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教学实录与赏析
文摘
2024-11-09 07:04
北京
《搭船的鸟》是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简洁,充满趣味,语言表达细腻。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聚焦仔细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作者以孩童的口吻,描写了自己去乡下途中,在船上发现一只翠鸟,因为第一眼就觉得翠鸟很美丽,进而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欣赏翠鸟外形和捕鱼的过程。正是因为作者留心身边的美并细致观察,才有了这么灵动鲜活的文字。谈到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很多一线教师常常陷入只教习作方法的误区,容易忽视了文本的审美价值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难以体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竹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立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多层学习价值,对教材高度整合,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学教评一致原则。课堂学习充满张力、活力和吸引力,清晰地向一线教师呈现了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立足表达,又超越表达的创造力课堂。师:(出示甲骨文“观”字。)看看你的眼睛亮不亮,看到这个甲骨文,你能想到了什么?师:甲骨文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来到了我们身边,有的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现在的什么字,有的可能让我们难以确定。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字呢?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慢慢演变的。(出示“观”的演变,学生继续猜,直到发现这是“观”字。)师:是啊,很久之前,“观”字这两个口就是一双锐利的眼睛,这两只锐利的眼睛正在寻找猎物。最早的“观”指的就是一只大鸟站在高处,用锐利的眼神在寻找猎物。师:能想到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这就运用了联系的策略。“察”字的里面是祭祀的祭,古时候人们对很多现象都不太了解,就用占卜的法子,一边看一边想,再做出解释。观察,就是用眼睛看,用脑袋想。师:本单元我们围绕“观察”进行学习。今天学习第一篇课文《搭船的鸟》。谁来读一读本课学习成功标准?生(读):1.我能发现并说出《搭船的鸟》等课文中作者是怎样用心观察的。2. 我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图片或实物,将观察发现清楚地写下来。3.我能从《搭船的鸟》中受到启发,第一次修改自己的作品。师:(板书课题“搭船的鸟”)我们一起书写课题,注意写好“搭”字。师:(出示“搭”的多种含义:①支;架。②连接在一起。③凑上;加上。④共同抬起。⑤乘;坐。)本文的搭是第几种意思?师: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搭船的鸟”,我们读过课文,知道了这只鸟是翠鸟,为什么不能改成“搭船的翠鸟”呢?生1:如果一开始就提到翠鸟,读者就没有兴趣读下去了。师:一读到鸟,我们就会想先猜一猜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这就是我们上个单元学习的预测。这样读书才能读得有滋有味。师:题目往往也蕴含着作者的智慧和想法,他要将这样一个事实体现在题目中。写文章就要先从题目上下功夫。【赏析】本课的开启从“观察”二字的字形、字义入手,设计巧妙,充分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同时揭示单元学习的主题。语言文字既是一种意义符号,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学生互动交流“观察”二字字义时,好奇心、求知欲在不断激活,同时关联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自如地激活多种阅读策略,实现了思维进阶,更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体验。师出示以下词语:沙啦 蓑衣 鹦鹉 翠鸟 静悄悄 衔着 师:当你看到“沙啦”这个词时,你马上想到课文中什么样的信息?生: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这是一个下雨天。生:出现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师:“衔着”,你能想起这个词语在文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吗?生:这是对比,用鹦鹉来衬托翠鸟的外形美,鹦鹉只是配角。师:请你用朗读相关内容的方式回答下面的问题。(师出示问题:①翠鸟的样子。②翠鸟捕鱼的过程和动作。③翠鸟为什么要搭船。)师:我特别喜欢拿着笔读书的孩子,进行关键信息的圈画。师:这只翠鸟的样子,要通过你的朗读走进我们的心田里。现在你可以用朗读来传递信息吗?捧着书,读——生: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师:围绕“彩色的小鸟”,她的朗读让我们注意到了哪些词语?生: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师:翠鸟为什么要搭船呢?