合拢。
钱塘江大桥为赶工期,采用上中下全方位立体施工,15个桥墩竣工次序被打乱,因此除南岸第16孔钢梁外,其他都无法用“伸臂法”安装。
没有大型吊装设备,没有可借鉴的先例。
茅以升虚心请教熟悉钱塘江潮汐规律的当地人来者佛,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集体智慧,最后用“浮运法”解决了难题:把一孔钢梁装载在两条特制可灌、排水的船上,利用钱塘江涌潮落差,把钢梁安装到位。
浮运法架梁
桥墩预留炸药孔
正当建桥者夜以继日施工,争取早日通车时,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
不久又在离杭州咫尺之遥的上海,发动了“8.13”淞沪战役。
8月14日下午,多架日机轰炸了正在建设中的大桥。
要不是看守空压机的工友冒着生命危险紧守岗位,万一空压机停止工作,正在水面下30多米6号墩沉箱内指导施工的茅以升和罗英就要葬身江底。
随着日寇更加疯狂侵华,一个难题摆在茅以升等人面前:钱桥建成可能会为日寇南侵提供便利。
茅公早在建桥设计时已有对策,他在靠近南岸的14号桥墩中部,预留了一个放炸药的孔洞。
这个位置是桥墩要害,起爆后既能炸毁桥墩,使敌人短期内难以修复,又为胜利后自己修复大桥留下余地。
茅以升率领桥工们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在日益逼近的烽火中加紧施工。
9月26日凌晨5时许,经过30个月的日夜施工,第一列火车缓缓驶过钱塘江大桥。
9月26日首列火车过桥
国难临头、形势严峻,通车没有举行仪式,甚至连媒体都没有报道。
大桥通车未及2 月,中日战事日趋激烈。
通车仅仅51天,南京工兵学校丁教官奉命到杭实施炸桥。
茅以升提出预埋炸药,暂不放雷管,等情况紧急时再行爆炸的方案。
经省政府主席朱家骅出面请示,上峰批准了茅的方案。
当天晚间,丁教官在茅以升等协助下,把380公斤炸药埋进14号墩的预留孔洞,又把100多个大小炸药包绑在5孔桥梁的相应位置,把引线接到南岸一间小屋中,等要炸桥时,再接通雷管……
钱桥救百万民众
11月17日,省政府下令开通公路桥面。
杭州民众似潮水般自北向南涌上大桥,当天就有10多万民众“双脚走过钱塘江”,但没人知道,此时脚底下已布满炸药。
从这天起,民众、汽车和火车每天都在炸药上行进,所有火车司机都接到一条秘密命令:“绝不准在大桥上清炉渣。”
茅以升后来在回忆录中感慨万分地写道:“公路桥公开放行的第一天,桥下就埋上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可算是空前的了!”
此时,钱桥成为向前方运输军需物资、运回伤员的“绿色通道”。
送抗战军人上前线
协助难民撤向后方
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钱塘江大桥又成为向后方转移军用物资和疏散人员的“生命线”,大批军用物资和机车车辆经此撤往后方,仅炸桥前一天,就有数十架飞机、300多台机车、2000多辆客货车辆撤退过桥。
大批军用物资撤回后方
12月23日下午5时许,日寇已逼近桥北。
不在现场的茅以升事后获悉:工兵“开动爆炸机,一声轰然巨响,满天烟雾中,这座通车才89天的大桥就此中断”。
通车仅89天的大桥被炸断
67年后钢梁残骸现身
在世界桥梁史上,自己建桥、自己设计炸毁的行动极为罕见。
茅以升自述心情“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
炸桥后,茅以升愤然作诗:“陡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他在当年12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12月23日,敌军迫近杭州,本桥为我方自动爆炸,第十四号桥墩被毁,五孔钢梁落水。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将来。”
茅以升推迟炸桥37天,不知挽救了多少生灵,可称功德无量。
后有历史学家评论说:“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后,南侵镇江、无锡、芜湖等地,所到之处疯狂实行‘三光’政策,杀我同胞无数。唯侵占杭州后,几乎已是一座空城,是所有城市中被杀军民最少的。此钱塘江大桥莫大之功也。”
日寇占领钱桥后,果然对修复此桥颇感棘手。
一直到1940年9月,日寇才尝试架设木板桥面,代替坠落江中的五孔钢梁,勉强维持公路通车。
1943年年底,日寇开始修复被炸毁的桥墩及钢梁,到1944年10月竣工,其间遭遇了抗日游击队的两次炸桥行动。
1944年3月28日,日寇正在全力修复14号桥墩,游击队乘着夜色掩护,偷渡至5号桥墩下,采用定时炸弹,把桥墩炸出了一个大孔。
1945年2月4日,日寇修复铁路桥后通车才4个月,此时日寇侵华战争已进入最后的疯狂。
为了打击日寇气焰,游击队选择了6号桥墩,再次用炸弹将桥墩多处炸裂。这两次爆炸,使5号和6号桥墩严重受损,敌人只得用墩中填沙和墩外加箍的办法,勉强维持通车。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亲自主持了大桥修复工作,并彻底修复了14号、5号和6号桥墩,其安全性能超过了炸毁前,实现了他炸桥时立下的“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的誓言。
1987年9月26日,时任全国九三学社名誉主席的茅以升,最后一次亲临钱塘江大桥,对杭州工务段几代桥工精心养桥、修桥赞不绝口。
茅以升最后一次亲临钱桥
并提出了迅速建设钱江二桥的建议……
经受过抗日烽火考验的钱塘江大桥确实不同凡响,原设计使用寿命50年,在杭州工务段几代桥工的辛勤养护下,今天迎来87周岁“华诞”,赢得了“桥坚强”的美誉。
附注:此文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曾刊载于《上海国防交通》杂志“增刊”。
刊载于《上海国防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