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场景。
这也是一处耐人寻味的场所。
我们观光台湾第三天,来到了慈湖“两蒋文化园区”的纪念雕塑公园。
与其他景点不同,这是陈水扁执政时推行“去蒋化”的“成果”汇聚。
也是在野的国民党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在一个数百平方米的范围内,陈列着来自全岛的200多座蒋介石雕像。
有人戏称,这是全岛的蒋介石集中在这里“开会”了。
请读"鼠眼看台湾"之八
耐人寻味"雕像园"
慈湖纪念雕塑公园,是由时任桃园县大溪镇镇长、国民党籍的黄睿松(荣鉴)创办的。
慈湖纪念雕塑公园
此公在2006年1月13日落成的《慈湖雕塑公园誌》中追忆:“韶光飞驰、斗转星移;时代洪流,瞬息万变,昔日数以千计之雕像,被迫全面清理,顿时成为棘手问题。荣鉴忝为大溪镇镇长,乃毅然提出筹建‘慈湖纪念雕塑公园’,于慈湖附近安置全国(岛)各地拆迁雕像。历尽波折,旋于 2000年2月29日举行首座铜像安放典礼……”
慈湖雕塑公园誌
黄睿松说的“数以千计之雕像,被迫全面清理”,是指民进党第二次获得执政权后,陈水扁为了加速台湾独立步伐,疯狂推行“去中国化”和“去蒋化”,强令全岛各级机关、学校、营区拆除蒋介石铜像。
几十座半身雕像迎候游客
蒋介石主政时,国民党“造神”有方,蒋介石的各种雕像遍布全岛,许多机关、学校和某些企业中,都有或大或小的蒋介石雕像。
陈水扁上台伊始,自感基础未稳,不敢轻举妄动。
连任台湾领导人后,自觉羽翼已丰,感觉蒋介石是民进党实施台湾独立的障碍之一,因此于2004年开始拆除全岛的蒋介石雕像。
拆下来的几百尊蒋介石雕像,一时成了国民党的烫手山芋:回炉销毁心有不甘;如任其流离失舍、风吹雨打也觉有丧士气。
国民党籍的黄睿松,时任桃园县大溪镇镇长。
他认为这些雕像虽然烫手,但处理得好,说不定还是个旅游资源。
于是他出面筹建了慈湖纪念雕像公园,收集了全岛拆除的大部分雕像,保存在慈湖纪念雕塑公园。
蒋介石“集中地”
据我大略估计,安置在"雕塑公园"内的蒋介石雕像已超过了 200 座。
因为原先安放的单位及场所各有不同,所以雕像就包括立姿、坐姿、骑马,着军服、着马褂、着中山装,以及他不同年龄段的各种塑像。
我与坐姿蒋介石合影
骑在马上的
拄着拐杖的
穿长衫马褂的
穿着抗战时期军装的
挥舞军帽的
笑容可掬的
貌似开会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原放置在高雄市政府文化中心,那座高达六七米的蒋介石大型坐像。
这座雕像的故事很传奇
不但有故事,而且还颇为传奇。
身为国民党员的邱导游对我们“演义”起这座铜像的故事来,可谓声情并茂:
2008年民进党籍高雄市长陈菊下令拆毁这座铜像时,曾承诺仔细分拆为18块,然后捐赠给大溪纪念雕像公园。
结果陈菊食言而肥,她纵容工人“野蛮拆迁”,把铜像大卸100多块,其中的三分之一还被故意丢弃和损毁。
雕像公园收到残缺不全的“残骸”后,颇费周折。
后来在雕塑家谢栋梁指导下,总算将遗留的79块残骸勉强装配成形。
因此这座雕像从正面看,蒋介石犹高大雄伟、宝相庄严,堪称“镇园之宝”。
但从侧面和背面看,座像已残缺一大半,成了“空心大老倌”,就像如今落魄的国民党。
民间传说,陈菊虽然阴谋得逞,但也受到了心不应口的“报应”。
据说这座雕像拆除后不到一周,陈菊突然中风,嘴斜鼻歪,半身不遂。
台湾人都迷信,说这是陈菊言而无信的报应。
陈菊大恐,赶紧停止高雄市正待拆迁的其他蒋介石铜像。
这次我在高雄“城市光廊”广场,就看到一座“漏网”的蒋介石雕像。
此像油漆剥落、全身斑驳。
头上、肩上还散落着许多鸟粪,看来早已被民众所抛弃……
落寞在高雄街头的雕像
陈菊既不敢再拆除蒋的雕像,更不愿意花钱维护,只能委屈老蒋风吹雨打,“祼身”为高雄人民“站岗放哨”了。
游览完雕像公园,我在纪念雕像园区入口处看到,一块巨大山石上,刻着“轨迹”二字,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历史轨迹发人深省
附记:本文曾于2010年10月18日刊发于“受气老鼠”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