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上寨:飘摇芦笙里苗舞蹁跹

文摘   2024-11-16 06:21   浙江  
真话不假说

假话真不说

今天是周六,推送一篇游记,供您休闲消遣。

贵州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数苗族。

到贵州自然要看原汁原味的苗舞,到郎德上寨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请您跟随我的镜头,去感受那里“飘摇芦笙苗舞蹁跹”……

郎德上寨
飘摇芦笙苗舞蹁跹

黔东南州府凯里去郎德上寨不到30公里,我们却走了三四个小时。

因为公路边的河滩上正举行一场临时斗牛表演,聚集了上万人围观。

公路旁河滩上斗牛

不宽的公路两侧停了近千辆看热闹的汽车,却没有交警维持秩序。

我们暴晒在八月南国的烈日下,象蚂蚁一样在汽车阵中往前挪,到郎德上寨时,好客的主人还以为我们改变了行程。

迟到虽然令人不快,但却使我们“躲”过了那十二道拦路酒

躲过“拦路酒”轻松进寨子

据导游说,进寨子的道路两侧原先摆着十二张方桌,每过一张桌子,客人都要在主人的歌声中喝下一小碗米酒。

酒量不好的游客,常常未等进寨就趴下了。

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

寨内吊脚楼鳞次栉比寨子里的小路全以鹅卵石铺设,具有独特的苗寨风格。

寨子里鹅卵石小路

郎德上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贵州省命名的民族文物村,也是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领袖杨大六的出生地。

杨大六起义声势浩大,清兵整整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大怒之下把寨子烧光,人口几乎被杀绝,有15人侥幸逃至深山野林才保住了性命。

后来这15人组成了4户人家,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20068全寨有118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以陈、吴二姓为主。

接待我们的主人姓陈,据说曾当过生产队长。

这家人家住的吊脚楼有三层,底层养猪、羊等家畜,二层是接待客人的餐厅和主人的织房,三楼是主人的卧室。

我们很不适应这样的环境,虽然时已过午,我们也早已饥肠辘辘,客观地说,那饭菜也还算可口。

但那不时飘来的阵阵猪羊粪味和嗡嗡飞舞的苍蝇却令人大倒胃口,食欲锐减。

楼上吃饭楼下猪圈

饭尚未毕,村头高悬的大喇叭响起了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

女主人解下当垆的围裙,换上民族盛装,急匆匆直奔寨子中央的大芦笙场铜鼓坪

铜鼓坪广场入口

能歌善舞本是苗族同胞的传统,但郎德上寨既是当地旅游部门推荐的重点景点,当然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除了民族节日苗族同胞举行喜庆仪式外,游客平时要看苗族歌舞,是要付钱的。

一场历时约一小时的歌舞表演,根据观看人数多少,须付400600元不等。

召集“演员”以广播为号,只要自备民族服装,无论老幼皆可参加。

不论你是否主角、上场时间长短,也不论你年龄老幼,那怕你只上场几分钟,每表演一场的报酬是每人五角钱。

但此钱并非当场发现金,要到年底拿参加演出的记工牌才统一结算。

芦笙场地面用鹅卵石砌成仿十二道太阳光芒的图案是全村人举行喜庆仪式和表演民族歌舞的地方。

节目虽不丰富,也很单调,却充满了苗族特色。

十名身穿苗族盛装、头戴绚丽夺目银饰的妇女舞动彩条,在悠扬的乐曲中翩翩起舞。

“演员”们翩翩起舞

演员们合着乐曲起舞

虽单调但原汁原味

女“演员”们翩翩起舞

十名身着统一蓝布衫,手执芦笙的苗民边舞边吹奏起动听的乐曲。

男苗民手执芦笙边舞边吹

男苗民手执芦笙边舞边吹

一名老者吹响丈八“莽筒”,另一老者敲响了宏亮的铜鼓

老者吹响丈八“莽筒”

另一老者敲响宏亮铜鼓

那深沉的鼓声和着悠扬的芦笙丈八“莽筒”的乐曲,在山风中飘摇,轻扬,悠远、深沉、神秘,弥漫在群山之间,久久不散,仿佛带我们走进了音画合一的氛围……

演出高潮来临,随着铜鼓点子和芦笙音乐,上百名男女老少,年龄最大的七八十岁、最小的可能还不到十岁,长者在前,按年龄长幼依次上场。

人们款款起舞,围成一个又一个同心圆,客人也被热情的苗家人邀入场内共舞。

款款起舞围成多个同心圆

随着高潮回落,管事的此时向参加演出的每名村民发放记工牌。

看过了歌舞表演,你可以免费邀请盛装的苗女合影,条件是你多少得购买一点苗家的手工织品和其他工艺品。

买工艺品就可免费合影

这些工艺品价格不贵,也与许多旅游景点的纪念品不一样,都是苗民们原汁原味的手工制作。

原汁原味的苗家工艺品

刊载《人民铁道》报

刊载《浙江工人日报》

附注:本文原题《到郎德上寨看苗舞》,感谢《人民铁道》报高级编辑苏华老师化俗为雅,改成现题。

七零童
说真话、做实事、当真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