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关于家谱,名称很多,如族谱、宗谱、谱牒、族系录、族志、宗簿、家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世谱、世牒、世家谱、支谱、枝分谱、系谱、图谱、谱略、血脉谱、源派谱、大同谱、大成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家传簿、房谱、会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宗世谱、总谱等等,不胜枚举。但叫做“综谱”的,却是第一次发现。
浙江仙居县曹店村的曹氏家谱,思绥草堂所藏为同治十一年木活字本《乐安曹氏宗谱》。这个家族的家谱最早修于明永乐十年,当时有一篇《始立宗谱考》,是这样说的:“国必有史,家必有谱。国而无史则国非其国也,家而无谱非其家矣。吾家自太师府君迁台,数世已立宗谱,奈兵燹频临,谱籍沦亡,幸先君拾得石塘谱,既归,承先人之志,敬撰家谱。出自己意,恐致妄作,乃请商、李数先生撰序,又仿世族大家撰谱之例,分为四卷。”
后来又有正统十一年、万历二十八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历次续修。到了乾隆二十六年,出现了《曹氏综谱序》,是“综谱”名称出现之始。
《曹氏综谱序》的作者是“后学嗣孙凤池”。曹凤池在序中说:“若自水门至仙居,则自商质公始。当大德丁酉选贡任仙居教谕官,终卜葬二都之上菜园子,遂家焉,名其里曰曹店。”是迁到曹店之始。
当然,也有可能“综谱”为手民误植。不过,“综谱”两字是出现在谱序的题目之中,比之正文更易发现,或者曹凤池认为,“综谱”比之“宗谱”更为形象,也就用了“综谱”两字,他在序中这样说:“自乾隆戊寅溪口房谱已重修矣,惟八年、十年未辑。十一世孙承科念其水源木本,会同溪口族长承荣、锡亮商议,请梓总而修之,是合而既分,分中见合,盖一人之身而为千万人之身,而千万之人身实统于一人之身也。”或许是解释了“综”字的本意。
这里提到的“八年”“十年”,并非是时间,而是地名,《曹氏综谱序》就有提及:“继生公育三子,季日、季月、季星,各充里递八年、九年、十年之分所由来矣。”
查资料,发现仙居在二〇〇〇年因下岸水库建设的需要,溪港乡十三个行政村的二千多户七千余人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迁移到横溪镇和埠头镇重建家园,这其中,就有曹店曹家。也就是说,曹店曹家的家谱还在,曹店却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