答案在哪里?请你看着书读给大家听。师:作者和这只翠鸟的相遇,是偶然的。在船上作者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事物,为什么只写翠鸟呢?生:因为这只小鸟很美丽: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师:美的事物总是能够吸引人。罗丹说过一句话(出示第五单元导语页)。师:作者郭风就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遇见了美,就值得好好欣赏。觉得美,所以用心观察、欣赏,结果进一步发现更丰富的美。只看一眼就放过,不叫发现美。生:作者发现这只翠鸟的样子很美,进一步观察,发现捕鱼的动作和过程也很美。【赏析】李竹平老师“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理念,始终把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放在课堂学习中心。在这一环节,教师就充分关注到学生要在真实生活中发现美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借助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只翠鸟,层层推进,聚焦翠鸟的美。再关联到单元导语页罗丹的名言,学生便带着对翠鸟之美的体验,理解这句话,领会如何才能进一步发现美和表达美。接下来学习观察方法便更加自然流畅。师:作者观察这只翠鸟用了哪些方法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批注。例如写雨打船篷的声音,就是——师:对,那就把“用耳朵听”批注在旁边。后面的内容,自己一边读一边思考判断一边做批注。生:第一自然段作者用耳朵听。第二自然段用眼睛看。第三自然段用脑子想。第四自然段用眼睛看。师:生活中我们观察各种事物,这些方法就足够了吗?你观察的时候,还会做什么?师:我们再到《我爱故乡的杨梅》中去看一看吧。请边读边发现,这篇文章中除了使用《搭船的鸟》中提到的观察方法,作者还使用了哪些方法用心观察呢?生:用手和用舌触杨梅。文中第四自然段提到: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生:作者还用嘴品尝杨梅的味道。最后一个自然段记录的是作者品尝杨梅的味道。师:两篇课文结合起来,我们发现观察的时候可以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舌头触,用手摸,用嘴尝。对不同事物观察用的方法一样吗?翠鸟可不可以用手摸用嘴尝?赏析:这一环节聚焦发现文本中作者使用的观察方法,问题清晰,目标明确。为了让学生对细致观察的方法有更加系统的认识,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充分挖掘文本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价值,巧妙利用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在阅读中不断让学生发现多样的观察方法。教师让学生自自然然地联结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立体。师:(出示昆虫的图片:喜鹊、螳螂捕土蜂动态图、螳螂静态图。)请从中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片,先观察,再写一写。(几位学生站了起来,师拿出了“实物”——冬枣、桂圆、苹果等,走到了学生中间,分享给了没有选择图片的学生。有的学生改变了主意,也讨要了水果。)师:现在每个人都选择好了自己的写作对象,清楚写作成功标准才更有方向。(出示写作成功标准:①一句一句地写。②除了写出用眼睛看见的,还要写心里想的。③如果是实物,要写出用更多方法观察发现的信息。)(学生静心写作,教师巡视欣赏、指导,随机分享学生作品。)赏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这个环节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语文。这一环节真实自然地链接了儿童生活,调动和激发了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达的兴趣。李竹平老师充满了童趣,他是如此地亲近儿童。孩子们可以品尝着脆枣、桂圆的滋味,边尝边仔细观察再落笔成文。学生轻松自在,洋洋洒洒笔墨飞舞,享受写作。这不仅是一节语文课,更是一个孩子童年校园生活的美好映照。师:我们一起来了解更多关于“翠鸟”的作品。对比描写翠鸟的其他两个片段,看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相同和不同。片段一: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搭船的鸟》)片段二: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选自菁莽的《翠鸟》)片段三:翠鸟的个头并不大,嘴巴又长又直;它全身大部分地方覆盖着翠绿的羽毛,色彩鲜艳明亮;腹部还有一大撮橘红色,点缀其间,煞是美丽。(何腾江《没有谁比翠鸟更有耐心》)生:不是,他是特地观察的,不止一次观察,极有可能观察了很多次。师:何腾江写的翠鸟和前面两位作者相比,你有什么评价?生2:他也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但是他的语言更加简洁。师:不管是偶然观察还是连续观察,三个人都写翠鸟的外形,可是遣词用句却很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他们的用词和表达不一样呢?生: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这和他们积累和运用的词语有关。师:每个人积累的词句不一样,在使用时脑海中激活的词语自然不一样。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语言积累库,然后才能有想法。