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建时代开始,家族血统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家谱的编修也体现了古人对家族血统的重视。家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块重要基石,承载了家族的历史、血脉和传统。最初的作用是明辨血统,帮助区分亲疏关系,禁止近亲通婚。随着私有制的兴起和宗法制度的建立,家谱更是成为了维系宗族权力和地位的重要工具,记录着家族的兴衰和变迁。
由此可知,古人对家族血统确实存在严谨的态度,《浏东左氏宗谱·宗约》载:“严抚继。凡立继必须伦序相应,弟不可继兄,孙不得承祖,长子独子不许出继,又必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功缌五族,如俱无,方可择立远房同姓为嗣,不准女婿外甥及抚外姓之子,并同姓不宗承祀。律载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杖六十,以子与异姓为嗣者罪亦如之。若长子独子过继别房,则本房之宗祀阙矣。违者逐出,改正外罚银钱充公。”处罚之严重,现代人已不可想象。
又如《璜溪杜陵冯氏族谱·谱禁》有“禁异姓承祧”条,是这样说的:“分支衍派,嗣绪自有常经。保世传家,绳武岂无定例。《周书》志稂莠之锄,《左氏》辨薰莸之味。草木尚有区分,人类宜何甄别。想青草不生十日,吕奉先德性何存。叹授氏宠压群僚,徐世勋原名终在。乃诞鷟难成,梦熊无兆,只虞绝先世、祀何致。谓他人兄本非骨肉,视如毛里之亲。殊紊纲常,贻笑螟蛉之负。盍思续葛藟于一脉,踈难闯亲。衍椒实于连枝,侄宜嗣叔。欲绵世系,毋混宗桃。用朂后曹,共扶坠绪。”说了这么多,总之一句话,侄继叔嗣,才是纯正血统,外姓根本不行。
而民国六年惇和堂木活字本《朱氏续修族谱》中,收录了一篇《乱宗例禁》,云“庆中卓三公后裔同刊”。此文字数不多,仅一百余字,但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可证家族对纯正血脉的重视:“谱牒之作,所以收族,即以分族。兹有名璋号三和叔侄,自称其父荣华,系广公下分藻公房启松,抚启后第三子。查道光壬寅旧谱,启后生二子荣科、荣和,先辈均其墨涂,并无三子荣华。况其时启松夫妇年近七十,又未注立子承祧,显系冒宗。后世子孙尚其严拒焉。”说是朱璋叔侄,自称其父荣华系广公下分藻公房启松第三子。查道光旧谱,朱启松只生两子荣科、荣和,其它的先辈均已被墨涂黑,并无朱荣华这个人的记载。加上当时朱启松夫妇都已年近七十,但并没有注明立别人的儿子承祧,很显然,就是有人想冒充同宗。现在把这段记在这儿,以后子孙遇到,一定要严厉拒绝。这就叫防患于未燃,怕几十年一百年后朱璋叔侄的后人再来冒宗。
再看看《朱氏续修族谱》中的《凡例》,其中一条,就是关于不同宗的人冒充本族血统的:“吾朱氏世远族繁,或分徙异县,或因商而流寓异省,今各书其徙所于下,俟有贤子孙来参谱者,仍收录之,妄冒者绝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