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光绪十五年进士,官吏部主事。维新变法时期,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兴办实业。戊戌政变之后,父子同被革职。
陈三立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将家国之感寄情诗文,意境奇奥,用词精妙,直抒胸臆,继承了桐城派传统,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对其诗词评价甚高。梁启超说:“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南社诗人林庚白赞扬他“虽囿于古人之藩篱,犹能屹然自成其一家之诗”。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晚年目睹山河破碎,不胜悲愤,拒药绝食而死。
陈三立的著作有《散原精舍诗集》《散原精舍文集》等,留世作品颇丰。而在《石塘山袁氏六修族谱》中,也发现了他撰写的很多文章,每篇字数千余,均为长文。一部家谱中如此集中地刊载一个人的文章,足见与这个家族的关系密切。
清末民初,同光体赣派主要活动在南京和江西。其时南京有一大批同光派后俊,并且出现了许多代表性诗人,尊陈三立为师的有黄公渚、袁思亮、李国松、胡小石、龙榆生等。其中,袁思亮、李国松、陈祖壬合称“陈门三大弟子”。而袁思亮正出自石塘山袁家。
袁氏始祖杲,字正东,原籍江南凤阳寿州,后由茶陵卫分俸,迁湘潭,住十三都八甲石塘山。生四子:时桔、时祯、时禧、时祥,析为四大房。因第四房时祥支徙居宁乡,故谱只及湘潭三房。到清末民初,石塘山袁氏已非常显赫,人才辈出,如两广总督袁树勋,大藏书家袁芳瑛等,也包括这位民国藏书家、学者袁思亮。
袁思亮世系,谱名增刚
袁思亮(1879—1939),谱名增刚,字伯夔、一字伯葵,号蘉庵、莽安,别署袁伯子。民国藏书家、学者。其交游广泛,时与陈方恪唱和,且有赠梅兰芳、程砚秋之作。喜作词,多咏物、感怀、题赠之作,著有《冷芸词》。
陈三立是先认识的是袁树勋,他在《清故署两广总督山东巡抚袁公神道碑》中说:“公讳树勋,字海观,晚自号抑戒老人,姓袁氏,其先有官茶陵卫者,自寿州移家湘潭,遂占籍为湘潭人。”又在《诰封一品夫人袁母唐太夫人八十寿序》写道:“余既侨居金陵,时湘潭袁尚书方兵备苏松太,岁时往还,获与相接寻复,识其冢嗣思亮字伯夔,才踰弱冠耳。”认识袁思亮时,袁思亮刚过二十岁。
袁树勋妻、袁思母唐氏卒后,陈三立又撰《诰封一品夫人袁母唐太夫人墓志铭》:“岁壬申正月十五日湘潭袁思亮伯夔之母唐太夫人卒于上海,享年八十有六。”后来又为袁思亮夫人徐氏撰《诰封夫人袁母徐夫人墓志铭》:“夫人姓徐氏,讳慕兰,字潄芬,安徽歙县人……自是迭居歙、居京师,又居苏州,以故夫人凡通习所居诸方言,所授书晓章句大谊,能饮酒鼓琴。年十八归湘潭袁君思亮伯夔,为山东巡抚署两广总督讳树勋冢妇也。”
陈三立与袁家交好,还有一件小事,很有意思。袁树勋有个侄子袁思古,曾任浙江德清知县,尝送酱油给陈三立,陈三立有诗《次韵答德清知事袁潜修袁为湘潭人其县酱油最擅名故掇句及之》,诗有云:“乡县酱油应染梦,湖堤梅蕾已含春。”
除陈三立外,《石塘山袁氏六修族谱》中还有户部主事欧阳厚均、内阁中书刘长绂、翰林山西学政胡瑞澜、监察御史赵启霖、文华殿大学士高晋、侍读学士周系英、教育厅长曹典、榜眼黄自元、探花石承藻等等当代大家撰文。
袁思亮北洋时期曾任国务院秘书、印铸局局长,2003年3月26日《河南文献》中有《震中观书记》,曾记载:“《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宋嘉定间淮东仓司本。此书原为翁方纲旧藏,视为镇宅之宝,更命其室名曰‘苏斋’。书内有何绍基等题跋。清末,此本归长沙袁思亮。后袁氏藏书楼不幸失火,被袁氏视为身家性命所系的此本就在火中,袁思亮情急,欲与以身相殉,家人无奈,冒死从火中将此本救出,可惜书脑书口已全部过火,仅剩下烧残的版心部分。民国间此残本归着名收藏家张珩,重新装裱后,赠中央图书馆保存。所以,看到这部被火烧残的国宝,真像看到了在大火之中、颤颤巍巍、挥突涕号、痛不欲生的袁思亮。”
宋刻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
拓晓堂先生后来写过一篇《翁方纲藏:宋刻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的长文,配以图片,说的就是袁思亮收藏过的这一部。《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其中一册后来归韦力先生,经韦力先生同意,曾上手过一次,得以一亲芳泽,真是莫大福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