丰富的语言积累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在课下一定要多读书。师:(出示推荐阅读书目《三十只鸟儿正飞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本书的推荐语。倾听一群虫子,久了,你能跟它们同唱一首歌;注视一只鸟,久了,你会飞起来;打量一株植物,久了,你的心灵便枝繁叶茂。翻开这本书,这些美妙的事情全部发生了。——薛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师:教室里已经为每位同学准备好了这本书。我们将跟随作者认识很多鸟,很多昆虫和不同的乡间植物。生:老师,我们一打开这本书许多奇妙的事情就会全部发生了。书可以带我们去世界旅行。(师再次出示成功标准,学生进行课堂自我评估和反思,课堂结束。)赏析:李竹平老师认为写作是学生语文生活最常态的一部分,在语文课堂坚持营造的是一种母语读写生活氛围。学生能够发现美,观察美,能否把这份美表达出来就需要调动语文学习经验中语言的积累。竹平老师深刻认识到学生需要在持续阅读中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更能在阅读中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因此,从对比阅读不同作者对翠鸟外形的描写,再到总结出不同表达背后的原因是作者积累的语言不同,最后推荐阅读书目《三十只鸟儿正飞过》一气呵成,设计连贯自然。《搭船的鸟》这节课是特级教师李竹平老师“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关照儿童母语学习需要”的精彩课堂实践。李竹平老师科学整合教材,借助多篇文本,引导学生发现美、观察美、表达美。学习活动丰富,课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是一节朴素、自然的语文课,也是一节充满学习张力的语文课,更是一节打动人心、温润诗意的语文课。学生观察美,表达美的前提是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文本的美学生如何能够发现和感受到呢?发现美的玄机和秘密本就藏在作者表达的字里行间。朗读是最贴近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最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字传递美的方式。竹平老师在本课执教中,将朗读贯穿始终,充分发挥了朗读传递的审美价值。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了翠鸟的外形美,发现了翠鸟捕鱼的动作美,还发现了作者为什么要写翠鸟。学生在朗读《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发现了更多的观察方法。对比朗读不同描写翠鸟的片段,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积累,语言表达才如此丰富多样。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发现美,更在朗读中不断思考,寻觅观察发现的奥秘。竹平老师在朗读中的指导更是春风化雨,引导学生把朗读的声音读进听众的心里。习作单元的课文学习,竹平老师同样充满了诗意和情趣,这是亲近儿童的母语课堂的典范!竹平老师的课堂,实现了对教材的高度整合。用教材学语文,就是要把学生的学习需要放在课堂学习的第一位。从单元整体教学,再到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竹平老师始终倡导教师要把单元中各个部分的内容看出一个整体,整合运用,发挥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和教材整合上的创造力。在本课教学中,竹平老师将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进行了有效整合,从而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梳理更加全面。学生在读书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探究观察方法,联系生活、归纳总结,自如地运用了多种思维策略,在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对观察方法新的认知,提升和发展了思维能力。有思维挑战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有张力,有吸引力的课堂。学生需要在阅读中不断积累阅读经验和表达经验,从而发现不同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创建属于自己的语言资料库,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丰富言语精神世界。竹平老师的这节课上,不是直接把《三十只鸟儿正飞过》推荐给了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不同作者描写的翠鸟片段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语言表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语言积累库,才会造就不同的语言表达风格。学生在经历了这样一番思考过程之后,心中更加清楚为什么要读竹平老师推荐的这本书,同时也更有读这本书的目标意愿了。写作,也不只有课堂上的这一次,竹平老师在推荐阅读中给到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角度,学生在表达美时需要怎样的语言积累就可以自动调用自己的语言库。此时无声胜有声,竹平老师,总能让学生对书本对阅读充满了热情。这节课,正是一节师生共同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在不断思考探究中,在静心投入的写作中,发现美、观察美和表达美的诗意语文课!