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任务驱动,发挥整本书阅读价值

文摘   2024-11-02 00:02   北京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贯穿四个学段的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重视学生语言、思辨、审美、文化等各方面素养的全面发展;重视“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整本书阅读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任务群独成体系,可见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夯实整本书阅读呢?显然不能以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的眼光去看待2022版新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成尚荣老师指出:儿童阅读在某些地方变成了变相的“语文课”,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背诵、摘录、讲解、分析成为了儿童阅读的主要方式。儿童少了阅读的自主、自由和快乐,其后果是伤了儿童阅读的兴趣和“胃口”。

丰富的“阅读任务”将会增加整本书阅读的厚度、效度。教师基于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设计适宜的、多样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有一个合理有效的阅读路径,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将文字变成可视化的阅读产品,其智力也从一个层次不断提高到另一个更高层次,不仅能读懂、读通,更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读前,阅读任务重在“激趣”得法

面读一本本厚厚的、写满满密密麻麻文字的书籍,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为他们设计一系列有趣的阅读任务,帮助学生打开主动阅读的兴趣之门。以读前,我们可以将“好书推荐”的形式变得丰富一些。

(一)让文字变成画面,学生可赏。比如在读《调皮的日子》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以“调皮”为主题画一幅好书推荐海报。(可以发挥想象自创、也可以从准备读的《调皮的日子》里搜集素材……)学生会在任务驱动下自觉搜集资料,发挥想象,完成任务。  

(二)让文字变成声音,学生可听。比如在读《宝葫芦的秘密》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模仿书中最具吸引力的一段对话,录成音频。学生会在反复的寻找、试录中找到阅读的兴趣点,从而对书籍产生阅读兴趣。

(三)让文字变成视频,学生可感。影视作品具有动态、形象、逼真等特点,将影视作品与名著文本结合使用,可以将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如布置学生阅读《格列佛游记》前,让学生搜集、观看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影视片段,学生对作者奇异的想象特别感兴趣,阅读文本的欲望就会被激活。在观看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汤姆刷墙的片段让学生惊叹汤姆的聪明,不禁想要了解汤姆这个调皮的孩子,因为汤姆和他们是如此相似。

二、读中,阅读任务重在“体验”促思

阅读一本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自我监控的过程,可以想象画面、可以不断预测、可以自觉联结自我……总之阅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认识文字符号,获得基本知识和常识的过程了;从内心的丰富程度上看,阅读必须是思维参与的过程。任何一部作品从来就不应是拿来“看看”的,而应一页页地读。如何让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呢?教师要不时给予学生监控阅读过程“体验任务”。

(一)梳理有什么?任务指向提取信息。整本书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指导书中讲的有什么,在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指向提取信息的任务。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长袜子皮皮》时,可以布置一个任务:制作一幅故事连环图。(书中围绕皮皮写了哪些事情?)或为皮皮画一幅画像。基于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就需要一边读书一边做好批注,记录发生在皮皮身上的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最后以表格、图文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阅读是是对学生最浅层的要求。

(二)理解为什么?任务指向阅读理解。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要随时与文本的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经常性的思考主人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作者这样写又是为了什么?这就需要学生运用预测、联接、提问等多种阅读策略。教师可以设计指向理解的阅读任务。比如,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召开一次关于采访 汤姆的记者见面会。学生就要为记者见面会做准备,准备两方面的内容,假如我是汤姆,别人可能问我什么问题?我该如何回答?假如我是记者,我要问他们哪些问题?学生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就是对文本理解的过程。

(三)评价怎么样?任务指向综合评价。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和思维密不可分,只有撬动思维的运转,阅读才能走向深入。而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只有融入思辨元素,唤醒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理性地支配自己的思维,才能让整本书阅读从惯性走向反思,从混沌走向思辨,从浅层面的阅读走向深度阅读。教师可以设计指向思辨的阅读任务。比如,在阅读《水浒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任务:从某一个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写一份表达手法评价报告。既要写出优点又要写出不足,在写出不足的同时,给出合理化建议。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思辨性的阅读任务。作为一个唯书本、唯作者的学生,写优点不难,写不足恐怕困难重重,这就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再比如,在阅读《长袜子皮皮》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任务:多角度评价皮皮。你认为皮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语言、外貌、服装、家庭、亲人、朋友……)此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小说内容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认识皮皮。在《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可以引导学生评选情节之最,“最惊险一刻”“最意外一幕”“最喜悦时刻”……通过“情节之最”的评选,让学生重读经典故事,品味其中深意。思辨性评价是一个读者、作者、作品、师生共同对话的过程,在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同时,也让作品靠近学生。在品读、思考、揣摩的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锤炼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四)迁移用什么?阅读任务指向迁移转化。整本书最终的阅读目的是实现迁移和转化。从内容上可以迁移运用表达手法,从思想上、情感上可以濡染一个人的心性与品性,甚至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涉及怎样的阅读任务呢?比如在阅读《平凡的世界》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平凡中的不平凡”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比赛。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思考的不仅仅是书中人物的平凡与不平凡,更主要的是要思考自己人生中的不平凡,同时在演讲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读写共生”不同于“读写结合”,是在思辨性理解的基础上,从思辨问题中衍生出来的练写,这样有助于反馈和反刍阅读所得,也能在深度阅读、读写训练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读写共生、得言得意,在原生态阅读、思辨性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三、读后,阅读任务重在“积累”发展

经历了对一本书的细细咀嚼与品味、体验与感受,学生一定要学会总结梳理积累,这样才能让整本书读之有痕,忆之有迹。读后的阅读任务可以称之为阅读产品,要有色、有形、有声、有味。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任务: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阅读记录卡,一本书一幅思维导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多角度谈论自己的阅读收获);以故事情节为剧本编演连环性的课本剧;以“人物(动物)自述”的方式,写一本《荟萃精英,领略风彩》的人物(动物)介绍集,一般适用于人物(动物)较多的小说……

整本书阅读就是教师借助阅读任务驱动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对作品进行反复、多角度的阅读品味,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这本书。

我在小学教语文
记录教育生活,分享教育思考,创造教育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