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修家谱的奇迹

文摘   2025-01-14 07:20   浙江  

点击字 关注我们

古人总慨叹说修家谱难,事实也确是如此,所以对于大部分家族来说,修一次家谱尤如经历一次劫难。民国三十一年嗣孙瑾珍在《张氏族谱·余庆十修族谱经过概述》中说:“余为负责之一,呼号奔走于浏萍之间,日常徒步百里,无问寒暑。自念年老且衰,操劳过度,心力俱瘁。”正是大多数家族修家谱的写照。


但也有家族把家谱修得又好又快的,“思绥草堂”公众号也已说过几次,如《国学大师钱基博只用27天修了一部8万多字的家谱》,民国三十七年,国学大师钱基博为自己家族纂修了一册小开本的铅印本《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只用了27天。又比如《患难之交,一人用三月收复西藏,一人用三月修成家谱》,民国十一年木活字本《张氏族谱》十卷十册也是用三个月时间完成的。


民国二十六年木活字本《粟氏三修族谱》


今天要再说一部,是用半年时间修成了一部家谱。比之27天和三个月,半年修成一部家谱,时间上也不能算是奇迹。但这部完成于抗战爆发时期的民国二十六年《粟氏三修族谱》,却是二十二卷首五卷,木活字本印本三十册,从量上比较,则更为难得,堪称奇迹。


我们先来看一篇民国二十六年十九世孙粟士彬撰写的《三修族谱序》,序中先说明了家族的迁徙和族谱的重要性:“我祖天佑公自宦游常德卜居仙羊冲来,历年五百余载,相传二十余世。虽支派千绪,人丁浩繁,而能有序有别相亲相爱者,皆由族谱以系之也。”


然后,把修谱之前筹备的情况也作了介绍:“甲戌冬至,召集全族老成人等宣讲家族伦理,以振纲常,发启三修家乘,以敦孝悌,讵人心不古,意见纷岐,或阳奉阴违,或徘徊观望,开会二十一次,议案始执行。”甲戌是民国二十三年,即公元一九三四年。虽然都想修家谱,但各有各的想法,“意见纷岐,或阳奉阴违,或徘徊观望”说明了这次修谱的不易。在经过二十一次会议之后,议案终于达成共识。要知道这是在民国时期,二年内开了二十一次会议来协调商讨修谱方案,绝对是不简单的。


粟士彬《三修族谱序》


这时重点来了,“但兴工仅半年,谱事即告竣。”作者说,“虽赖诸办事之力所致,岂非宗祖之灵,有以默拥之乎?”把功劳让给了办事人员和祖宗佑护。其实,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要不是主修办事有力,领导有方,在意见纷争之下,一言九鼎,才能在半年之内,完成这样一部三十册的大谱。


民国二十六年二十世孙粟克宇在他撰写的《三修族谱序》也提到,在修家谱之始,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世系的调查:“率由旧章分任其责,推主个、督修、编修,余与克清等亦同心协力,踊跃争先,未两月而草册告成,越丁丑而谱已告竣。”草册,既有指草稿的意思,但这里应指世系调查表。两个月告成,也只有在宗法制度的健全下才能完成。放到现在,世系调查已成了整部家谱的拦路虎。


粟克宇又说修谱虽快,但却是保质保量,而非粗制滥造:“余在谱局从旁窥阅,编纂精详,考校严确,举凡生没葬向,派衍星居,按牒而稽,瞭如指掌,诚善美矣,俾世世子孙顺而推既知一本散为万殊,逆而溯更知万殊归于一本。”


粟克宇是本族人,自己吹嘘一下,都能理解,但别姓的人也这么说,那就增加了更多的可信度。“前清邑庠生郭培基勉吾氏”在三修赠序中这这样说的:“甲戌族之老成桂生、仪廷、年生、廷福、绪前、祖琪等集议三修,推诸郞君董其役。诸郎君之秀而能读者,羽廷、扶初、翰章、瑞㞾、立中、槱园等皆从余游,学问渊博,经济宏通,萃处谱局,分仼事务,主修、编辑、文书、会计,靡不尽心称职,不数月而大功告成。”所以,半年之内修成家谱,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郭培基《三修赠序》


后面就是郭培基的夸赞了:“余尝造局谒访,捧册熟读,见其率由旧章,间出精识卓见以补前人之阙略,洵不愧为著沭才。他日路登靑云,纂修国史,以鼓吹治化黼黻昇平,可操劵而获。余不独羡其族谱之异常,实羡其姒续之异常也。”评价很高,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学生们修出来的家谱。


关于本谱的主修粟扶初,郭培基在《湘藩先生传》说“先生名祖瑗字湘藩,黄马井隐君子也……令嗣扶初从予游,学有根低(柢),洞澈时务,屡任乡长、校长,均著成绩。今则主修宗谱,存真补阙,灿然可观。他时出其华乘之才以华国,乌能测其所至。”


不管是郭培基有所溢美,还是真情实意,但半年修出一部三十册的大谱却是真实的。也正因为他们指挥有方,办事神速,终于要抗战爆发之前完成了家谱的修纂,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奇迹。


思绥草堂
一个讲家谱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