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的过程,常有意想不到之事发生,而影响修谱进程,甚至导致修谱不成,也不是不可能。故修谱之前,除了挑选合适的人选组成谱局,还要有话在先,把修谱目的和需要遵守的规矩讲清楚,大家共同遵行,方能竭力同心,共襄家族盛举。
思绥草堂收藏了一部乾隆四十年的《淮阳黄氏重修族谱》,是谱为福建建宁地区的家谱,不分卷十册。民间家谱,保管本就不易,加之有新谱修成而毁旧谱的习俗,故早期的家谱相当罕见。乾隆四十年是公元一七七五年,距今已二百五十年,十册家谱,能完整保留下来,已足见此族对家谱保管的重视程度,也益见此谱之珍贵。
《淮阳黄氏重修族谱》中收录了一篇《告局中文》,虽没署名,也没有年款,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而易于理解,把修谱需要规避的要素和需要遵守的规矩说得明明白白,为后世修谱提供了一篇很好的范文。
告局中文
修谱之举,原为睦族敦宗。凡在局中务要同心同德,幸勿尔虞我诈,事求至当,理在不渝,参互考订,尚须翻史阅经,可否是非,自应质疑辨难。人众事繁,岂无错误。原情度理,总在持平,或前人所见未到,何妨存是去非。或后人意见各别,还须援古证今。平淮碑尚被什毁,司马鉴岂无删削。小事当置则置,不必膠柱鼓瑟。大事当慎则慎,尤当虑后思前。蒸党祀产,乃通族之大纲,捩顿创兴,实后贤之急务。竭力同心,共勷盛举,方为孝子慈孙。若当务不急,止怀猜嫌刻忌之心,寻端索衅,各挟好胜争非之念,推毛求疵,尊祖敬宗之事不讲,和宗睦族之义不明,吾不知其可也。
这里的“局”,是指家族修谱的谱局。文中提到的“平淮碑”,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撰文的《平淮西碑》,原刻立年月不详,现存碑刻为北宋政和元年重立。因为是毁而复立,故文中有“尚被什毁”的说法。“司马鉴”是指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也是屡有删减,故说“岂无删削”。成语“膠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描述了赵括因为名气被任命为将领,但他只知道死板地运用兵法,缺乏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蒸党”应为“蒸尝”之误,原指秋冬二祭,后来泛指祭祀,也可以泛指族人聚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