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发现了“湖广填四川”的重要史料

文摘   2025-01-22 07:20   浙江  

“湖广填四川”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主导的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这一移民运动的背景是四川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和天灾人祸,导致人口急剧减少,经济衰退。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张献忠、豪格和吴三桂的相继入川和屠戮,使四川的人口锐减,经济几乎崩溃。为了尽快恢复四川的生产和人口,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湖广等地的移民迁入四川,这就是“湖广填四川”的由来。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首先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许多家庭在路途中遭遇了疾病、饥饿等困境。其次是四川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移民们需要重新开垦土地、修建房屋,重建家园。此外,移民们还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法和风俗习惯,与当地民众融合相处。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但移民们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在四川地区落地生根,逐渐发展壮大。


本公号在前面已说了《家谱再次见证“湖广填四川”》,这部家谱是民国三十八年敦叙堂木活字本《四甲赵氏五修柯房支谱》,谱凡例中说:“本族居川者为数甚众,从前续修、三修、四修均未加入,本属缺典。此次因交通便利,蜀中赵壁成君将冠林、冠桂公五房世系抄寄来湘,敬谨增入。其有显然讹误,概为纠正。又寄去族谱一册、支谱五册以为将来六修张本。其余迁徙者多不能遍收,特列一表以便后日搜寻,如有可采,当为照添也。”迁到四川的那一支寄来世系,湖南这里就寄去了族谱一册、支谱五册以为将来六修的样本。


房谱卷首最末,有历修“各房红丁比较表”,其中“五修各房红丁比较表”下有“说明”,是这样说的:“上表惟惇房人数居楚者实一千二百十二人,其余居川据抄来世系直房二十九人,典房三百四十五人。”已经发展到有三四百人之众,蔚为大族。


另外,在家谱的卷首,又有一篇《三修蜀谱志》,摆明了就是蜀谱,实在是一篇事关“湖广填四川”的重要史料。这篇文字的作者是“印川氏新秬”,那就是赵印川,字新秬。而没有年款,但题目“三修蜀谱志”中的三修,必定就是湖南祖籍地的三修,而《四甲赵氏五修柯房支谱》的三修,是在光绪五年,则此《三修蜀谱志》就是同一年。


 三修蜀谱志

粤稽我族谱牒创始自楚迁蜀文景公之裔林、桂二公,迄今百有余年矣。其法良,其意美,其精神维持于不敝,其制作照耀于无穷,乃其开始由分而合,继由合而分,终则分久难合。综观前后谱局,卒至于三变,何哉?盖天为之,人为之,亦地为之也。天生二公于楚,而发于蜀,一以隽秀书升,一以孝廉擢仕,诞降良非偶已,乃蔼然仁孝。念蜀楚分两域,西南各一方,宗支不属,如根本何,遂慨然于乾隆壬、癸年间归梓,创修谱牒,而分者始从而合,其伟烈丰功所以隆封典而歌黎庶者,直宗族光宠耳。迨后子衿代盛,世箴公继起,品重贤书,名登仕版,紫诰迭颁,重光家乘,英灵萃于一家,世族甲于三峡。于戏,岂非天哉。且夫作于前宜述于后也,善于始宜成于终也。岁道光壬、癸两载,族先君子秉笔续修,纂生齿、记里居、录功德,睪然追溯二公。思二公支派,议人往抄世系,竟以未获完缮而归,所仅存者惟当年蜀谱两册,而合者遂复从而分矣,岂果离合无定耶,抑亦运会所关耶?噫,当时任非其人,贻误靡浅鲜也。迩来倡会三修有年,我房念川、湖同源分流,意欲合璧联珠,辑成一集。适是岁突欲成编,事竟不果,虽动本支之思,卒碍山河之阻,吁陆子先芬诵自何年,勾吴一脉远传荒裔,地实限之,可慨也哉。夫一误于人,再限于地,而当年创修之盛举遂不复行,二公在天之灵有隐痛焉。然良法美意犹然具存,制作精神依然未泯,踵而行之,岂伊异人任哉,是所望于生二公之后,志二公之志者。谱既成,谨存蜀谱一册,珍藏石柘,是亦犹硕果蒙泉之赖以滋生也,后之有志分而复合者,览斯志而兴起矣。

印川氏新秬敬撰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移民运动,它对四川地区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移民的方式,四川地区得以迅速恢复人口和经济,为后来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湖广填四川”也促进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蜀新文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姿文化的形成。在历史长河中,“湖广填四川”无疑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铭记。


思绥草堂
一个讲家谱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