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这样学:围绕“怎样”,用一张表格自主探究“把事情写清楚”的奥秘

文摘   2024-11-10 08:07   北京  
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深度理解目标是“不仅把事情的基本要素写明白了,而且材料的选择和组织运用都符合表达意图,才算把事情写清楚”教学中,引导学生聚焦“怎样”,自主发现阅读训练要素中蕴含的核心问题和目标,然后展开阅读探究,是让学生真正学会的科学选择。因此,本单元的自主学习基本流程是,围绕关键问题研读《麻雀》和《爬天都峰》,借助表格或思维导图,探究解释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归纳总结写清楚的具体策略。然后在表达实践中,迁移运用具体策略,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达成目标内化。
学生的探究往往是由表及里,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抵达深度理解的。
以《麻雀》为例,联结课后第二题,联系交流平台,出示自主学习的问题,即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进攻与退缩写清楚的?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解释问题。学生经历了40分钟的自主学习后,形成了样式各异的表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假表格类
假表格的具体特征是表格维度不全,只有横轴,没有纵轴,说明学生没有理解“怎样”,他们只是找到了文章中描写“老麻雀的无畏”和“猎狗的攻击与退缩”的相关语句,没有进一步分析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的。

第二类:感受类
感受类表格说明了学生思考角度的偏差,“了解作者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问题是从文章写法角度提出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具体语句之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出写清楚的具体策略,但是列出感受类表格的学生,没有从文章写法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而是从文章内容角度出发,通过找出相关语句,表达个体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总之,也没有解释“怎样”写清楚问题。

第三类:结论类
结论类表格中,结论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学生的结论,如上图,就没有触及到“怎样”,其实质和假表格类一样,只是把自己找到的相关语句摆在表格里,并没有进行分析,结论自然而然也是正确的废话;有的学生的结论提到了作者是通过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把事情写清楚了,但是只是得出了结论,没有借助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其思维深度也差些火候。

因此,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之后,再次聚焦问题——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进攻与退缩写清楚的,邀请结论类的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结论,有的学生说,作者是通过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把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进攻与退缩写清楚的。根据学生反馈,我出示带有颜色标识的结论和一张空白的表格,引导学生把文字结论转化为表格内容,思考并交流表格的横轴(深蓝色部分)和纵轴(浅蓝色部分)分别填写哪些关键信息,具体内容如下:
有的学生直觉思维灵敏,她能迅速发现颜色标识的作用,并能正确地说出,表格横轴(深蓝色)内容填写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进攻与退缩,表格纵轴(浅蓝色)填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但是当我进一步追问这样填写的原因时,她说不清楚,再拆解问题,继续追问横轴上的内容是什么,纵轴上的内容是什么,学生也无法提炼关键信心,最后是我告诉学生,表格横轴的内容是研究对象,表格纵轴内容是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列表格这件事,我的理解是,表格一定是学生列,不能是教师列好摆在学习单上,因为列表格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外显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列的表格,教师可以推测学生思维程度的深浅,当然这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引导,但是坚持做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我在小学教语文
记录教育生活,分享教育思考,创造教育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