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据《中国家谱总目》,卫姓家谱,清代十五部,民国四部,总共才十九部,与百家姓排名第十二,可以说严重不符。
有资料说,卫氏姓源一是出自姚姓,古有卫国,舜的后裔,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姬姓凋文王第九子康叔封千卫,侯爵,传国四十余代,子孙以国名为氏。三是出自昌黎卫氏,源自于东汉时鲜卑人。四是常水卫氏,出自东汉时匈奴人。五是汉代卫青。六是袍罕卫氏,出自氐族。七是吐谷浑人姓,五代时辽州刺史为吐谷浑人。
卫姓全国人口四十八万,姓氏中排名第二百十四位。一般来说,姓氏排名在一百位之后的,姓氏便算稀姓,二百位之一,则是罕见姓氏。姓氏稀见,家谱就少,所以虽然卫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十二位,家谱却稀少如此。
思绥草堂收藏卫姓谱亦仅两部,而且都出自同一个家族,即谱籍在湖北武昌清水潭的《卫氏宗谱》。先得的是民国二十二年敦伦堂木活字本,三卷首一卷,四册,当为房谱。另一部则为递修的光绪三十年敦伦堂木活字本,三十五卷三十五册。
谱中《卫府诸先生提修宗谱弁言》,认为他们家族的姓氏是以国为氏:“卫府系出周文孟侯启妹启演,天潢于姬水,秦后以国为氏。”谱中另一篇《卫氏族谱序》,“任黄州府黄冈县训导年家眷弟舒斋陈泰月”也说:“夫卫文之昭也,以国为姓,自《史记》世家外,青与霍同功,瓘与玠并显,勋业文章,代有闻人。”这里的青与霍,即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名将。瓘与玠,即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重臣卫瓘,和他的孙子卫玠。卫玠是晋朝玄学家,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十八世卫方玉在《卫氏族谱鸾公序》记录了家族迁徙:“吾始祖鸾公由中州宦湖北,为武邑令,清正廉明,时称名杜。迨年耄致仕,爰卜宅于治西之清水塘居焉。当时景灵公(卫鸾父)亦随之任署,后卒葬于刘岱山麓之茶盘地,而太公嘴则鸾公之旦宅也。”
然后,此族还有军籍、民籍之分。谱《条例》载:“至鸾公令宰武邑,景灵公亦随之任所,因家于县之清水潭,庐墓俱在,其宜奉为始迁祖无疑。一再三传,居各星散,而军民异籍,又皆从其分迁者而宗之,军籍则以分迁祖自承于军者为第一世,民籍则以分迁祖仍属于民者为第一世,今任悉于其旧,小宗虽别,而大宗亦依然可溯。”
明代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普通百姓被划分为不同的役籍中,包括民籍、军籍、匠籍,灶籍、盐籍、官籍、站籍等,其中军籍又分为军匠籍、弓兵籍、力士籍、勇士籍、校籍、军校籍、校尉籍、旗籍、总旗籍、军官籍、军灶籍、军盐籍、效籍、军民籍。民籍则分为儒籍、生员籍、医籍、捕户籍、民盐籍、阴阳籍、富户籍、商籍。拥有役籍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相应差役,以民籍为例,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向国家缴纳田赋等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劳役。军籍则是指那些家族世代为兵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服兵役,通常会优先被选拔进入军队服役,保卫边疆和朝廷安全。
由此,卫氏家族订立了“军民合约”作为规范:“氏属同宗,籍分军民,惟德隆公承顶朱仁轻名下运军,郅隆公承顶王均祥名下运军,二公后裔永办造运,其余道隆、运隆、新隆、兴隆、福隆、文隆、盛隆、永隆八公后裔俱系民籍。嗣后其军仍当军差,其民仍充民役,两不相冒,两无扳扯,俱在谱牒内分别清晰,军民两籍永无干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