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绥草堂所藏同治十二年木活字本福建崇安《李氏宗谱》是部残本,全二十一卷二十一册,缺了七卷七册,仅存十五册。是谱书名页“李氏宗谱”上书“同治癸酉冬月新镌”,右印“御纂铁劵 裔孙希庚鉴定”,左印“锺陵以文堂梓”。锺陵是江西进贤县古名,“以文堂”当为谱匠的书铺名。很显然,这是一部由江西谱师印制的家谱。从江西进贤县到武夷山,有五六百里路程,可见当时江西谱师的活动范围之广。
而书名页上很容易让人忽略的,是“御纂铁劵”四字。
据家谱同治十二年“廪生宾臣蓝礼寅拜撰”的《重修宗谱新序》记载:“昔唐太宗既有天下,命房、杜等稽纂天下氏族,凡姓一千二百四十有奇,以李氏为首,唐人家谱之多自此始。其后哀宗播迁,复命懿亲监修世系,铸之铁劵,以为李氏子孙世守,其重如此。”
唐哀帝即李柷,唐昭宗第九子。李柷在位期间,形若傀儡,政事皆为朱温所掌。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迫李柷禅位于他,唐王朝就此灭亡,朱温封李柷为济阴王,徙曹州。天祐五年朱温派人赶到曹州毒死李柷。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昭宣光烈孝皇帝,原打算立庙号。但后唐群臣认为,其系篡国者朱温所立,且父母也被朱温所杀,本人又是亡国之君,因此没给庙号,故后世称李柷为“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据家谱卷一《谱辨》载:“今夫修族谱以溯祖宗之源流,详世系而正昭穆之不紊。李氏族大繁衍,分为四郡,自大唐哀宗皇帝御纂李氏宗谱,而设大宗小宗之法,以别正裔、赐裔之苗。”
那么,大唐哀宗皇帝为什么要御纂李氏宗谱?《谱辨》又说:“李氏实系渊公二十太子元祥公之九世孙,名歧(止换土旁)讳邺者为光州司马,居于河南固始。光启元年佐王潮征闽有功,赠太尉,谥忠勇,其二世孙名俸者官镇州司马,守母制未仕,至南唐保太二年率眷隐于尤溪之西山,七代孙洫自尤溪徙居延平,实为宋大儒延平文靖公之父焉。其后延平公七代孙名泽者游南窠,迁于崇之丰阳黄墩垱,故大唐之铁券玺谱子孙得而世守珍藏。”原来,武夷山李氏,实为唐高祖李渊二十子李元祥之后。李元祥(626—680),母为杨嫔,贞观五年册封许王,授苏州刺史,上元二年授郑州刺史。调露二年去世,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于献陵,谥号为安。
故《哀宗皇帝御纂李氏宗谱诏》云:“爰是普告宗亲,命绘宗图,纂修世系,上自颛顼皋陶,下及伯叔兄弟,凡属唐室天潢者罔不脉络分朋,条分缕晰,预铸铁劵,刷订告成,先君有灵,唐之孙子幸其勿替,朕不胜不宁之至,泪序以传。”当时是天祐乙丑二年二月,并钤有“皇帝之宝”玺印。
铁劵为哀宗皇帝所颁,李氏家族自是以此为荣。在书名页之后,就是“铁劵玺谱图”。图中唐哀帝居中,前书“李氏重修铁劵玺谱”,右一人捧“陇西世家”。下跪一人,手捧《李氏宗谱》,即为李家人。
李氏为大姓,家谱极多,能入《铁劵玺谱》极少,是因为非唐皇正宗血脉而不能入。而谱有“铁劵玺谱图”者,则更为罕见难得。据相关资料分析,此同治十二年的李氏铁劵玺谱,是武夷山地区册数最多的家谱。故虽残尤珍,而成为思绥草堂的藏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