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老师新赠著作《邵晋涵研究》,不胜荣幸。《邵晋涵研究》,二〇一九年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为王明荪主编《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二一编第二六册。
刘一,笔名刘贯之,北京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桃园),获教育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参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辑补旧五代史》的研究、编撰工作,二〇一六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16ZDA230)课题组核心成员。
邵晋涵是清代著名学者、史志目录学家、藏书家,有清代浙东学派的殿军之称。他于乾隆三十六年举进士,入四库全书馆任编修,于四库七略无不研究,而尤能推极本原,实事求是。乾隆五十六年擢侍讲学士,充文渊阁直阁事。又任《万寿盛典》《八旗通志》《二史馆》《三通》馆纂修官,为国史馆提调,兼掌进拟文字。分校《石经》《春秋三传》,亦多校正。 章学诚称其“家藏宋元遗书最多”,四库全书馆开,他家进呈图书十数种,《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有五种。
邵晋涵在世时,便已享有盛名。如汪中曾于乾隆末年致书王念孙曰:“今时古学大兴,经学则程、戴,史学则钱、邵,小学则若膺及足下父子。”将邵晋涵与程瑶田、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诸人相提并论。及其殁后,同时名儒纷纷撰写碑传序跋,称述其学术成就,而章学诚则称“浙东文献尽矣”。
《邵晋涵研究》前“提要”云:“本书以邵晋涵学术之形成与发展为明线,以浙东学术与乾嘉考据之激荡为暗线,凡前辈典范、家学庭训、师门传授、友朋切磋、社会风气、政治环境对其学术之影响,皆作深入论述。”
作者说:“晋涵之殁,至今已两百余年。前贤时彦,称述讨论之历,亦颇为可观。然掩卷而思,平情而论,诸家所言,恐亦不尽然。以今考之,前人立论之失,约有三端。”分别为:其一曰文献不足,其二曰轻信人言,其三曰孤立停滞,并分别举证。作者在《本书之撰写宗旨》中说:“本书鉴于诸家立论之失,乃不揣浅陋,愿重新叙论邵晋涵之学术,以求得其形成与发展之真面目,先从搜集文献入手。文献既备,乃详细考订诸家之说,以免为人言所误。”可见作者之严谨。
本书共分八章,分别为:
第一章 山水中开文献邦——浙东学术,邵氏家学
第二章 只眼观书喜独明——家传乡习,蕴蓄深厚
第三章 长安米贵居偏易——客居日下,浸染朴学
第四章 名山夜雨成千古——游幕中之论学与沉思
第五章 快读人间未见书——四库馆内之辉煌与落寞
第六章 枕有遗书痛未成——晚年之治学与著述
第七章 传承文献之职志
第八章 经世致用之精神
作者在《绪论》之末说:“各章之间,以时间为线索,彰显其学术形成与发展之重要阶段,以期年经事纬,脉络分明。每章之中,注意横向联系,凡著作之撰写,学术活动之参与,以及家学庭训、师门传授、友朋切磋之影响邵氏学术者,皆作深入探讨。此外,力求论述严谨,且兼顾文章之可读性。”
邵晋涵是我余姚乡贤,其经学著作《尔雅正义》开清儒重新注疏儒家经典之先河,在清代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思绥草堂恰好收藏有清乾隆五十三年余姚邵氏家塾本《尔雅正义》,另有光绪十三年《余姚邵氏宗谱》、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黄云眉《邵二云先生年谱》,故于邵晋涵有所了解。今得刘一老师大著《邵晋涵研究》,则草堂又多一件珍贵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