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思绥草堂藏民国十年湖南兴宁《樊氏族谱》一部,不分卷十六册。资兴地名以流经治所前的资兴江命名,寓意“资源丰富,兴旺发达”。南宋绍定二年改县名为兴宁,民国三年因与广东省兴宁县同名,复称资兴县。
兴宁樊氏祖坟在狮形山,原本相安无事,但到了道光七年(1827),引起了一场有关祖坟的大案。《樊氏族谱》中收录了“城东狮形案”卷宗多篇,把这件大案的来龙去脉记录得很是详细。
“城东狮形案”记载,“查讯得谭诚斋与樊命卿等控争坟山一案。缘谭诚斋等祖遗地名城东旗形,与命卿祖遗地各东门青龙寺望天狮形连界,均有谱据确凭。樊姓叠葬祖坟,向无异议。”但到了道光七年三月,“樊命卿在该山祖坟之傍开穴欲葬亲棺,致诚斋等向争呈控到县”,打起了官司。
官司中提到了“均有谱据确凭”,说明此时的家谱,作为证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䝉提讯査得谭诚斋等所呈族谱有城东井头虎形,并无城东旗形,民生呈出谭姓谱,谭学伟配无姓,亦无城东旗形字样,四十页学凤配无姓,亦无城东旗形等字,核对不符。”
核对不符之外,官府在家谱中另发现了疑问:“谭诚斋呈出谭姓之谱,方氏、王氏殁葬城东旗形等字,谱内凡有‘殁’字,均作‘殳’字偏傍。其方氏、王氏‘殁’字作‘殳’字偏傍,方字不正,明系将字后插,添混争断。令照依县呈之图,硃笔注明五通庙后之狮形,归民生樊贵儒等管业挂葬,不许谭姓挖种。五通庙侧垅内之土,应归谭姓管业。”谭诚斋以家谱兴讼,但也以家谱而败。在古代,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在已印好的页面上添印内容,特征是明显的,因为很难做到墨色一致,稍有常识的人,一看便知。
谭诚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卷宗中是这样说的:“道光七年,矜棍谭诚斋等造佔混争控,县主田查讯勘结,断归我族管葬,伊复翻控州宪,饬县覆讯,田主卸事,杨县接任,被僧悟真舞弊枉断,激奔臬、学两宪投控,批饬州主曾査勘讯断我族照旧管葬,详结在案。”这里用了“矜棍”两字,当为衿棍之误,意思是文人中的恶棍,也即讼棍。
卷宗中,又有“曹包讼滥生谭诚斋冒称伊山旗形,倡占控县”“谭逞讼能谎”“劣生谭诚斋即明性不守卧碑,盘踞城内,练习刀笔,交结衙门,包揽词讼,未便枚举”等字样,把谭诚斋牢牢地按在了讼棍的形象上。
谭诚斋是否讼棍暂放一边,他将官司从县打到州、府,最终由臬台、学宪出面判决,也算得上是一件大案了。但终因他在家谱中“将字后插”一节,终于让其将官司打得一败涂地,百口莫辩,一世健讼的英名,也付诸东流了。
不过,这次虽然说得是官司,而其实是想说,在古代,家谱很重要,是可以作为重要证据的,这是其一。其次,为什么古籍很少有人伪造?就是因为伪造太难,而分辨太易,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